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京报馆

坐标39°53′23″N116°22′27″E / 39.889672°N 116.374291°E /39.889672; 116.37429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京报馆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西城区魏染胡同30号
坐标39°53′23″N116°22′27″E / 39.889672°N 116.374291°E /39.889672; 116.374291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编号3-105
认定时间1984年5月24日
地图

京报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是中华民国初年《京报》馆的旧址[1][2],2021年6月1日起作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参观。

历史

[编辑]

《京报》是北洋政府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有很大影响的报纸,邵飘萍任社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连续多日在《京报》上发表时评《勖我学生》、《外交失败第一幕》、《速释学生》等文。5月4日,他在《京报》上发表的《勖我学生》中写道:“学生因外交问题一致奋起,以促朝野人士之觉悟,此青年界之生气,国家前途之好现象也。”邵飘萍和李大钊罗章龙等人密切来往,并经他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被张翰举从俄国驻北京大使馆骗出而遭张作霖拘捕,两天后遭到张作霖杀害。同一天,《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1983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向邵飘萍后人颁发烈士证书,邵飘萍被批准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2]

京报馆原址位于宣武门珠巢街,1920年迁到魏染胡同的此处。1984年,京报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

京报馆旧址坐东朝西,为一栋近代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外墙为灰色,占地面积876平方米,临街的立面采用西洋式砖壁柱装饰,大门处加设古典柱式门廊[2]

京报馆后来成为民居。一面墙上还留有清晰的“营业室”三个大字。此处早年的住户大多是从上海的一家报馆来的[2]。西城区政府2018年至2020年对京报馆旧址进行了腾退和文物修缮工作[3]

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将京报馆旧址建设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馆内主题展览的大纲编制、展览讲解词撰写和设计施工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持完成,2021年6月1日开放参观[3]

参考文献

[编辑]
  1. ^上世纪90年代的京报馆,中国青年报2012年09月12日,08版. [2014年1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5日). 
  2. ^2.02.12.22.32.4红色地图:京报馆旧址,千龙网,2011-05-11. [201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3. ^3.03.1京报馆旧址修缮后首次与公众见面,一份“京报”诠释邵飘萍传奇一生.北京晚报. 2021-06-03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东城区
西城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房山区
通州区
昌平区
门头沟区
大兴区
平谷区
顺义区
怀柔区
延庆区
密云区
注1:袁崇焕墓和祠已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督师庙仍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2:2001年公布为陆徵祥家族墓,2004年更名为西城区百万庄路8号墓园石刻
注3:皇城墙遗址为东城区、西城区共有。
注4:智珠寺已于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祝寺仍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参见:北京市境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京报馆&oldid=7824853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