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国志》,共五十一卷,北宋文人路振編撰紀傳體的国别体史書。
《九国志》原书为宋朝路振所撰,共四十九卷,寫五代十國时南方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东汉(即北汉)、南汉、闽、楚九国之事蹟,君王传记为世家、臣子传记为列传。[1]書未成而卒。路振之孙路纶补撰荆南高氏。治平元年上之於朝,诏付史馆。后又有张唐英补撰《北楚》二卷,加上原书共为五十一卷,仍用“九国志”之名。[2]
原書久佚,清人邵晋涵在《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并据以校勘《旧五代史》等书。乾隆四十年冬天,邵氏离馆南还,将辑本留与孔继涵。隔年孔氏委請周梦棠对辑本作整理,重编为十二卷、列传一百三十六篇,并在卷首补撰世家。[3]缪荃孙撰有《九国志校记》一卷,收入《艺风堂读书志》,又有《九国志逸文》一卷,收佚文一百十三条。[4]
- ^金毓黻《史學史》稱:“陈寿《国志》,成于范书之前,当代已推为良史,然其可称道者,乃在仿《国语》、《国策》之体,而造成三国分峙之国别史。其后若崔鸿之《十六国春秋》,路振之《九国志》,吴任臣之《十国春秋》,皆闻陈寿之风而兴起者,亦《国语》家之支与流裔也。”
- ^《玉海·艺文志》卷十三《杂史》载:“《治平十国志》:真宗时,知制诰路振采五代僭伪吴、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闽、楚、吴越九国君臣行事,撰《九国志》,为世家、列传四十九卷。其孙纶又增高氏为《十国志》。治平元年六月辛酉,纶上之,诏付史馆。张唐英补为《北楚书》二卷,合五十一卷。”
- ^王国维撰《传书堂藏书志》卷二载:“《九国志》八卷,钞本,宋路振撰。孔荭谷手跋:'乾隆丙申中秋日抄完。’周有香手跋:'路振《九国志》原四十九卷,各为“世家”“列传”,……丙申初秋,农部荭谷出底本属予就所存略为编次,得列传一百三十六篇,离为八卷,以付钞胥,于中秋日钞竟,复校而归之。乾隆四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古吴周梦棠记于因居。’”
- ^缪荃孙《〈九国志校记〉跋》载:“《九国志》四十九卷,……孔荭谷户部得底本,属周有香梦棠编次。同人互相传抄,仪征太傅据钞本进呈而不知出于《大典》。星伯先生属龙燮堂观察以活字板印之,而跋其上云……。后金山钱氏刊入《守山阁丛书》,后附拾遗一百三十八条,盖据《通鉴考异》、《通鉴注》、《六帖》、《五代世家》注所引。刘燕庭方伯推钱刻为善本而痛诋龙氏活板。荃孙得星伯先生手校龙本而以校钱氏本,亦不尽如刘氏所说,今校正如右。又辑《长编注》、《职官分纪》等书,共得一百十三条附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