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佛教建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尼西亚的佛寺

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其早期宗教建筑主要发展出三种类型的结构:精舍、供奉佛陀舍利的窣堵坡,以及用于礼拜与祈祷的祈禱廳,后期在部分地区逐渐演变为“寺庙”的形式。

最初,窣堵坡的主要功能在于供奉并守护释迦牟尼佛的舍利。现存考古学上已知最早的窣堵坡,是位于印度比哈尔邦吠舍离舍利塔(Relic Stupa of Vaishali)[1][2]。随着宗教实践方式的演变,窣堵坡逐渐被纳入祈禱廳(Chaitya-griha)的建筑体系之中,其典型代表即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等建筑群。位于比哈尔邦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亦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实例。

有学者认为,佛教建筑(如窣堵坡)中的某些造型特征,可能受到印度教庙宇建筑中“塔式屋顶”(錫哈拉,Shikhara)形式的影响,而这种风格在东传过程中逐渐演化为遍布泰国、柬埔寨、尼泊尔、中国、日本、朝鲜、缅甸与越南等地的佛塔[3][4]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Fogelin, Lars. 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5.ISBN 9780199948239. 
  2. ^Lahiri, Nayanjot. Ashoka in Ancient Ind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246–247.ISBN 9780674057777. 
  3. ^Harle, James Coffin.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2nd.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01.ISBN 978-0-300-06217-5(英语). 
  4. ^Michell, George. The Penguin guide to the monument of India. The Penguin guide to the monument of India. London: Penguin book. 1990: 228–229.ISBN 978-0-14-008144-2. 
佛學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釋迦
牟尼佛
佛陀
弟子
术语
倫理和
世界觀
修行
制度
修行
法门
證量
經典
流派與
系統
歷史
地区/
国家
藝術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佛教建築&oldid=8948728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