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伊春市

坐标47°43′39″N128°50′26″E / 47.7276°N 128.8406°E /47.7276; 128.840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春」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伊春 (消歧义)」。
伊春市
地级市

从兴安塔望向伊春市区
綽號:林都、林城
伊春市在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
伊春市在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
坐标:47°43′39″N128°50′26″E / 47.7276°N 128.8406°E /47.7276; 128.8406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黑龙江省
設立1979年12月14日
語源伊春河而得名
政府駐地伊美区兴安街3号
下级行政区4市辖区、1县级市、5
政府
 • 市委書記董文琴(女)
 • 人大常委會主任于大海(锡伯族
 • 市長苑芳江
 • 政協主席王瑞
面积
 • 地级市32,800 平方公里(12,700 平方英里)
 • 市區19,608 平方公里(7,571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全省第7位(佔全黑龙江省7.25%)
最高海拔1,429 公尺(4,688 英尺)
人口(2022)
 • 常住83.80萬人
 • 排名全省第10位(佔全黑龙江省3.28%)
 • 密度36.9人/平方公里(96人/平方英里)
 • 市區(2015户籍)76.89萬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08:00
郵政編碼153000
電話區號458
車輛號牌黑F
气候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温1.2 ℃
年降水627毫米
行政区划代码230700
国内生产总值(2022)¥343.20亿(全省第11位,佔全黑龙江省1.58%)
39.85亿美元汇率
人均¥20,335(全省第13位
3,265美元(汇率)
網站中国·伊春
本表面积、人口、经济数据参考《黑龙江统计年鉴-2016》

伊春市,别称林都林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市境东邻鹤岗市佳木斯市,南接哈尔滨市,西连绥化市黑河市,北抵俄罗斯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地处小兴安岭南段,全境森林覆盖率高。北缘黑龙江为中俄界河,松花江左岸支流汤旺河纵贯全境,西南部有呼兰河依吉密河,东北部有嘉荫河。伊春市为中国重要森林工业基地,产业以林木开采及木材加工为主。2005年聯合國授予伊春市「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範例—綠色伊春」榮譽[1][2][3]。市人民政府驻伊美区

历史

[编辑]
1951年新建的伊春工人俱乐部

伊春市,以汤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伊春,蒙古语“依逊”,意为“九数”。清代,先后隶属齐齐哈尔副都统呼兰副都统管辖。清末民初,划归汤原县管辖,为第五区(南岔区),为原始森林地区。

1950年设伊春林业局。1952年9月29日设伊春县,隶属于松江省松花江专署。1954年2月松江省委根据东北局指示决定:撤销中共伊春县委,成立中共伊春林区工作委员会。中共伊春工委对伊春县、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实行统一领导。刘思聪任书记。1957年9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省直辖的伊春县改伊春市,隶属黑龙江省松花江专署。1957年11月20日成立8个区。1958年8月27日,省直辖的伊春市正式划属松花江专区,11月8个区改为8个人民公社。1960年3月增加8个人民公社,共辖16个人民公社。1962年12月17日改为辖11个区。1963年1月15日伊春市改为黑龙江省直接领导,1963年12月24日实施。1964年6月23日中发(1964)386号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市,成立伊春特区,实行实行以林业部党组织领导为主、省委领导为辅的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特区在原10个区的基础上,12月21日增设乌敏河、友好、红星、东风、上甘岭5个区。共辖15个区。各区和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1965年4月16日,经省委批准,撤销伊新区,设置伊春镇、伊东区(和伊东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5月27日,经林业部批准,伊东、乌敏河林业局合并,名为乌敏河林业局。伊东区建制撤销,原伊东区的行政区域归乌敏河管辖。1966年11月,带岭林业实验局由国家林业部下放伊春林业管理局领导。

1967年5月5日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伊春市革命委员会,这标志着伊春特区实际改名为伊春市(省辖市)。下辖16个区革命委员会。同年,乌伊岭林业局建成投产。11月17日,克林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至此,伊春市革命委员会下辖17个区革命委员会(伊春、带岭、南岔、浩良河、大丰、美溪、翠峦、乌敏河、双子河、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东风、乌伊岭、克林)。

1969年11月13日南岔区(南岔林业局)与浩良河区(浩良河林业局)合并,称南岔区(南岔林业局);友好区(友好林业局)与双子河区(双子河林业局)合并,称友好区(友好林业局);成立西林区。

1970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市,成立伊春地区,将铁力、嘉荫两县划归伊春地区。黑龙江省批准,将双丰、铁力、桃山、朗乡四个林业局(“南四局”)和铁力木材干馏厂划归伊春林业管理局。伊春地区革命委员会下辖2个县(嘉荫、铁力)、3个区(伊春、西林、克林)、13个区局合一的区(带岭、南岔、大丰、美溪、翠峦、乌敏河、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东风、乌伊岭)、4个林业局(铁力、双丰、朗乡、桃山)。1972年5月23日,撤销克林区。1974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带岭林业实验局仍由省林业总局直辖。1979年12月14日,国务院288号文件决定,恢复伊春市,由省直接领导,政企合一体制不变。原伊春地区领导的嘉荫、铁力2县仍归伊春市领导。1980年10月25日,伊春市革命委员会改为伊春市人民政府,与伊春林业管理局合署办公。实际负责具体林业事务的都是伊春资源林政局。

1983年12月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乌敏河区改为乌马河区、东风区改为汤旺河区、大丰区改为金山屯区。

2008年國務院於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中將伊春列為5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之一。

2018年10月,黑龙江伊春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撤销伊春林业管理局(免与市政府合署),组建市林业和草原局。新设伊美、友好、乌翠、金林4个城区公安分局和双丰、朗乡、美溪、乌马河、上甘岭、五营、乌伊岭7个森林公安分局,使延续多年的基层地方公安与森林公安“合署办公、双重职能”体制彻底废除。

2019年7月13日,伊春市召开动员大会,宣读《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伊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了15个市辖区,新设立了汤旺县、丰林县、南岔县、大箐山县和伊美区、乌翠区、友好区、金林区8个县区。

地理

[编辑]

境内为低山丘陵区,小兴安岭主脉由此向东南延伸。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630毫米,年均温1.0℃,1月均温-22.5℃,7月均温21.0℃。

气候

[编辑]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伊春市气象数据(1971年至2000年)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1.0
(33.8)
8.0
(46.4)
18.7
(65.7)
27.9
(82.2)
31.7
(89.1)
35.1
(95.2)
36.3
(97.3)
35.4
(95.7)
29.8
(85.6)
26.8
(80.2)
13.6
(56.5)
2.2
(36.0)
36.3
(97.3)
平均高温 °C(°F)−14.5
(5.9)
−7.8
(18.0)
0.7
(33.3)
11.5
(52.7)
19.4
(66.9)
24.4
(75.9)
27.1
(80.8)
25.0
(77.0)
19.0
(66.2)
9.8
(49.6)
−2.4
(27.7)
−12.6
(9.3)
8.3
(46.9)
日均气温 °C(°F)−22.4
(−8.3)
−16.7
(1.9)
−6.8
(19.8)
4.6
(40.3)
12.0
(53.6)
17.7
(63.9)
21.0
(69.8)
18.7
(65.7)
11.8
(53.2)
2.8
(37.0)
−9.0
(15.8)
−18.2
(−0.8)
1.3
(34.3)
平均低温 °C(°F)−29.1
(−20.4)
−24.5
(−12.1)
−14.4
(6.1)
−2.0
(28.4)
4.4
(39.9)
11.1
(52.0)
15.5
(59.9)
13.6
(56.5)
6.0
(42.8)
−2.9
(26.8)
−14.7
(5.5)
−24.9
(−12.8)
−5.2
(22.7)
历史最低温 °C(°F)−41.2
(−42.2)
−41.2
(−42.2)
−37.9
(−36.2)
−18.6
(−1.5)
−8.8
(16.2)
0.5
(32.9)
4.5
(40.1)
0.4
(32.7)
−5.9
(21.4)
−22.5
(−8.5)
−33.1
(−27.6)
−40.4
(−40.7)
−41.2
(−42.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4.8
(0.19)
4.8
(0.19)
10.0
(0.39)
23.3
(0.92)
50.6
(1.99)
109.3
(4.30)
151.9
(5.98)
145.0
(5.71)
74.5
(2.93)
33.0
(1.30)
11.6
(0.46)
8.2
(0.32)
627.0
(24.69)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8.46.16.69.412.515.715.715.513.59.67.99.6130.5
数据来源:中国天气网(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4]

政治

[编辑]

现任领导

[编辑]
伊春市四大机构现任领导人
机构
中国共产党
伊春市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伊春市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伊春市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伊春市委员会
职务书记主任市长主席
姓名董文琴(女)[5]于大海[6]苑芳江[7]王瑞[8]
民族汉族锡伯族汉族汉族
籍贯黑龙江省宾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黑龙江省穆棱市
出生日期1972年10月(53歲)1963年12月(61歲)1977年3月(48歲)1963年9月(62歲)
就任日期2024年9月2019年1月2024年9月2017年11月

行政区划

[编辑]

伊春市现辖4个市辖区、5个,代管1个县级市

伊春市行政区划图
区划代码[9]区划名称汉语拼音面积[註 1][10]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2][11]
(2020年普查)
政府驻地邮政编码乡级行政区划[12]
街道
办事处
其中:
民族乡
230700伊春市Yīchūn Shì32,800.28878,881伊美区15300072981
230717伊美区Yīměi Qū2,711.26173,320旭日街道15309962
230718乌翠区Wūcuì Qū2,424.0772,259翠峦镇1530132
230719友好区Yǒuhǎo Qū3,001.4854,302双子河镇15303113
230751金林区Jīnlín Qū2,235.6960,466金山屯镇1530262
230722嘉荫县Jiāyìn Xiàn6,748.7556,523朝阳镇15320045
230723汤旺县Tāngwàng Xiàn2,141.9133,245汤旺河镇1530372
230724丰林县Fēnglín Xiàn2,971.1662,214新青镇1530363
230725大箐山县Dàqìngshān Xiàn3,719.2757,697带岭镇1531062
230726南岔县Nánchà Xiàn3,084.0582,895南岔镇1531004
230781铁力市Tiělì Shì3,762.64225,960铁力镇152500531
伊春市行政区划
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  政府驻地:伊美区
县级行政区
市辖区
伊美区
6街道
2镇
乌翠区
2镇
友好区
1街道
3镇
金林区
2镇
县级市
铁力市
5镇
2乡
1民族乡
嘉荫县
4镇
5乡
汤旺县
2镇
丰林县
3镇
大箐山县
2镇
南岔县
4镇

人口

[编辑]

根据(中国)黑龙江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该地区常住人口为878881人[13]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伊春市常住人口1,148,126人[14]。其中,男性人口577,388人,占50.29%;女性人口570,738人,占49.71%。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17。0-14岁人口107,418人,占9.36%;15-64岁人口907,731人,占79.06%;65岁及以上人口132,977人,占11.58%。

2015年末,总人口1,211,895人[15],户籍总人口121.19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6.89万人[16]。其中,城镇人口974,572人,乡村人口237,323人。男性人口603,423人,占49.8%;女性人口608,472人,占50.2%。出生人口5,161人,出生率为4.24%;死亡人口11,791人,死亡率为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3[15]

2016年末,總人口1,175,812人。其中,城镇人口949,882人,乡村人口225,930人。男性人口584,865人,占49.7%;女性人口590,947人,占50.3%。出生人口4,662人,出生率為4.74%;死亡人口9,806人,死亡率為8.2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8。

2017年末,总人口1,159,286人。其中,城镇人口941,288人;乡村人口217,998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81.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男性人口575,072人,占49.6%;女性人口584,214人,占50.4%。出生人口5,192人,出生率为4.4%;死亡人口15,567人,死亡率为1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9。

2018年末,总人口1,140,938人。其中,城镇人口923,495人;乡村人口217,443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80.9%,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男性人口565,199人,占49.5%;女性人口575,739人,占50.5%。出生人口4,413人,出生率为3.84%;死亡人口9,736人,死亡率为8.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2.7[17]

2019年末,总人口1,124,360人。其中,城镇人口918,676人,乡村人口205,68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81.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男性人口556,788人,占49.5%;女性人口567,572人,占50.5%。出生人口3,879人,出生率为3.4%;死亡人口8,403人,死亡率为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5[18]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878,881人[19]。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48,12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269,245人,下降23.45%,年平均增长率为-2.64%。其中,男性人口为437,751人,占总人口的49.81%;女性人口为441,130人,占总人口的50.1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9.23。0-14岁的人口为65,043人,占总人口的7.4%;15-59岁的人口为572,742人,占总人口的65.1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41,096人,占总人口的27.4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0,147人,占总人口的18.2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44,000人,占总人口的84.6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34,881人,占总人口的15.35%。

2021年末,常住人口85万人,户籍人口1,083,641人。其中,城镇人口942,771人;乡村人口140,870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87.0%。男性人口536,513人,占49.5%;女性人口547,128人,占50.5%。出生人口2,321人,死亡人口8,817人[20]

民族

[编辑]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有28個少數民族,人口38,488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3.08%。超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超過千人的有朝鮮族蒙古族,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都在幾人至幾百人之間。

据2010年人口普查,伊春市少数民族人口24,853人,占总人口的2.16%,共31个少数民族。其中,仅鄂伦春族为世居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入。人口数前七位的少数民族为:满族(8613人)、回族(7644人)、朝鲜族(7024人)、蒙古族(1021人)、锡伯族(161人)、鄂伦春族(131人)、达斡尔族(81人)[21]。伊春市有1个民族乡(铁力市年丰朝鲜族乡)和13个民族村(9个朝鲜族村、3个俄罗斯族村、1个鄂伦春族村)[22]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60,159人,占97.87%;朝鲜族人口为6,414人,占0.73%;满族人口为6,369人,占0.7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5,939人,占0.6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263,114人,下降23.4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3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6,131人,下降24.6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3个百分点。其中,朝鲜族人口减少610人,下降8.68%,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2个百分点;满族人口减少2,244人,下降26.05%,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3个百分点。

资源

[编辑]

有金、银、铜、铁、锡、铅、煤等矿藏。

盛产药材和野生动物。土特产有人参刺五加松子木耳蘑菇猴头菇飞龙鸟紫貂鹿茸笃斯越桔

经济

[编辑]

是中国重点林区之一,素有祖国林都和红松的故乡之称。森林总蓄积量达2.45亿立方米。树种主要有红松、落叶松、云冷杉、杨、桦、胡桃楸、水曲柳。年产木材占全国的1/10。

交通

[编辑]

教育

[编辑]

高职(专科)院校:伊春职业学院

名胜

[编辑]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编辑]

国家级森林公园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土地面积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数据。
  2. ^常住人口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参考文献

[编辑]
  1. ^黑龍江伊春市被聯合國授予「綠色伊春」稱號,振興東北網,原載於新華網,2005年10月12日
  2. ^發展循環經濟營建綠色伊春,科技日報科報網
  3. ^興生態伊春 建綠色地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匯報》2007年9月3日
  4. ^伊春 - 气象数据.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021-11-19]. 
  5. ^董文琴任伊春市委书记 苑芳江任市委副书记. 中国经济网. [202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9). 
  6. ^于大海当选伊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国经济网. [2019-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7. ^苑芳江任伊春市代市长. 中国经济网. [2024-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6). 
  8. ^伊春市新一届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名单(主席王瑞). 中国经济网. [2017-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9-11 [202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10. ^伊春市国土资源局. 《伊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11. ^2020年伊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伊春市人民政府. [2021-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8年10月.ISBN 978-7-5087-5594-6. 
  13. ^中國: 黑龙江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14. ^伊春市统计局. 《伊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5. ^15.015.1伊春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6-08-11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16. ^伊春人口. 聚汇数据. 2016年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17. ^伊春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伊春市人民政府. 2019-03-25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18. ^伊春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伊春市人民政府. 2020-04-22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19. ^伊春市统计局、伊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伊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20. ^伊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伊春市人民政府. 2022-04-24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21. ^伊春市少数民族人口情况简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统计局. 2013-10-14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22. ^人口、民族. 伊春市人民政府. 2020-01-21 [2021-01-12]. [失效連結]
  23. ^伊春市委书记高环率代表团成功出访德国巴特维尔东根市.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24. ^伊春市副市长李龙吉观看伊春市与俄罗斯比罗比詹市缔结友好城市5周年专场文艺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25. ^伊春与罗马尼亚阿祖加市建立友好城市.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26. ^伊春与加拿大卡姆罗斯市缔结友好城市.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27. ^伊春与芬兰凯米耶尔维市缔结友好城市. 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外部链接

[编辑]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伊春
伊春市行政区划
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  政府驻地:伊美区
县级行政区
市辖区
伊美区
6街道
2镇
乌翠区
2镇
友好区
1街道
3镇
金林区
2镇
县级市
铁力市
5镇
2乡
1民族乡
嘉荫县
4镇
5乡
汤旺县
2镇
丰林县
3镇
大箐山县
2镇
南岔县
4镇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
地级行政区
副省级市
哈尔滨市
地级市
齐齐哈尔市
鸡西市
鹤岗市
双鸭山市
大庆市
伊春市
佳木斯市
七台河市
牡丹江市
黑河市
绥化市
地区
大兴安岭地区
注1:大兴安岭地区辖下的加格达奇区松岭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內,新林区呼中区位于呼玛县境内,均属于地方设立的县级行政管理区,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在册的行政区。大兴安岭地区行署驻加格达奇区。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列表黑龙江省乡级以上行政区列表

区划索引:单位(代码)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华北地区
直辖市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直辖市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台湾
  • 台北市
  • 新北市
  • 桃园市
  • 台中市
  • 台南市
  • 高雄市
中南地区
特别行政区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西南地区
直辖市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注:台湾省台澎地区)由中华民国自1945年统治至今,未实际控制。釣魚臺列嶼周边海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日本政府船只交替控制。根据《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自然资规〔2023〕2号)第八条第一项规定:台湾省在地图上应当按省级行政单位表示。台北市作为省级行政中心表示(图例中注省级行政中心)。台湾省的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按照地级行政中心表示。相关背景请参阅臺灣問題

参见:地级行政区数据地级行政区列表城市建制城市列表


区划索引:单位(代码)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第一批
(共12个)
9地级市
2县级市
1地区
第二批
(共32个)
9地级市
15县级市
7市辖区
1类似县级单位
第三批
(共25个)
8地级市
5县级市
5
7市辖区
参照享受政策
9城市注2
注1:直辖市市辖区,与地级市同级。
注2:非名单内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国家园林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的城市荣誉称号。
北京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青海省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注1:截至2019年公布第二十一批国家园林城市,|住建部已经累计授予了376个国家园林城市,11个国家园林区。
注2:划线者为因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的城市。
全国爱卫会命名。已获命名的每3年复审一次,全国爱卫会对符合标准要求的重新确认;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将暂缓确认。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陕西省
山西省
青海省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注1:截至2019年2月,累计已命名342个国家卫生城市。
第一批
2005年
(12个)
副省级市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第二批
2008年
(14个)
省会、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第三批
2011年
(27个)
省会、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第四批
2014年
(34个)
省会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第五批
2017年
(89个)
省会、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
地级市辖区、
县、
第六批
2020年
(133个)
省会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和县
第七批
2025年
(202个)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直辖市城区
县级市和县
注1:中央文明办自2005年开始每隔三年分别评选出一批全国文明城市,至2025年已经产生7批。
注2:从第二批起每一批评选时均会对之前评选的城市进行复查,删除线为未通过最近一次复查确认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城市。
注3:方框内为因行政区划调整被裁撤的行政区。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伊春市&oldid=8635192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