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侍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侍讲

侍講中國古代職官名稱。

沿革

[编辑]

始見於東漢,僅為隨侍皇帝或太子、講授義的人員。三國時期始為正式職官,無定員,以明習經學的儒者充任。南北朝各朝有沿襲設置,皆設為東宮屬官。[1]

唐朝

[编辑]

唐朝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規定未出閣的王子皆設侍講,以現任官員充任;唐德宗中書省集賢院設侍講,貞元六年(790年)裁撤。[1]

宋朝

[编辑]

北宋置侍講,選授有學術之學士、侍從,職責為經筵、太子進講及顧問經史,元豐改制時定為正七品[1]

明朝

[编辑]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於翰林院置侍講2員,即翰林院侍講,秩從五品,掌講讀經史,品秩及職掌與侍讀相同,但位在侍讀之後。永樂年間,特簡侍讀、侍講入值文淵閣參與機要政務,稱為「閣臣」,但不屬內閣職官,也不得與奏事官員溝通關說。[1][2]

清朝

[编辑]

清朝沿置翰林院侍講內閣侍讀學士出缺時,翰林院侍講有奏補資格。

順治元年(1644年)定為正六品,置2員,皆為漢缺。十五年(1658年)增置漢缺1人,共3員。康熙九年(1670年)增置滿缺3人,共6員。雍正三年(1725年),改品秩為從五品乾隆五十年(1785年),裁減滿缺1人,定為滿2員、漢3員。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各增置1人,定為滿3員、漢4員。宣統元年(1909年)改品秩為從四品

翰林院侍講為翰林詹事專缺,由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詹事府左右中允、左右贊善升補。例外於翰詹不敷升轉時,以部院進士出身司員升用,稱為「外班翰林」。

翰林院侍講職掌協助典籍纂修、撰述,起擬祝文、祭文、冊文、碑文等,並於經筵時值勤隨侍,選值南書房,選充尚書房教習,纂修實錄、史志時充提調官、纂修官、協修官等職位。[1][3][4]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1.21.31.4呂宗力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月),頁562。
  2. ^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卷七十三,志四十九,職官二,翰林院。
  3. ^朱金甫、張書才編,《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工具書叢刊),頁385。
  4. ^趙爾巽等修,《清史稿》,卷一百十五,志九十,職官二,翰林院。
宗人府
三公
  1. 太师正一品
  2. 太傅正一品
  3. 太保正一品
三孤
  1. 少師從一品
  2. 少傅從一品
  3. 少保從一品
太子三师
  1. 太子太師從一品
  2. 太子太傅從一品
  3. 太子太保從一品
太子三少
詹事府
太醫院
上林苑
  • 监正正五品
  • 监副正六品
女官
六局一司
尚宫局
尚仪局
尚服局
尚食局
尚寝局
尚功局
宫正司
中書省
(洪武废)
內閣
[首辅]
六部
[详表]
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五寺
大理寺
太常寺
  1. 正三品
  2. 2少卿正四品
  3. 2寺丞正六品
光禄寺
  1. 從三品
  2. 2少卿正五品
  3. 2寺丞從六品
北平行太仆寺
太仆寺
  1. 從三品
  2. 3少卿正四品
  3. 4寺丞正六品
辽东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山西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陕西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甘肃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鸿胪寺
  1. 正四品
  2. 左右少卿從五品
  3. 左右寺丞從六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翰林院
国子监
钦天监
  1. 1监正正五品
  2. 1監副正六品
  3. 五官正正六品
五軍都督府
  1. 左右都督正一品
  2. 都督同知從一品
  3. 都督僉事正二品
南京留都时期)
南京宗人府
南京六部
南京吏部
南京户部
南京禮部
南京兵部
南京刑部
南京工部
南京五寺
南京大理寺
南京太常寺
南京光禄寺
南京太仆寺
滁州
南京鸿胪寺
南京都察院
南京通政使司
南京翰林院
南京国子监
南京钦天监
南京太医院
南京五軍都督府
  1. 左右都督正一品
  2. 都督同知從一品
  3. 都督僉事正二品
长史司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标注:*无定员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侍講&oldid=78608702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