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伊犁將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伊犁将军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25年7月23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
新疆歷史
新疆歷史
新疆歷史
史前新疆
伊犁将军府

伊犁將軍满语ᡳᠯᡳ
ᠵᡳᠶᠠᠩᡤᡳᠶᡡᠨ
穆麟德轉寫ili jiyanggiyūn),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代乾隆年间準噶爾之役大小和卓之亂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驻伊犁惠远城(今霍城縣惠遠鎮)。

沿革

[编辑]

1759年,兆惠率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亂,西域底定。1762年,清廷设伊犁将军,明瑞就任第一任将军。伊犁将军之下,设都统駐紮大臣,分驻天山南北各地,管理本地军政事务。北路设伊犁参赞大臣一员,领队大臣五员,塔爾巴哈臺参赞大臣一员,办事兼领队大臣一员。南路设總理回疆事務参赞大臣一员,管理喀什噶爾葉爾羌(今莎车)、英吉沙尔(今英吉沙)、乌什阿克苏库车和阗(今和田)、喀喇沙尔(今焉耆)等城办事大臣或領隊大臣。东路设乌鲁木齐都统,管理古城(今奇台)、巴里坤哈密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等城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以伊犁將軍統轄之地為西域新疆統部

1763年,在伊犁河北岸兴建了一座城市,乾隆皇帝命名为惠远城,作为伊犁将军的驻地。

从此,惠远城成为新疆地区的首府。又陆续修建了宁远城(今伊宁市)、惠宁城(今伊宁市巴彦岱镇)、塔勒奇城(今霍城县境内)、瞻德城(今霍城县清水河镇)、广仁城(今霍城县芦草沟)、拱宸城(老霍城县城)、熙春城(今伊宁市西城盘子)和绥定城(今水定镇 ,史称伊犁九城。其中惠远、惠宁二城为满营驻所。伊犁将军驻惠远城,绥定等六城为绿营驻所,总兵驻绥定。宁远为维吾尔族(包括塔蘭奇)商民聚居之处。伊犁将军辦事地方維吾爾人叫東衙門

1864年,同治新疆回亂爆發。1865年,伊犁回眾攻陷伊犁將軍衙門,將軍明緒自盡,前任將軍常清被殺。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惠远城遭侵略者拆毁。1876年清朝派左宗棠率大军进疆,消灭了盘踞在南疆的阿古柏。1881年清军收回伊犁,第二年在惠远旧城北7.5公里处另择新址,重建惠远城,史称新惠远城。1883年新疆正式建省,省會為迪化府(今乌鲁木齐),惠远城逐渐失去了全疆政治中心的地位,伊犁将军主要负责北疆防务。辛亥革命后,伊犁军府制被取消。

下属大臣和轄區

[编辑]
將軍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轄區駐地
伊犁將軍伊犁參贊大臣伊犁領隊大臣(五員)[1]伊犁惠遠城
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塔爾巴哈臺領隊大臣(兩員)[2]塔爾巴哈臺肇豐城綏靖城
烏魯木齊都統烏魯木齊副都統(烏魯木齊領隊大臣)烏魯木齊(迪化州鞏寧城
哈密辦事大臣[3]哈密廳哈密新城(滿城)
吐魯番領隊大臣吐魯番闢展(廣安城)
巴里坤領隊大臣巴里坤會寧城
古城領隊大臣古城孚遠城
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庫爾喀喇烏蘇慶綏城
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

喀什噶爾參贊大臣[3]
喀什噶爾辦事(領隊)大臣喀什噶爾徠寧城恢武城
英吉沙爾領隊大臣英吉沙爾英吉沙爾漢城
葉爾羌辦事大臣[3]葉爾羌葉爾羌漢城
和闐辦事大臣[3]和闐額里齊
阿克蘇辦事大臣阿克蘇阿克蘇城
烏什辦事大臣烏什永寧城
庫車辦事大臣庫車庫車城
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喀喇沙爾喀喇沙爾城

历任伊犁将军

[编辑]
  1. 明瑞 乾隆27年10月 - 32年3月 满洲镶黄旗  
  2. 阿桂 32年3月 - 33年4月 正蓝旗   
  3. 伊勒图 33年7月 - 34年10月 正白旗   
  4. 永贵 33年10月 - 34年10月 正白旗   
  5. 增海 34年10月 - 34年12月 正蓝旗 宗室   
  6. 伊勒图 34年12月 - 36年7月 正白旗   
  7. 舒赫德 36年10月 - 38年7月 正白旗   
  8. 伊勒图 38年7月 - 48年6月 正白旗   
  9. 索诺木策凌 乾隆41年(1776) 镶黄旗   
  10. 明亮 48年6月 - 48年7月 鑲黄旗   
  11. 海禄 48年7月 - 48年8月 蒙古正蓝旗   
  12. 伊勒图 48年8月 - 57年7月 满洲正白旗 卒   
  13. 奎林 57年7月 - 59年9月 镶黄旗   
  14. 永铎 52年9月 - 52年11月 镶蓝旗 宗室   
  15. 保寧 52年11月 - 55年6月 正白旗   
  16. 永保 55年4月 - 56年3月 镶红旗   
  17. 保寧 56年3月 - 59年12月 正白旗   
  18. 明亮 59年12月 - 60年9月 镶黄旗   
  19. 保寧 60年9月 - 嘉庆5年正月 满洲正白旗   
  20. 松筠 嘉庆5年正月 - 嘉庆5年闰4月 满洲正蓝旗 未赴任   
  21. 保寧 嘉庆5年闰4月 - 7年正月 满洲正白旗   
  22. 松筠 嘉庆7年正月 - 14年3月 蒙古正蓝旗   
  23. 晋昌 嘉庆14年3月 - 18年6月 满洲正蓝旗
  24. 松筠 嘉庆18年6月 - 20年10月 蒙古正蓝旗   
  25. 长龄 嘉庆20年10月 - -22年2月 蒙古正白旗   
  26. 晋昌 嘉庆22年2月 - 25年4月 满洲正蓝旗(宗室)   
  27. 高杞 嘉庆22年(1817年)2月 -满洲镶黄旗 署理   
  28. 庆祥 嘉庆25年4月 - 道光5年11月 满洲正白旗   
  29. 德英阿 道光5年9月 - -满洲镶蓝旗 署   
  30. 长龄 道光5年10月 - --道光7年9月 满洲正白旗   
  31. 德英阿 6年7月 - 9年6月 满洲镶蓝旗 卒   
  32. 玉麟 9年6月 - 12年9月 滿洲正黄旗   
  33. 特依顺保 12年9月 - --18年4月 满洲正白旗   
  34. 奕山 18年4月 - 20年3月 镶蓝旗 宗室   
  35. 关福 19年正月 - 20年3月 蒙古镶白旗  
  36. 布彦泰 20年3月 - --25年11月 满洲正黄旗  
  37. 舒兴阿 25年11月 - - 满洲正蓝旗 署理
  38. 萨迎阿 25年11月 - -30年11月 满洲镶黄旗   
  39. 奕山 道光25年11月 - -咸丰4年10月 宗室  
  40. 扎拉芬泰 咸丰4年10月 - 咸丰6年10月 满洲正黄旗   
  41. 常清 6年10月 - 7年4月 满洲镶蓝旗 宗室   
  42. 扎拉芬泰 7年4月 - -10年7月   
  43. 常清 咸丰10年7月 - 同治3年10月 宗室镶蓝旗 
  44. 明绪 同治3年10月 - 同治5年5月 满洲镶红旗   
  45. 李云麟 同治5年5月 - ?月?日 旗籍不详 代办   
  46. 荣全 同治5年5月 - 光绪2年10月 满洲正黄旗   
  47. 金顺 光绪2年10月 - 光绪11年8月 满洲镶蓝旗   
  48. 锡纶 光绪11年8月 - 光绪12年8月 满洲正蓝旗   
  49. 色楞额 光绪12年8月 - 光绪16年5月 满洲正白旗 卒   
  50. 富勒铭额 光绪16年5月 - ?月?日 满洲镶白旗 署理   
  51. 长庚 光绪16年5月 - 光绪27年7月 满洲正黄旗   
  52. 馬亮 光绪27年7月 - 光绪31年6月 汉军正黄旗   
  53. 广福 光绪31年 - 光绪32年 蒙古正蓝旗   
  54. 长庚 光绪31年6月 - 宣统元年5月 蒙古正黄旗   
  55. 广福 宣统元年5月 - 宣统3年正月 蒙古正蓝旗   
  56. 志锐 宣统3年正月 - 宣统3年10月 蒙古正红旗 卒   
  57. 额勒浑 宣统3年11月 旗籍不详
八旗蒙古
內屬蒙古
呼倫貝爾
察哈爾
綏遠
唐努乌梁海
科布多
西藏
外藩蒙古
內札薩克蒙古
二十四部
哲里木盟四部
昭烏達盟八部
卓索圖盟二部
锡林郭勒盟五部
烏蘭察布盟四部
伊克昭盟一部
外札薩克蒙古
外喀尔喀四部
東路
中路
後路
西路
科布多衛拉特四部
賽音濟雅哈圖左、右翼盟
青塞特奇勒圖盟
科布多參贊大臣
西套额鲁特二旗
新疆衛拉特二部
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巴圖塞特奇勒圖盟
青海額魯特五部
黑龍江額魯特一旗
注釋
与盟范围相当的部落加粗显示。科布多所屬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部、新和碩特部後劃歸阿爾泰
黑龙江将军
呼伦贝尔副都统
索倫部八旗(含陳巴爾虎 ·新巴爾虎八旗 ·額魯特一旗 ·依克明安旗节制 ·郭尔罗斯后旗节制 ·扎赉特部节制 ·杜爾伯特部节制
吉林将军
吉林副都统节制
盛京将军节制
熱河都統节制
察哈爾都統
鑲黃旗察哈爾 · 正黃旗察哈爾 · 鑲紅旗察哈爾 · 正紅旗察哈爾 · 鑲白旗察哈爾 · 正白旗察哈爾 · 鑲藍旗察哈爾 · 正藍旗察哈爾 ·锡林郭勒盟节制
绥远城将军
陕甘总督节制
烏里雅蘇臺將軍
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节制
庫倫辦事大臣节制
科布多參贊大臣
阿爾泰辦事大臣
直辖
西寧辦事大臣节制
青海和碩特部 · 青海輝特部 · 青海綽羅斯部 · 青海土爾扈特部 · 青海喀爾喀部
駐藏大臣
伊犁將軍
會盟
內蒙古
外蒙古
科布多
新疆
青海
喇嘛
駐京國師
左翼
右翼
遊牧喇嘛
寺廟
內蒙古
多倫諾爾呼和蘇默(汇宗寺) · 歸化城五當召(廣覺寺) ·美岱召(壽靈寺) ·大召(無量寺) ·席力圖召(延壽寺) · 錫哷圖庫倫三大寺(兴源寺) · 阿巴哈納爾贝子庙(崇善寺)
外蒙古
新疆
昭苏圣佑庙
事件
條約
其它
行政
區劃
建省前
準部
回部
建省後
鎮迪道
伊塔道
阿克蘇道
喀什噶爾道
政制
軍府制
天山北路
天山南路
伯克制
阿奇木伯克 ·伊沙噶伯克 ·商伯克 ·哈子伯克 ·密喇布伯克 ·明伯克
盟旗制
事件
條約
  1. ^錫伯營領隊大臣、索倫營領隊大臣、察哈爾營領隊大臣、厄魯特營領隊大臣、惠寧城領隊大臣各一員。
  2. ^協辦領隊大臣、專理遊牧領隊大臣各一員。
  3. ^3.03.13.23.3設協辦大臣一員。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伊犁將軍&oldid=9029700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