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曆的各種寫法 英语 Buddhist calendar 巴利語 Sāsanā Sakaraj 緬甸語 သာသနာ သက္ကရာဇ် (MLCTS :θàðənà θɛʔkəɹɪʔ )高棉语 ពុទ្ធសករាជ (高棉语罗马化 :Puttheak-sakarach )僧伽罗语 බුද්ධ වර්ෂ / සාසන වර්ෂ (Buddha Varsha / Sāsana Varsha )泰语 พุทธศักราช (皇家泰語轉寫通用系統 :phutthasakkarat )越南语 Phật lịch 佛教用语列表
佛滅紀年的泰文 縮寫พ.ศ. 佛曆 (巴利語 :Sāsanā Sakaraj ,印地語 :बौद्ध पंचांग、BauddhaPaṃcāṃga ( 英语 : Panchangam ) )是一種採用佛滅 紀年 的古印度曆法 ,為陰陽合曆 ,盛行於柬埔寨 、泰國 、寮國 、緬甸 、越南 、斯里蘭卡 等南亞 和東南亞 佛教國家。佛曆的紀年 為佛滅紀年 ,是以釋迦牟尼佛 滅度 (般涅槃 )當年度為計算基準。佛曆一般以公元前544/543年为佛滅〇年 ,依照緬甸佛曆,公元2025年是2569年(2569 B.E.),依照泰國佛曆是2568年(2568 B.E.)[ 1] [ 2] 。也有以佛陀 生年為紀元起始的佛曆,以佛誕 日作歲首 ,為部分漢傳佛教 信眾和寺院採用[ 3] [ 4] [ 5] 。
佛教 創始人釋迦牟尼 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 釋迦族 人。釋迦牟尼為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又被稱為「佛陀 」(覺者)、「世尊 」等[ 6] 。由於印度古代歷史缺少明確年代的記載,對釋迦牟尼的出生和入滅年代,沒有直接史料可仰賴,只能從間接的歷史資料中尋找,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大致上可以歸納為四種說法[ 7] :
《周書異記》說:據《周書異記》,釋迦牟尼生於周昭王 二十六年甲寅(或記為二十四年)[ 註 1] ,卒於周穆王 五十三年壬申(或記為五十二年)。此說來自北齊僧統 法上 、唐朝僧人法琳 ,其產生背景來自當時的佛道論爭 。在法琳之前,中國就出現過許多佛誕年代的說法,《周書異記》只是其中一種。《周書異記》也被歷史學界認為是一部來歷不明的書,無法成為推論佛陀生卒年的可靠依據[ 10] [ 11] ,而且中國歷史在共和元年 之前也沒有精確紀年[ 12] 。以此作為紀年,通常是延續傳統的約定俗成,此說只在漢傳佛教 中有一定影響力,是依照《佛祖統紀 》以佛陀出生年作為紀元。公曆2025年為此佛诞曆3052年(以公元前1027年甲寅年为元年) 眾聖點記 說:《歷代三寶紀 》卷十一記載,南北朝時代有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 譯出漢文《善見律毘婆沙 》十八卷,並傳述“眾聖點記”之事。據此可推断佛陀生卒年为公元前565年 至前486年 ,呂澂 主張此說。不過基於對眾聖點記一文的不同解讀,也有公元前562年 至前483年 之說[ 13] 。阿育王 即位說:由阿育王法敕 推斷出阿育王的即位年,在公元前271—268年之間。再由南、北傳文獻記載的佛滅和阿育王即位兩事件的年代差,推斷出佛滅年。若據南傳佛教文獻,佛入滅後二百十八年阿育王即位,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568—565年至前489—486年間,和眾聖點記說相近。若據北傳佛教文獻,佛入滅一百十六年阿育王即位,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466—463年至前387—384年。宇井伯壽 主張此說,推定佛滅為公元前386年 [ 13] 。印順法師 據傳記中說,阿育王先行即位,經過四年方依古禮舉行灌頂儀式正式即位,而訂為公元前470年 —前390年 (不計當年,故為387+3)。菩提伽耶 碑記說:菩提伽耶 發現標明佛滅後過了1813年的銘文。依該銘文推斷,佛滅應為公元前五四六年。此說於十一世紀中頃傳入斯里蘭卡、緬甸,為公元前五四四年。傳入泰國、寮國、柬埔寨,為公元前五四三年,在泰國北部有發現一尊佛陀塑像,載佛滅2039年(公元1495/6)[ 13] 。據此,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624年 至前544年 或公元前623年 至前543年 ,此說為南傳佛教國家佛曆紀年的來源。早期西方佛教文獻學家發現根據《大史 》的繫年,則孔雀王朝 國王月護王 的年代會與希臘人 所記錄的同一位人物Sandrakottos相差六十年,因此將佛滅年代修正為公元前483年 左右,稱為「Corrected Long Chronology」[ 13] 。在眾多的佛滅年代說法之中,較為佛教學術界接受的是公元前五世紀(約在公元前486年或前483年,即眾聖點記說、南傳文獻的阿育王即位說或Corrected Long Chronology),或公元前四世紀(約公元前400年/前390年/前386年/前383年等,推斷年代不一,即北傳文獻的阿育王即位說,又稱為Short Chronology)[ 13] [ 14] 。
所謂佛曆其實是採用了佛滅 紀年 的古印度曆法 。塞迦大曆 (梵語:Śālivāhana-Śaka,巴利語:Mahāsakaraj,泰語:มหาศักราช,緬語:မဟာ သက္ကရာဇ်)是採用了塞迦紀年 的古印度曆法,源於公元前一世紀的印度,後來傳入東南亞地區。公元七世紀,室利差呾羅王國 ( 英语 : Sri Ksetra Kingdom ) (位於今日的緬甸)的驃人 修正塞迦大曆,編制了朱拉曆 /塞迦小曆(巴利語:Culāsakaraj,泰語:จุลศักราช,緬語:ကောဇာသက္ကရာဇ်),為緬甸沿用至今,並成為其他東南亞 地區長期採用的官方曆法。直到歐洲殖民時期之後,許多國家才改用或並行格里曆 ,如泰國在1889年改採格里曆 作為官方曆法[ 15] 。東南亞各國將其曆法,如緬曆 、泰曆 等用佛滅來紀年,就成了佛曆。
另一個在印度大陸長期使用的是維克拉姆曆 (梵語:Vikram Samvat),是採用了維克拉姆紀年的古印度曆法,尼泊爾 至今仍在使用。此曆法為印度教 、錫克教 、北印度 的佛教 社群使用,一些佛教遺址的銘文也使用它[ 1] 。
根據J. Gordon Melton的說法,在南亞和東南亞所用的印度教 和佛教 曆法,基本上都扎根於古印度的天文書《蘇利耶悉檀 ( 英语 : Surya Siddhanta ) 》(梵語:Sūrya Siddhānta,意思是「日曜 論」),只不過各地可能會據其需要再加以改變或調整[ 16] [ 17] 。例如,朱拉曆 (緬曆 、小傣曆 )引入了默冬章 的概念。因此,緬曆會不定期地新增閏月 和閏日 ,以消除由於印度曆法中的恆星年 和默冬章中的回歸年 時間不同而積累起來的時間差[ 18] 。
公元1954年 ,第三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 在緬甸 仰光 舉行,會中決議以「佛曆」為紀元,並以釋迦牟尼般涅槃 年推算,公元1954年 為佛曆2498年(也就是採用緬甸的前544年為佛滅年)[ 19] 。不過,南傳佛教各國實際上仍按各自的習慣來標示年份[ 2] 。
大多數的印度曆法都設有〇年 。南傳佛教的佛曆以佛滅年(前544年/前543年)為佛曆〇年 ,次年(前543年/前542年)為佛曆壹年。
緬甸佛曆 年 = 公曆年 + 544,若未過衛塞節 (農曆 四月十五日)則再減1年[ 20] 。泰國佛曆 年 = 公曆年 + 543,採公曆之1月1日 為歲首 。但民間多採公曆之4月1日(泼水节 所在的月)為歲首。佛曆所用的古印度曆法,有專門的規定來設置每月的日數,其月份設置按照月亮周期 決定。每月分為黑半(Kṛṣṇa-pakṣa)和白半(Śukla-pakṣa),自滿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前半月,稱黑半,計十四或十五日(相當於農曆 十六至二九或三十日);從新月至滿月之後半月,稱為白半,計十五日(相當於農曆 初一至十五日)。隨印度方俗不同,古印度曆法的黑半、白半前後配置也有差異。通常北印度是黑前白後(稱為Pūrṇimānta),南印度是白前黑後(稱為Amānta,朱拉曆 、傣曆 、藏曆 、華人農曆 亦是白前黑後)。節日仍然是在同一天慶祝(或非常靠近),但是因為黑半白半前後配置不同的關係,月份的標示有可能會不一樣,例如黑天 誕辰是在黑半第八日,若是北印系統就會在婆達羅鉢陀月,南印系統會在室羅伐拏月[ 21] [ 22] 。
印度曆法的月名來自吠陀 占星術 的二十七宿 ,是滿月 所在的星宿名,分別對應至二十八宿 的角宿 、氐宿 、心宿 、斗宿 、女宿 、室宿 [ 23] 、婁宿 、昴宿 、觜宿 、鬼宿 、星宿 、翼宿 [ 24] 。
梵語 巴利語 緬語 高棉語 寮語 僧伽羅語 泰語 每月天數 公曆 月份 (大致對應)制呾邏 ( 英语 : Chaitra ) CaitraCitta Tagu (တန်ခူး ) Chêtr (ចេត្រ) ຈິດຕະຣະ Bak (බක්) Chittra (จิตร) 29 三月–四月 吠舍佉 ( 英语 : Vaisakha ) VaiśākhaVesākha Kason (ကဆုန် ) Pĭsakh (ពិសាខ) ວິສາຂະ Vesak (වෙසක්) Wisakha (วิสาข) 30 四月–五月 逝瑟吒 ( 英语 : Jyeshtha (month) ) JyaiṣṭhaJeṭṭha Nayon (နယုန် ) Chésth (ជេស្ឋ) ເຊດ Poson (පොසොන්) Chettha (เชษฐ) 29 [30][ 25] 五月–六月 頞沙荼 ( 英语 : Ashadha ) ĀṣāḍhaĀsāḷha Waso (ဝါဆို )[ 26] Asath (អាសាឍ) ອາສາລະຫະ/ອາສານຫະ Æsala (ඇසළ) Asanha (อาสาฬห) 30 六月–七月 室羅伐拏 ( 英语 : Shraavana ) ŚrāvaṇaSāvaṇa Wagaung (ဝါခေါင် )[ 27] Srapôn (ស្រាពណ៍) ສາວະນະ Nikini (නිකිණි) Sawana (สาวน) 29 七月–八月 婆達羅鉢陀 ( 英语 : Bhadra (Hindu calendar) ) BhādrapadaPoṭṭhapāda Tawthalin (တော်သလင်း ) Phôtrôbât (ភទ្របទ) ພັດທະບົດ Binara (බිනර) Phatthrabot (ภัทรบท) 30 八月–九月 頞濕縛庾闍 ( 英语 : Ashvin (month) ) ĀśvayujaAssayuja Thadingyut (သီတင်းကျွတ် )[ 28] Âssŏch (អស្សុជ) ອັດສະວະຍຸດ Wap (වප්) Atsawayut (อัศวยุช) 29 九月–十月 迦剌底迦 ( 英语 : Kārtika (month) ) KārtikaKattika Tazaungmon (တန်ဆောင်မုန်း ) Kâtdĕk (កត្តិក) ກັດຕິກາ Il (ඉල්) Kattika (กัตติกา) 30 十月–十一月 末伽始羅 ( 英语 : Agrahayana ) MārgaśirṣaMāgasira Nadaw (နတ်တော် ) Mĭkôsĕr (មិគសិរ) ມາຄະສິຣະ Undhuvap (උඳුවප්) Mikkhasira (มิคสิร) 29 十一月–十二月 報沙 ( 英语 : Pausha ) PauṣaPhussa Pyatho (ပြာသို ) Bŏss (បុស្ស) ບຸດສະຍາ Dhuruthu (දුරුතු) Putsa (ปุสส) 30 十二月–一月 磨袪 ( 英语 : Magha (month) ) MāghaMāgha Tabodwe (တပို့တွဲ ) Méakh (មាឃ) ມາຄະ Navam (නවම්) Makha (มาฆ) 29 一月–二月 頗勒窶拏 ( 英语 : Phalguna ) PhālgunaPhagguṇa Tabaung (တပေါင်း ) Phâlkŭn (ផល្គុន) ຜະລະຄຸນີ/ຜາລະຄຸນ Mædhin (මැදින්) Phakkhun (ผัคคุณ) 30 二月–三月
各地的印度曆法及佛曆,其月份序數不全然一樣。印度曆法通常是以制呾邏 ( 英语 : Chaitra ) 月為一月[ 29] ,朱拉曆 (緬曆 )[ 30] 、斯里蘭卡 的印度曆[ 31] 與其相同。維克拉姆曆 [ 32] 以吠舍佉 ( 英语 : Vaisakha ) 月為一月。泰國陰曆 [ 33] [ 34] 、寮國 陰曆[ 33] [ 35] 、高棉陰曆 ( 英语 : Month#Khmer_calendar ) [ 36] 以末伽始羅 ( 英语 : Agrahayana ) 月為一月。泰北陰曆(蘭納曆)[ 33] 以頞濕縛庾闍 ( 英语 : Ashvin (month) ) 月為一月,傣曆 [ 33] 、尼瓦曆 [ 37] 以迦剌底迦 ( 英语 : Kārtika (month) ) 月為一月。泰曆、泰北曆、傣曆都已只用數字表示月份。藏曆 本以制呾邏 ( 英语 : Chaitra ) 月為一月,後來在蒙古時代引進「霍爾 月」,以星宿的磨袪月為一月(間接受華人農曆 影響)[ 38] 。
大多漢傳佛教徒所使用的佛曆,只用佛曆紀年,其餘月、日安排多使用農曆 (亦有用格里曆 的)。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2499 1955 2512 1968 2525 1981 2538 1994 2551 2007 2564 2020 2500 1956 2513 1969 2526 1982 2539 1995 2552 2008 2565 2021 2501 1957 2514 1970 2527 1983 2540 1996 2553 2009 2566 2022 2502 1958 2515 1971 2528 1984 2541 1997 2554 2010 2567 2023 2503 1959 2516 1972 2529 1985 2542 1998 2555 2011 2568 2024 2504 1960 2517 1973 2530 1986 2543 1999 2556 2012 2569 2025 2505 1961 2518 1974 2531 1987 2544 2000 2557 2013 2570 2026 2506 1962 2519 1975 2532 1988 2545 2001 2558 2014 2571 2027 2507 1963 2520 1976 2533 1989 2546 2002 2559 2015 2572 2028 2508 1964 2521 1977 2534 1990 2547 2003 2560 2016 2573 2029 2509 1965 2522 1978 2535 1991 2548 2004 2561 2017 2574 2030 2510 1966 2523 1979 2536 1992 2549 2005 2562 2018 2575 2031 2511 1967 2524 1980 2537 1993 2550 2006 2563 2019 2576 2032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2498 1955 2511 1968 2524 1981 2537 1994 2550 2007 2563 2020 2499 1956 2512 1969 2525 1982 2538 1995 2551 2008 2564 2021 2500 1957 2513 1970 2526 1983 2539 1996 2552 2009 2565 2022 2501 1958 2514 1971 2527 1984 2540 1997 2553 2010 2566 2023 2502 1959 2515 1972 2528 1985 2541 1998 2554 2011 2567 2024 2503 1960 2516 1973 2529 1986 2542 1999 2555 2012 2568 2025 2504 1961 2517 1974 2530 1987 2543 2000 2556 2013 2569 2026 2505 1962 2518 1975 2531 1988 2544 2001 2557 2014 2570 2027 2506 1963 2519 1976 2532 1989 2545 2002 2558 2015 2571 2028 2507 1964 2520 1977 2533 1990 2546 2003 2559 2016 2572 2029 2508 1965 2521 1978 2534 1991 2547 2004 2560 2017 2573 2030 2509 1966 2522 1979 2535 1992 2548 2005 2561 2018 2574 2031 2510 1967 2523 1980 2536 1993 2549 2006 2562 2019 2575 2032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2982 1955 3004 1977 3026 1999 3048 2021 3070 2043 3092 2065 2983 1956 3005 1978 3027 2000 3049 2022 3071 2044 3093 2066 2984 1957 3006 1979 3028 2001 3050 2023 3072 2045 3094 2067 2985 1958 3007 1980 3029 2002 3051 2024 3073 2046 3095 2068 2986 1959 3008 1981 3030 2003 3052 2025 3074 2047 3096 2069 2987 1960 3009 1982 3031 2004 3053 2026 3075 2048 3097 2070 2988 1961 3010 1983 3032 2005 3054 2027 3076 2049 3098 2071 2989 1962 3011 1984 3033 2006 3055 2028 3077 2050 3099 2072 2990 1963 3012 1985 3034 2007 3056 2029 3078 2051 3100 2073 2991 1964 3013 1986 3035 2008 3057 2030 3079 2052 3101 2074 2992 1965 3014 1987 3036 2009 3058 2031 3080 2053 3102 2075 2993 1966 3015 1988 3037 2010 3059 2032 3081 2054 3103 2076 2994 1967 3016 1989 3038 2011 3060 2033 3082 2055 3104 2077 2995 1968 3017 1990 3039 2012 3061 2034 3083 2056 3105 2078 2996 1969 3018 1991 3040 2013 3062 2035 3084 2057 3106 2079 2997 1970 3019 1992 3041 2014 3063 2036 3085 2058 3107 2080 2998 1971 3065 2038 3087 2060 3109 2082 3131 2104 3153 2126 2999 1972 3021 1994 3043 2016 3065 2038 3087 2060 3109 2082 3000 1973 3022 1995 3044 2017 3066 2039 3088 2061 3110 2083 3001 1974 3023 1996 3045 2018 3067 2040 3089 2062 3111 2084 3002 1975 3024 1997 3046 2019 3068 2041 3090 2063 3112 2085 3003 1976 3025 1998 3047 2020 3069 2042 3091 2064 3113 2086
^ 清朝劉道原據《資治通鑑外紀 》周昭王元年是己丑年的說法,指出史書說的周昭王「甲寅年」應是周昭王二十六年而不是二十四年,諸書多沿用舊誤。[ 8] [ 9] ^1.0 1.1 Simple Buddhist-Christian Era Calculators . [2023-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7). ^2.0 2.1 印順.佛教史地考論-四、論佛滅的年代 . [2023-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19).去年(西元一九五六),印度、錫蘭、緬甸等國家,舉行佛涅槃來二千五百年的盛大法會。今年,泰國(高棉等)又舉行佛滅二千五百年的大典,邀請佛教國家派代表來會。由此可見,在緬甸召開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三屆大會,雖通過了緬甸等傳統的佛元──佛滅於西元前五四四年,而佛教國際並不曾無異議的遵行。 ^ 虚雲大师. 第十七章 末法僧徒之衰相. 虚雲大师口述. 东方出版社. 2016.8.ISBN 9787506090780 .我憑《法本內傳》,及摩騰法師對明帝曰:“佛以甲寅之歲,四月八日生,此當周昭王二十四年。”《魏書》沙門曇謨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這樣年月,多少朝代都遵奉不改。周昭王甲寅到現今已二千九百八十二年了,現在他們要改為二千五百○二年,本來孔子、老子生在佛後,今他把孔、老擺在佛先。我當時在大會上,和他們爭論戒律、年號、漢服不准毀。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 太虛.徵求佛生年考 . [2023-04-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1).茲接中國佛教會公函云:「逕啟者:查釋尊降生之年,各家考據不同,迄今未曾確定。以是現在國內所用佛曆均不一致,竟有距至數百年之久者。茲由本會議決,推定大德暨諦閑、印光、圓瑛等諸法師,許止淨居士,負責考定,以便通告全國一律遵用」等語。查釋尊生年未定,在中國已懸為一大問題,尚祈海內閎達,不吝賜教,將關於佛曆之考證及史料惠寄前來,俾茲參照為幸! ^ 太虛.整理僧伽制度論 . [2023-04-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1).當即取震旦前此所行月曆 (此處月曆指考慮月亮盈虧週期的曆法,即陰曆、農曆),定為佛曆。以釋迦如來降世為紀元,以百年為一稘,與國曆並列之,文曰「佛曆若干稘若干年某某某國某某某年」。 ^ 星雲大師. 《釋迦牟尼佛傳》. 台北: 佛光(中文) . ^ 傳印.關於佛曆紀年 . 法源. 2002 [2023-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19). ^ 志磐.卷第二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二 .《佛祖統紀》 . [2020-09-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27).(劉道原通鑑外紀。昭王元年己丑。二十六年甲寅。今諸書多稱二十四年。相承之誤) ......述曰。如來降靈示滅之相。記年月者。其說紛然。今作正義。異說兩番。以區別之。初正義者有六。其一。周書異記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有五色光。入貫太微。遍於西方。太史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旦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太史扈多曰。西方有大聖人。終亡之相。其二。法本內傳。摩騰法師對明帝曰。佛以甲寅之歲四月八日生。此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其三。魏書沙門曇謨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其四。南岳願文云。佛以甲寅四月八日降生。其五。輔行云。悉達生淨飯王宮。當周昭王甲寅之歲。其六。唐太宗。勅尚書劉德威。問法琳法師。佛降生入滅。何故傳述乖亂。琳乃論定。周昭甲寅生。穆王壬申滅。 ^ 卷三 .資治通鑑外紀 . [2020-09-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2-16).昭王己丑元年,王道微缺徳衰,有光五色貫紫微,井水溢 ^ 阮忠仁.從《歷代三寶記》論費長房的史學特質及意義 . [2023-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6-13). ^ 陳志遠.辨常星之夜落:中古佛曆推算的學說及解釋技藝 . 文史. 2018 [2023-03-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3-26). ^ 張富祥.《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 . 2013: 88 [2023-01-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1). ^13.0 13.1 13.2 13.3 13.4 紀贇.佛滅系年的考察——回顧與展望 . [2023-01-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1). ^ 王邦維.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 中華佛學學報. [2023-01-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5-11). ^ 一把僧扇裡的科學史(1): 泰國曆法的改革 . [2023-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0). ^ J. Gordon Melton.Religious Celebrations: An Encyclopedia of Holidays, Festivals, Solemn Observances, and Spiritual Commemorations . ABC-CLIO. 2011: 161–162.ISBN 978-1-59884-205-0 . ^ Yukio Ohashi. Helaine Selin , 编.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 . Springer Science. 2008: 354–356.ISBN 978-1-4020-4559-2 . ^ 郑家齐.傣族天文曆法 . 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2023-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0). ^ 3rd General Conference (PDF) . [2023-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01-19).Popularization of the Buddhist Flag and the Buddhist Era taking the present year as 2498 B.E ^ Determining the Buddhist Year - Buddha Day . [2023-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19). ^ 從傳統星宿值日擇吉術的前世今生來看宿曜術的影響力 . [2023-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0).黑白月是印度獨特的一個曆法單位,由朔到望,月亮漸圓,稱為白月,月亮由望至朔,月亮漸虧,稱為黑月。根據《大集經》中的朔望月計算方式,是由望至望為一個月。因此才黑月在前,白月在後。由於當時印度並不是統一用這種規則的,北印度行用的是黑前白後,南印度是白前黑後 ^ The Hindu Calendar . [2023-01-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0).There are two main calendars. In North India, the month generally begins with the full moon, in South India with the new moon. Festival days will still fall on the same day, or very closely, but the name of the month may be different. For example, Krishna’s Birthday falls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dark moon; in the North this is in the month of Bhadra; in the South in Shravana. ^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然婆達羅鉢陁亦有二種,前婆達羅鉢陁是室宿,婆達羅鉢陁是壁宿,此是前」 ^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此亦有二種,前頗勒窶那是張宿,後頗勒寠那是翼宿,此是後頗勒窶那也」 ^ 置閏 時30天^ 舊名:Myayta (မ္လယ်တာ) ^ 舊名:Nanka (နံကာ) ^ 舊名:Thantu (သန်တူ) ^ Chaitra - Wiktionary .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Hinduism) The first month of the Hindu lunar calendar. ^ Festivals in Myanmar . Gatsby.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Tagu, the first month of the Burmese Calendar, falls between April and March o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 Nadeesha Emaduwa.Same Months — Different Names 12 Months As Per Sinhalese Calendar in Sri Lanka .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As per Sinhalese calendar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is April, which named as ‘Bak’. The meaning of the world ‘Bak’ is prosperity. ^ Fairs and Festivals . District Jammu.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The name Baisakhi is taken from the first month of the Vikram calendar. Every year, on the first day of Vaishakh, the people of Jammu-like the rest of northern India-celebrate baisakhi. ^33.0 33.1 33.2 33.3 Richard Davis.The Northern Thai Calendar and Its Uses . Anthropos. 1976,71 (1/2): 3-32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2).The numbering of the months varies among the differentTai peoples . TheNorthern Thai first month corresponds to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Tai Lue andShan , the eleventh month of theSiamese anLao ^ เดือน ๑ - Wiktionary .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The month of thedeer-head star (corresponding toOrion ), being the first month of the Thai lunar calendar. ^ ມາຄະສິຣະ - Wiktionary .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first month of the traditional Lao lunar calendar ^ Khmer Dictionary: មិគសិរ .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Migasira (first month of the Cambodian lunar calendar corresponding to mid November to mid December; it has 29 days) ^ Saki Mana Punhi . Bhaktapur. [2023-0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Every year, Saki Mana Punhi is celebrated on the full moon day of Kartik (Oct/Nov) month according to the Nepalese calendar. Cause of that, it is also called the day of Kartik Purnima and Kachalathwa punhi too, upon a sense of celebrating it in the very first month of Nepal Sambat. ^ 亞歷山大·伯金.西藏占星學: 歷史與傳統 . [2023-02-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6).根據文獻記載,成吉思汗是引進“蒙古月”(霍爾月)一詞的人士之一,“蒙古月份”和漢曆月份相對應並取代後者,時間在1207年征服位於現在甘肅和內蒙古之間的唐古特(西夏)王國時。十三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將藏曆引進蒙古帝國。他們將蒙古月份與時輪金剛曆中的月份對等,而不是和差異很大的漢曆中的月份對應。但是,為了適應漢地傳統,儘管比時輪金剛曆的月份早兩個月,他們將蒙古月份第一月作為一年的歲首月。在西藏也是如此,因此,在整個蒙古帝國,每年的開始時間大體一致。但是,漢人新年和藏人新年並不一直同時。這是因為二者各自體系對插入閏月和判定每月的起始時間和月份長度有著自己的計算方法。
曆法種類 廣泛使用 區域使用
歷史曆法 歷史學用曆法 人類學用曆法 另類曆法 不調和教曆 (Discordian calendar )新世紀運動曆法 改革曆法 火星用曆法 虛構曆法 曆法呈現與應用 編年方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