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ize」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 伯利兹 港澳 伯利茲 星馬 伯利兹 臺灣 貝里斯
貝里斯 (英語:Belize ),又稱伯利兹 ,香港舊譯百利士 。前身为英属洪都拉斯 ,是中美洲 东海岸的一个独立国家。伯利兹北部与墨西哥 接壤,南部和西部与瓜地马拉 接壤,东部濒临加勒比海 。該國领土长约290公里(180英里)、宽约110公里(68英里),是中美洲唯一没有太平洋 海岸线 的國家。
伯利兹的面积为22,800平方公里(8,800平方英里),人口約40萬,是人口數量與密度最低的中美洲国家。该国人口增长率每年为1.76%(2022年),人口增长率為该地区第二高,也是西半球 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伯利兹拥有由多种文化和语言组成的多元化的社会,这反映了其丰富的历史。英语 是伯利兹的官方语言,而克里奥尔语 也是伯利兹的通用语言。超过一半的人口能够掌握多种语言。
伯利兹被认为是中美洲国家和加勒比海沿岸国家,是加勒比共同体 (CARICOM)、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以及中美洲一体化体系 (SICA)的成员。伯利兹是一个英联邦王國 国家,英國國王 查尔斯三世 兼任其君主 和国家元首。
伯利兹以其九月庆典、广泛的礁石珊瑚礁和蓬塔音乐而闻名。
英語 名稱為「Belize 」,西班牙語 名稱為「Belice 」。貝里斯舊稱「英属洪都拉斯」(British Honduras ),1973年後改稱今名。國名名稱已不可考,有一說法指出貝里斯此名稱來自於西班牙語發音,近年來有一說法指出此名稱來自瑪雅語「bel Itza」,指「進入伊察 ( 英语 : Itza ) 的路」。
1502年,哥倫布 曾沿貝里斯海岸行駛,可是他不曾登陸貝里斯。
1511年,首批登陸貝里斯的歐洲人是西班牙船員,但大多數人隨即被當地的馬雅人 捉去當祭品或奴隸。其中一名犯人贡萨洛·格雷罗 ( 英语 : Gonzalo Guerrero ) 後來和切图马尔 的領導人纳参坎(Nachankan)的女兒結婚,過瑪雅式的生活。他們有三個孩子,成為早期的麥士蒂索人 。
馬雅遺跡 1638年,開始有歐洲人居住,但1670年代前都沒有居住超過一年的記錄。這些人大規模伐木,因為某些木材(如墨水樹 、巴西紅木 )可運往歐洲作染料。1700年代早期,大葉桃花心木 成為备受欢迎的輸出品。這段期間亦有不少海盜出沒此地,有西班牙人定居,也有些零星的印第安人攻擊。
當時西班牙帝國容許英國人在當地伐木但不許他們建立殖民地。1798年,英西開戰,駐尤卡坦 的西班牙官員派32艘船搶奪當地。9月3日至9月10日,貝里斯海岸戰爭不斷,直到西班牙放棄當地。這就是「Battle of St. George's Caye」。9月10日是貝里斯的國定假日,以紀念「Battle of St. George's Caye」。
18世紀末,英國首次派官員駐留當地。1840年,英國正式將貝里斯視為殖民地。1862年劃入皇家殖民地,稱為「英属洪都拉斯 」。
根據英属洪都拉斯1904年人口普查,當時主要城市的人口是:
貝里斯城:9969 斯坦克里克镇(Stann Creek Town):2459 科罗萨尔:1696 奥兰治沃克:1244 蓬塔戈尔达:706 圣伊格纳西卡育(San Ignacio Cayo):421 猴河镇(Monkey River Town):384 马林斯里弗:243 1964年1月,採用議會制度的完全自治政府成立。1973年6月,這個地區的正式名字從「英属洪都拉斯」改為「貝里斯」。
伯利茲位于中美洲東部沿海,西北與墨西哥相鄰,西南與危地馬拉接壤,東瀕洪都拉斯灣。海岸綫長約320公里,沿海有伯利兹堡礁 ,是世上第三大珊瑚礁,著名的大藍洞 即位於該處。礁上則是多個島嶼,並組成多個澙湖。
鳥瞰大藍洞 境内多山地、沼澤和熱帶叢林 。地形大致可分爲南、北兩部分:南部地形為山地以瑪雅山脈為主體,山脈為西南-東北走向,其支脈科克斯科姆山的Doyle's Delight ( 英语 : Doyle's Delight ) 海拔1124公尺,為全國最高峰;北部和沿海地區地勢低平,平均海拔不到61公尺,其中大部分是沼澤 。莫潘河 和伯利茲河 為主要河流。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 ,其余大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分爲干、湿兩季,3-5月為干季、6-11月湿季。年平均氣溫攝氏17-25度,年降水量北部約1350毫米、南部則高達4575毫米。森林 覆蓋率佔全國面積70%以上。夏秋兩季常有颶風侵襲。1961年的颶風哈蒂 便幾近將貝里斯市 夷為平地,迫使當局卒於1970年遷都貝爾墨潘 。
托萊多區 伯利兹採行議會民主制 ,為大英國協 之成員。
政府結構採用英國西敏制 ,司法體系以英格蘭普通法 為範本,貝里斯和哥斯大黎加 是唯二政治局勢和治安都較為穩定的中美洲國家。
伯利兹议会 現時有兩大政黨:中間偏左 的人民统一党(People's United Party)和中間偏右 的统一民主党 (United Democratic Party)。
伯利兹分为6个区[ 9] ,首都位於卡優區。
截至2019年7月,伯利兹已与94个国家建交。
伯利兹是中华民国 现有的12个邦交国之一,此外该国也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西撒哈拉)和科索沃共和国 建立邦谊。
因危地马拉 認為與當時伯利兹殖民母國英國 在1859年簽訂的艾西內那-威克 ( 西班牙语 : Tratado Wyke-Aycinena ) (Aycinena-Wyke)條約無效,因此危地马拉宣称貝里斯是其领土的一部分,1981年貝里斯独立时,危地马拉宣布不予承认,直到1991年9月6日危地马拉承認貝里斯为主权国家 ,并在同日正式建交,但兩國的邊界問題尚未解決。
2003年10月,兩國在美洲國家組織 總部就同年2月簽署之「過渡程序及信心機制」協議之相關措施執行情形舉行檢討會議,積極尋求以和平之方式解決爭端。2018年4月15日,危地马拉舉行公投[ 10] ,貝里斯政府亦於2019年5月8日舉行對應公投[ 11] ,公投結果兩國多數民意均同意把領土爭議送交國際法院 (ICJ)審議,待國際法院裁決。
貝里斯獨立前,中華民國 已與瓜地馬拉建立外交關係。
1981年貝里斯獨立之後,一位具有中国 血统的貝里斯商人伍永泉 與貝里斯人民联合党的支持者,开始透过赛义德·穆萨 ( 英语 : Said Musa ) 游说当时的貝里斯总理乔治·卡德尔·普赖斯 ,与中華民國建立关系。[ 12]
1984年5月,当时的中華民國驻危地马拉的大使陸以正 来到貝里斯,会见了伍永泉和普賴斯總理,以讨论雙方建立关系的可能性,也得到普赖斯總理同意,但陸以正大使返危地馬拉後,當時因瓜地馬拉主張貝里斯屬於危地马拉國土,因此中華民國與貝里斯建交案遭到當時危地马拉副總統鲁道夫·罗伯斯·萨莫拉 ( 英语 : Rodolfo Lobos Zamora ) 反對,且在危地馬拉內閣會議中主張,如中華民國承認貝里斯,危地马拉就與中華民國斷交,陸以正大使急電中華民國政府,強調不能因小失大,又加上普赖斯總理所屬人民聯合黨在當年國會大選落敗,由在野黨聯合民主黨執政,中華民國政府只好把建交案暫時擱置。[ 12]
1989年9月普赖斯重任總理,任命赛义德·穆萨擔任外交部長,雙方重新接觸,並在1989年10月13日正式建交。[ 12]
1987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伯利兹建交。
1989年10月11日,因伯利兹改与中华民国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之終止外交关系。[ 13]
貝里斯經濟在傳統上以林業 為主,近年來更依靠農業收入,特別是糖、柑桔類水果、可可、稻米、菸草、香蕉、牛肉。漁業也頗為重要。工業有造船、食品加工、紡織、家具、電池和捲菸。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所出版的世界概況 ,貝里斯有中美洲最高的失業率(9.4%)。貧窮線以下的人口比例為33.5%。
1999年的GDP成長率為6.4%,而2000年為10.5%。然而成長率於2001年降低至3%,此肇因於全球經濟趨緩以及劇烈的颶風造成的農業、漁業與旅遊業損失。
短期關鍵目標仍舊是依靠國際援助以減少貧窮比例。
油田
濱海區的漁民
商業區
切里歐水壩
美軍醫療隊於當地展開援助醫療
布里藝文中心
觀光酒吧
2019年經統計每10萬人40件謀殺案,名列全球前10高犯罪率國家[ 14] 。
現存 歷史 註1:1949年併入加拿大 註2:1965年單方面獨立為自治領但未獲承認,1970年改制為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