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價值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哲学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2023年11月11日)
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哲学專家關注的頁面

價值論 (英語:axiology 來自古希臘語ἀξίᾱ,axiā, "價值"; 以及-λόγος,理性))價值觀的哲學研究。價值論 同時可以用在倫理學以及美學上[1]—亦即高度重視價值觀念的哲學領域—或者是作為這些研究領域的基礎,因此與價值理論或是元倫理學相近。本詞最初是在20世紀初被使用,保羅·拉皮耶法语Paul Lapie於 1902年,而愛德華·馮·哈特曼則於1908年使用。[2]價值論主要研究兩種類型的價值:倫理學美學。 倫理學研究個人和社會行為中的“正确”和“善”的概念。美學的研究則關注“美”與“和諧”兩個觀念。所謂的公理價值論,企圖用數學來建立一套精確的價值原則,其中最強力的鼓吹者即為羅伯特·哈特曼英语Robert S. Hartman。而價值論亦可分為價值主觀論和價值客觀論:

價值主觀論

[编辑]

價值主觀論者認為,價值屬於內在世界,滿足慾望就是其價值所在[3]。如:鑽石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人們喜歡它。因此主觀論認為價值是由人們所賦予的。[4]

價值客觀論

[编辑]

價值客觀論則否定人類的慾望和興趣去決定事物是否有價值,客觀論認為價值是外在於我們的世界。總括來說,我們是發現了事物的價值,而不是發明了價值。[5]

參看

[编辑]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價值論」。

參考文獻

[编辑]
  1. ^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 Entry on Axiology.. [2012-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2. ^Samuel L. Hart.Axiology—Theory of Value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 ^R.B.Perry. Realms of Value. America: Harvard University. 1954年(英语). 
  4. ^林火旺. 第三章. 王翠華 (编). 倫理學 二版八冊. 臺灣: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4月: 035.ISBN 978-957-11-3509-0(中文(繁體)). 
  5. ^林火旺. 第三章. 王翠華 (编). 倫理學 二版八冊. 臺灣: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4月: 036.ISBN 978-957-11-3509-0(中文(繁體)). 

延伸閱讀

[编辑]

哲学与……
哲学学派西班牙语Escuela filosófica
哲學史
古典
中国
希腊-希臘化哲學
印度
波斯英语Iranian philosophy
中世紀
9 – 16
世纪
基督欧洲
东亚
印度
伊斯兰
犹太教
近代
17 – 19
世纪
人物
唯物-唯心
其他
当代
20 – 21
世纪
分析
欧陆
非西方
领域
形上學
本体论
現實
认识论
精神
伦理学
自由意志
规范性英语Norm (philosophy)
美学
逻辑学
各地区哲学
列表
学者
古代
中世纪
近代
18~19世纪
19~20世纪
当代
理论
概念
相关话题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價值論&oldid=7970908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