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信都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13年2月5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信都郡中国西汉时设置的

兩漢時期

[编辑]

汉景帝五年(前152年)改广川国置,治所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1]。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以东及山东省德州市等地。中元二年(前148年)复为广川国。建昭二年(前37年),汉元帝封其子刘兴信都王,改广川郡信都国阳朔二年(前23年)国废为郡。建平二年(前5年)复置为国,治信都县(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枣强、冀州、南宫、武邑等市县区大部,故城北部,景县南部及深州东南部地区。6,5556户,30,4384人。王莽时为新博郡

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改置为乐成国,后为安平国安平郡长乐国长乐郡

東漢安平王系

[编辑]

劉得

[编辑]

安平孝王劉得(?-151年),又作劉德,為汉章帝的孙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儿子,東漢第1任安平王。

永宁元年(120年),太后邓绥封刘开子刘翼为平原王,奉怀王刘胜之祀。延光元年(122年)五月己巳,改乐成国安平国,封劉得为安平王,嗣乐成靖王刘党后。以乐成国多次废绝,所以改国名为安平。建和元年(147年),清河王刘蒜死后,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立劉得之子经侯劉理为甘陵王,奉孝德皇祀,劉理是为甘陵威王[2]

劉得在位30年,元嘉元年(151年)四月三日,安平王刘得去世,[3]在位30年,謚號為「」。[4]

劉得有2個兒子,劉續劉理

劉續

[编辑]

安平王劉續(?–184年),為安平孝王劉得之子,東漢第2任安平王。

元嘉二年(152年)劉得薨,劉續繼位安平王。中平元年時,黃巾之亂爆發,劉續被安平國變民所俘虜[5],囚禁於廣宗(今河北省邢台市威縣東)。[6]

劉續被俘後,朝廷花了很多錢將其贖回,當時朝廷討論是否恢復他的封爵,議郎李燮反對:「劉續身為藩臣,卻沒有盡好自己的義務,對朝廷是一大羞辱,不應該恢復。」但漢靈帝沒有聽從,依舊讓劉續恢復為安平王。李燮則因為誹謗皇族而被送入左校。不到一年,劉續被指控大逆不道,被誅殺,國除。李燮這才被釋放,重新擔任議郎。時人稱道:「不肯立,子不肯立王。」[7][8]

劉續的子女無考。

隋唐時期

[编辑]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及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时又曾改冀州为信都郡。下辖信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邑县南宫县阜城县下博县武强县乾元元年(758年),天下郡改为,信都郡复为冀州。

唐朝信都郡太守

历史沿革

[编辑]
  • 信都郡(前200年-前155年)
  • 广川国(前155年-前152年)
  • 信都郡(前152年-前148年)
  • 广川国(前148年-前70年)
  • 广川郡(前70年-前66年)
  • 广川国(前66年-前50年)
  • 广川郡(前50年-前37年)
  • 信都国(前37年-前23年)
  • 信都郡(前23年—前5年)
  • 信都国(前5年—5年)
  • 新博郡(5年—23年)
  • 信都郡(23年—72年)
  • 乐成国(72年—122年)
  • 安平国安平郡(122年—284年)
  • 长乐国长乐郡(284年—583年)
  • 信都郡(607年—621年)
  • 信都郡(742年—757年)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行部
司隸校尉部
三辅
三河
豫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
朝鲜
并州刺史部
朔方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
河西
陇右
益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
交趾刺史部
其他郡、国
西域
注1:本模板列出西漢郡国制下所有見於史籍的王國。帶下划线者為西汉末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個郡、國当时的名称。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括注曾用名稱。郡、國同名者,只列出最後使用的名稱。

注3:漢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諸國、西域諸國從略。
行部
司隸校尉部
三輔
三河
豫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
陇右
河西
并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
雍州刺史部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西域
注1:列出東漢時期所有的州及郡、國。加下劃線者為《后汉书·郡國志》記載的州及郡、國。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括注曾用名。
司隸
幽州
冀州
并州
青州
徐州
兗州
豫州
雍州
涼州
荊州
楊州
梁州
益州
西域长史府
益州
庲降都督
扬州
荊州
廣州
交州
注释
注1:列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司州司隶
265–280)
兗州
陳留國 | 濮陽郡東郡 265–277;濮陽國 277–289) | 濟陰國濟陰郡 265–?) | 濟北國 | 東平國 | 任城國任城郡 265–277) | 泰山郡 | 高平國 | 東燕郡#(東燕國 306–307) | 济阳郡#(济阳國 300–302) | 廣陽國#
豫州
颍川郡 | 襄城郡 | 汝南國汝南郡 265-270) | 汝陰郡汝陰國 265-277,?-286,300-301) | 梁國 | 沛國 | 譙國 | 魯國 | 弋陽郡 | 安豐郡 | 新蔡國#(新蔡郡 ?-307) | 陳郡#(陳國 265-277) | 南頓國# | 西陽國#
冀州
趙郡趙國 277-301) | 鉅鹿國 | 長樂國安平國 265-284) | 平原國 | 樂陵國 | 勃海郡勃海國 265-277) | 章武國章武郡 265-277) | 河間郡河間國 265-306) | 高陽國 | 博陵國博陵郡 265-277) | 清河國清河郡 265-277) | 中山郡中山國 265-304) | 高陽國 | 常山郡常山國 265–275?,291–301) | 中丘國# | 武邑郡#(武邑國 289-?) | 廣川郡#(廣川國 ?-307)
幽州
范陽國 | 燕國燕郡 302-306) | 北平郡 | 上谷郡上谷國 291-301) | 廣寧郡 | 代郡代國 289–?;中都國 ?–306) | 遼西國辽西郡 265–303) | 渔阳郡#
平州
并州
太原郡太原國 265–291?) | 上党郡 | 西河國西河郡 265–277) | 樂平郡樂平國 280–?) | 雁門郡 | 晉昌郡新興郡 265–290)
雍州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扶風國 265–289;秦國 289–312)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始平郡始平國 277–289) | 新平郡
涼州
秦州
梁州
漢國漢中郡 265–289) | 梓潼郡 | 廣漢郡廣漢國 277–280) | 新都郡新都國 277–283) | 巴西郡 | 宕渠郡# | 新城國新城郡 265–306) | 魏興郡 | 上庸郡上庸國 ?–306)
益州
寧州
青州
齊國齊郡 302-303) | 濟南國濟南郡 277–?) | 北海郡北海國 265–277,283–302) | 樂安郡樂安國 265–302) | 城陽郡城陽國 269–273) | 東萊郡東萊國 283–301) | 長廣郡 | 平昌郡# | 高密國# | 壯武國#
徐州
彭城國 | 下邳國 | 東海國東海郡 265–273,277–291) | 琅邪國 | 東莞郡東莞國 265-277) | 廣陵國廣陵郡 265-300) | 臨淮國臨淮郡 280-308) | 廣陵郡廣陵國 289-290) | 東安國#(東安郡 291-301) | 兰陵郡蘭陵國 291-306?)# | 淮陵國#(淮陵郡 297-301) | 堂邑郡#
荊州
江夏國江夏郡265-306?) | 南郡 | 襄陽國襄阳郡 265-300) | 南陽國南陽郡 265-277,289-306) | 順陽國南乡郡 265-289) | 義陽郡義陽國 265-301) | 建平郡 | 宜都郡宜都國 301-?) | 南平郡南平國 ?-301) | 武陵國武陵郡 280-304) | 天門郡 | 隋國# | 新野國# | 竟陵國#(竟陵郡 299-307) | 建昌郡# | 成都國#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淮南國淮南郡 265-289,302-?) | 庐江郡廬江國304-306) | 晋陵郡毗陵郡 281-289,291-311,毗陵國 289-291) | 吳國吴郡 280-289,300-301) | 吳興郡 | 會稽國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歷陽郡# | 義興郡#
交州
廣州
江州#
湘州#
楊州
徐州
北徐州
彭城國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 | 東莞郡(相 415-420) | 谯郡譙國 317-402,405-415) | 梁郡梁國 317-371,387-417) | 琅邪郡琅邪國409-418) | 蘭陵郡 | 宿預郡 | 淮陽國
兗州
豫州
北青州
司州
北雍州
荊州
南郡(相 360-403,412-420) | 南平郡(相 406-412) | 武寧郡 | 江夏郡(相 317-420) | 竟陵郡 | 襄阳郡 | 南陽郡(相 413-415) | 順陽郡 | 義陽郡 | 隋郡 | 新野郡 | | 建平郡 | 宜都郡 | 武陵國武陵郡 371-387) | 天門郡 | 巴东郡 | 臨賀郡(相 348-360) | 始興郡(相 324-420) | 始安郡(相 329-420) | 长沙郡(相329-420) | 衡阳郡 | 湘东郡 | 零陵郡 | 营阳郡 | 邵陵郡 | 桂阳郡 | 新蔡國 | 河東郡
江州
尋陽郡 | 豫章郡(相 402-403,406-416) | 鄱阳郡 | 庐陵郡(相385-420) | 臨川郡(內史 384-420) | 南康郡(相385-420) | 建安郡 | 晋安郡 | 武昌郡(相 322-324) | 安成郡(相406-420)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注釋
注1:列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义熙十四年(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永嘉五年(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1. ^史記 : 表 :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 信都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5-02-20](中文(臺灣)). 
  2. ^后汉书·章帝八王传》:延光元年,以河閒孝王子得嗣靖王後。以樂成比廢絕,故改國曰安平,是為安平孝王。
  3. ^《后汉书·桓帝纪》:〔元嘉元年〕夏四月己丑,安平王得薨。
  4.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立三十年薨,子續立。
  5. ^《資治通鑑》卷58:「安平、甘陵人各執其王應賊。」
  6. ^《後漢書·孝明八王列傳》: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為所劫質,囚於廣宗。
  7. ^《後漢書·孝明八王列傳》: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為所劫質,囚于廣宗。賊平復國。其年秋,坐不道被誅。立三十四年,國除。
  8. ^《資治通鑑》卷58:初,續為黃巾所虜,國人贖之得還,朝廷議復其國。議郎李燮曰:「續守籓不稱,損辱聖朝,不宜復國。」朝廷不從。燮坐謗毀宗室,輸作左校,未滿歲,王坐誅,乃復拜議郎。京師為之語曰:「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信都郡&oldid=8617560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