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乔治·蓬皮杜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喬治·龐畢度
Georges Pompidou
龐畢度總統,攝於1969年
法国总统
任期
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总理雅克·沙邦-戴尔马
皮埃尔·梅斯梅尔
前任夏爾·戴高樂
继任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法国总理
任期
1962年4月14日—1968年7月10日
总统夏爾·戴高樂
前任米歇尔·德勃雷
继任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个人资料
出生(1911-07-05)1911年7月5日
 法國蒙布迪夫
逝世1974年4月2日(1974-04-02)(62歲)
 法國巴黎
签名
军事背景
服役法國陸軍
服役时间1940年
军衔中尉
参战

喬治·尚·雷蒙·龐畢度(法語: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1911年7月5日—1974年4月2日),法国20世紀著名政要,曾任法国总理法国总统,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在職時間最長的總理。

龐畢度原為教師,後因友人介紹而結識夏爾·戴高樂,逐漸進入政壇。1962年4月,他出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理,並持續擔任該職至1968年7月。1969年,他在戴高樂辭去總統後,贏得總統大選。其任期位處輝煌三十年的末期,在內政延續戴高樂的現代化政策,創建大型工業集團與法国高速列车,在汽車、農業、鋼鐵、電信、核能和航空航太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並將座機更換為协和式客机;在外交延續戴高樂的獨立策略,同時與尼克松領導的美國勃列日涅夫領導的蘇聯關係密切,但卻也讓英國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74年4月,他在總統任期間病逝,時年62歲。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喬治·龐畢度於1911年7月5日出生在法蘭西共和國蒙布迪夫,其家族原為奥弗涅的農民家庭,父親萊昂·龐畢度(Léon Pompidou)是位小學與中學教師,母親瑪麗·路易絲·沙瓦尼亞克(Marie Louise Chavagnac)是位家庭主婦,他是家中獨子[1][2]。當他得以閱讀後,他被父母送往阿尔比圖盧茲的學校學習,然後前往巴黎就讀路易大帝中學,準備進入專為培訓中學教師的高等師範學校就讀[3]。他畢業後在克莱蒙费朗的第92步兵團服役,於1935年10月29日與克洛德·卡烏爾英语Claude Pompidou結婚,然後在馬賽巴黎執教[3][2]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龐畢度被動員加入第141步兵團法语141e régiment d'infanterie (France),因能說德語而擔任情報官,在本土作戰中表現出色,榮獲戰爭十字勳章英语Croix de Guerre 1939–1945[3]。法國戰敗後,他返回巴黎擔任教職。其雖敬重貝當元帥的個人品格與愛國立場,然對貝當作為象征的維希政權存有保留,並未積極參與抵抗運動。1944年8月25日,他在夏爾·戴高樂解放巴黎後的凱旋式中,初次親見後者。之後,龐畢度利用戰前人脈,獲任戴高樂幕僚之職[4]。此間,他與戴高樂關係漸近,即便辭去戴高樂私人幕僚長一職,轉入罗斯柴尔德银行工作後,兩人仍關係密切。1958年5月,戴高樂出任法国总理,龐畢度再度成為戴高樂私人幕僚長,負責起草新憲法及制定經濟政策。1959年,戴高樂當選法国总统,龐畢度不願加入新任法國首相米歇尔·德勃雷新政府,回到羅斯柴爾德銀行,卻同時受戴高樂任命為新憲法委員會成員之一。1961年,他助法國與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談判,但仍然拒絕加入政府[3][4]

總理任期

[编辑]

1962年4月13日,米歇尔·德勃雷辭去法國總理,龐畢度雖從未經選舉擔任公職,仍被戴高樂任命為新任總理[5]。1962年10月5日,龐畢度政府於不信任投票中落敗,並向戴高樂提交辭呈,卻被要求留任[6]。10月7日,戴高樂解散國民議會,龐畢度擔任看守政府暫行總理之職。同年11月27日,戴高樂派候選人贏得多數,龐畢度再度被任命為總理[7][8][9]。1968年五月风暴爆發,龐畢度在戴高樂缺席時,積極與抗議者溝通,重開索邦大學安撫學生,同意改善工人薪資與條件,並說服戴高樂解散國會、舉行新選舉,令戴高樂派於改選贏得壓倒性勝利[8]。之後,他遞交辭呈,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成為新任法國總理。1969年4月,戴高樂因公投失敗辭職,提前總統選舉,龐畢度於6月15日次輪擊敗參議院主席兼臨時總統阿兰·波埃,當選總統[8]

總統任期

[编辑]

龐畢度上台後宣布欲使法國成為「真正工業國」,並著手阻止自1968年中起日益惡化之貨幣儲備流失。他令法郎貶值,推行一整套經濟措施,但未得到戴高樂派支持。然而龐畢度仍推進政策,於1969年12月海牙峰會,為英國愛爾蘭丹麥挪威四國加入歐共體開啟談判。而對中東政策,龐畢度延續戴高樂於1967年起對以色列之武器禁運。其首年內政措施包括設工業發展署促外資入法工業;委建核電站,採高效濃縮鈾技術;決建巴黎當代藝術中心(即龐畢度中心)。此時他已然成為全權總統,除外交國防外,還擴權至經濟社會事務,削減總理主導之部際會議重要性[10]

1971年第六經濟計畫乃龐畢度涉策之顯例,具體化其以工業現代化法國之志,促經濟增長、產業集中與出口,核能、電信、電腦化獲巨資。1970年代初,法工業生產率年增7%,企業投資達20%,增長超美西歐,略遜日本。1971年5月,其會見英相爱德华·希思,準備令英國加入欧洲共同体。1972年春,龐畢度因民眾多不贊成歐共體擴張,解職雅克·沙邦-戴尔马,命前殖民總督與陸軍部長皮埃尔·梅斯梅尔成為新任總理。1972年,他診患白血病,但決定繼續執政。1973年3月,其黨在議會選劇勝利,但經濟增長轉為通脹,貨幣供應與信貸擴張加劇。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等獨立共和派愈發獨立,為其領袖未來總統選舉鋪路[10]

逝世

[编辑]

龐畢度於白血病末期仍居於政壇,但因其政策受反對派與人民抨擊。1974年3月中,其訪蘇會見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至死前日乃至當晨仍履職,1974年4月2日因多發性骨髓瘤病逝,享年62岁[10]

另見

[编辑]

註腳

[编辑]
  1. ^Intellectual Reserve.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 Family Search. 
  2. ^2.02.1弗雷米(1986年),第314页
  3. ^3.03.13.23.3Bell(1990年),第346页
  4. ^4.04.1弗雷米(1986年),第315页
  5. ^陈文海(2014年),第492页
  6. ^杜比(2010年),第1508页
  7. ^弗雷米(1986年),第317页
  8. ^8.08.18.2Bell(1990年),第346-347页
  9. ^吴国庆(2004年),第181页
  10. ^10.010.110.2Bell(1990年),第348-349页

參考文獻

[编辑]
  • (中文)多米尼克·弗雷米. 法国历届总统小史. 新华出版社. 1986.OCLC 1103476970. 
  • (中文)费利克斯·吉尔伯特; 大卫·克莱·拉奇. 现代欧洲史: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 中信出版社. 2016.ISBN 978-7508670201. 
  • (中文)吴国庆. 战后法国政治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ISBN 978-7801902559. 
  • (英文)Bell, David 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French Political Leaders Since 1870.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ISBN 978-0710810144. 
官衔
前任:
戴高樂
法國總統
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繼任:
德斯坦
前任:
戴高樂
安道爾大公
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繼任:
德斯坦
法國共和時期國家元首
第一共和國
(1792年-1804年)
第二共和國
(1848年-1852年)
國防政府第三共和國
(1870年-1940年)
维希法国
(1940年-1944年)
臨時政府
(1944年-1947年)
第四共和國
(1947年-1958年)
第五共和國
(1958年-)
參見:法國君主
波旁复辟
塔列朗黎塞留公爵德索勒侯爵德卡兹公爵黎塞留公爵德·维莱勒马蒂尼亚克子爵波利尼亚克公爵无效(Casimir de Rochechouart)空缺(巴黎市政委员会)空缺(1830年临时政府)
七月王朝
第二共和
杜邦·德勒尔阿拉戈卡芬雅克巴罗英语Odilon Barrot奥普尔英语Alphonse Henri d'Hautpoul空缺福谢英语Léon Faucher空缺
第二帝國
國防政府
第三共和
杜弗尔A·布罗伊德西塞比费英语Louis Buffet杜弗尔西蒙A·布罗伊罗什布埃杜弗尔沃丁顿弗雷西内茹费理甘必大弗雷西内迪克莱尔英语Charles Duclerc法利埃茹费理布里松弗雷西内戈布莱英语René Goblet鲁维埃蒂拉尔弗洛凯蒂拉尔弗雷西内卢贝里博迪皮伊卡西米尔-佩里埃迪皮伊里博布儒瓦梅利纳布里松迪皮伊瓦尔德克-卢梭孔布鲁维埃萨里安英语Ferdinand Sarrien克列孟梭白里安莫尼英语Ernest Monis卡约普恩加萊白里安巴尔杜杜梅格里博维维亚尼白里安里博潘勒韦克里蒙梭米勒兰莱格白里安普恩加萊弗朗索瓦-马萨尔英语Frédéric François-Marsal赫里欧班勒卫白里安赫里欧普恩加萊白里安塔迪厄肖当塔迪厄斯泰格赖伐尔塔迪厄赫里欧保罗-邦库尔达拉第萨罗肖当达拉第杜梅格弗朗丹布伊松赖伐尔萨罗布鲁姆肖当布鲁姆达拉第雷諾貝當
维希法国
臨時政府
第四共和
第五共和
冷战相关人物
北美洲
 美国
 加拿大
 古巴
 尼加拉瓜
南美洲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英国
 法國
 西德
 義大利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西班牙
 土耳其
 聖座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亚
匈牙利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
亚洲
东亚
海峽兩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日本
朝鲜半岛
 朝鲜
 韩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东南亚
越南
 北越
 南越
 印度尼西亞
 泰國
 菲律賓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緬甸
 柬埔寨
 老挝
南亚
 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澳大利亞
中东及非洲
中东
 土耳其
 以色列
 埃及
 约旦
 叙利亚
 伊拉克
 沙烏地阿拉伯
伊朗 伊朗
利比亚 利比亞
 阿尔及利亚
 突尼西亞
也门
 北也門
 南也門
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撒哈拉以南
非洲
 南非
 塞内加尔
 几内亚
 科特迪瓦
 马里
 上沃尔特 布吉納法索
 加纳
 多哥
 達荷美 贝宁
 奈及利亞
 中非
 加彭
 刚果共和国 剛果人民共和國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埃塞俄比亚 衣索比亞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安哥拉
 纳米比亚
 尚比亞
 羅德西亞 辛巴威
 马拉维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莫桑比克
 利比里亚
国际
各地
学术
艺术家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乔治·蓬皮杜&oldid=8939575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