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伬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22年9月1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伬艺"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福州伬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分类曲艺
序号251
编号项目Ⅴ-15
登录2006年(第一批)

chǐ,又称伬唱平讲伬。是福建省五大傳統地方曲種之一,源於唐宋時代的百戲。是福州民間賣唱藝人收集散曲、小令、山歌、傳唱戲文唱段和民間故事,以應酬堂會。“伬”在閩語里,引申为以演奏加唱曲賣藝的俗稱。伬艺作為福建省曲藝的主要曲種,觀眾對它的喜好,以及其影響力均有史可證。其表演形式通常為一至二人自操二胡或者三弦的說唱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說表,另外有人以三弦、月琴、低胡等樂器的伴奏。伬艺對福建的閩劇成型、發展也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關係。

發展歷史

[编辑]

福州伬艺,约形成于大明嘉靖年间。是由民间卖唱艺人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参照民间社火活动创造发展而来。明朝中晚期,在一些福州官绅仕宦之家,盛行自置歌伎、组办“家班”之风。清代《福建通志》就记述了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明万历官员曹学佺置办“家班”情况:学佺归,构石仓园,有池塘林木之胜,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曹学佺所办的“家班”因多为文人儒士“坐唱”,故称“儒林家班”。后来又有专唱“洋歌”曲调的“洋歌伬”和专唱“江湖”曲调的“江湖伬”,以及十番夹唱的“十番伬”等伬唱艺术崛起。大清後期出现了不少以表演艺为主的民间班社,称为“社”,著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洞中春、景国风、小蓬莱、同乐轩”等伬唱社等。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集聚在福州经院巷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艺产生较大影响。抗日战争后,艺表演渐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关部门对福州艺进行扶持,成立了福州市艺工作者联谊会,建立了5处专门表演艺的场所,并组织艺人成立演出队和演唱小组进行演出。1960年又成立了以表演艺为主的福州市曲艺团,使这门传统曲藝得以兴复[1]

參考文獻

[编辑]
  1. ^走近福州伬藝. 中共福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中國之聲. [2025-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14).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伬艺&oldid=8952892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