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卡洛斯(1566 Icarus)是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的分支),於1949年被沃爾特·巴德發現,名稱源自希臘神話中飛得太靠近太陽的伊卡洛斯。它的近日點僅0.19AU,比水星還要靠近太陽,使其成為第一顆被發現的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伊卡洛斯以9、19、或38年的間隔接近地球,在1968年6月14日,他很罕見的接近地球至640億米(400萬英里,或16倍的地月距離)。上次接近地球是在1996年,距離為1,510億米,幾乎是地月距離的40倍[2]。下一次接近地球是2015年6月16日,距離為810億米(500萬英里)。
在1967年的春天,麻省理工學院的Paul Sandorff教授給他的學生一個系統工程的作業,制訂一個計畫:在伊卡若斯與地球碰撞的過程中,如何銷毀伊卡若斯。這就是所謂的伊卡洛斯計畫。時代雜誌在1967年6月以專文不遺餘力的報導了這個計畫[3],並且在第二年將這些學生的報告及結成書出版[4][5][6]。這份報告也是1979年的科幻電影流星的靈感來源和基礎[6][7]。
- ^Radiometry of near-earth asteroids
- ^Page Modified. [201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02).
- ^"Systems Engineering: Avoiding an Asteroi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Magazine, June 16, 1967.
- ^Kleiman Louis A., Project Icarus: an MIT Student Project in Systems Engineer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MIT Press, 1968
- ^Project Icar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T Report No. 13, MIT Press 1968, edited by Louis A. Kleiman. "Interdepartmental Student Project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pring Term, 1967"; reissued 1979.
- ^6.06.1Day, Dwayne A.,"Giant bombs on giant rockets: Project Icar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Space Review, Monday, July 5, 2004
- ^"MIT Course precept for movi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Tech, MIT, October 30, 1979
前一小行星: 1565 Lemaître | 小行星列表 | 後一小行星: 1567 Alikos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