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中阿决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列宁主义

中阿决裂阿爾巴尼亞語Pushim Kinë-Shqipëri),又称中阿分裂,是指1972年—1978年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逐渐恶化有关的一系列事件。

背景

[编辑]
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地理位置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助,而大规模援助则是在1961年阿苏关系破裂以后才开始提供,“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援阿达到高潮。1971年7月15日,阿尔巴尼亚等23国发起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议案,因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排在发起国的最首位,故该提案又称为“两阿提案”或“阿尔巴尼亚提案”。这一提案的通过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在联合国的权利[1]

导火索

[编辑]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作为总统特使秘访北京,确定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正式访问中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得知这一消息后,于同年8月上旬,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的名义写了一封万言长信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全面阐述阿尔巴尼亚方面的立场,反对中国同美国改善外交关系,认为这是背叛世界革命事业的行径。随后,霍查等阿尔巴尼亚主要领导人对中方先进行内部指责,继则公开影射,进而阿尔巴尼亚媒体发表不点名批判文章,批评中国的外交政策[1]

霍查与“三个世界”

[编辑]
1966年,恩维尔·霍查会见周恩来

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它一提出就遭到霍查的强烈反对,认为是“阶级斗争熄灭论”。此后,两国关系日益恶化[1]

至1976年,阿尔巴尼亚与中国的分歧已经表面化,开始对其国内的一些中国人提出公开的批评。该年1月,阿尔巴尼亚政府逮捕数以千计支持中国的干部。同年9月,毛澤東去世後,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张[1]

1977年7月7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党报《人民之声报》根据第一书记霍查在阿劳“七大”上所作的报告的论调,撰写了长篇编辑部文章《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批判三个世界理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反革命的”,是国际共运中的“机会主义变种”,旨在熄灭阶级斗争,否认当代基本矛盾;说三个世界理论是宣扬和推行种族主义,實際上是讓帝國主義统治全世界,奴役全人类,是反革命和沙文主义的理论;说不结盟国家的理论主张是“中庸”路线,是“调和矛盾的路线”,“不结盟国家的理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帝国主义的两头怪物”,说“中国要当第三世界的领袖,坐不结盟的第一把交椅”。霍查还批判华国锋政府推行「修正主義」。作为还击,中国方面撰文抨击霍查为“托洛茨基分子”、“阿尔巴尼亚修正主义者”[2]

完全决裂

[编辑]

1978年,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指示下,中國于7月7日宣布對阿尔巴尼亚全面停止援助。[3]7月29日,阿劳中央和阿部长会议致函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为答复。该信标志着中阿关系的公开破裂。至此,中阿只剩下形式上的外交关系。[4]

同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霍查公开发表理论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猛烈抨击“毛修正主义”,认为“毛泽东的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霍查本人带病亲自上阵,对中国当时的内政外交进行全面抨击、全盘否定,对中国主要领导人指名道姓地进行批评,认为“中国是最危险的敌人,比苏联更危险,因为中国打着反修的旗帜,而实际上是真正的修正主义”。[5]与此同时,世界上大部分“反修正主义”政党(如新西兰共产党巴西共产党加拿大共产党(马列)哥伦比亚共产党(马列)厄瓜多尔马列主义共产党)纷纷发表声明,拥护霍查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政治路线,反对毛主义三个世界理论。霍查遂开始以国际共运领袖自居,并提出了霍查主义理论,还标榜阿尔巴尼亚是当时“唯一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地拉那是“国际马列主义运动的中心”和“马列主义的橱窗”。[6][1]

后续

[编辑]

中国援助的停止使依赖中国援助多年的阿尔巴尼亚经济一时陷入困顿,但也迫使阿尔巴尼亚走上了自力更生發展经济的道路。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霍查谴责中国为“侵略者”。1983年后,中阿关系开始得到些许改善。1985年拉米茲·阿利雅出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后,中阿关系逐渐恢复正常[1]

在流行文化中

[编辑]

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于1988年在法国发表的作品《冬末的音乐会》描绘了中阿决裂。[7]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1.21.31.41.5王洪起. “山鹰之国”亲历.新华出版社. 2008年1月.ISBN 9787501182343.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 ^安娜·法丽亚,《阿尔巴尼亚修正主义者反对辩证唯物主义》,葡萄牙共产党(马列)《人民团结报》1977年7月28日
  3. ^阿尔巴尼亚领导在反华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被迫停止对阿援助和接回专家 外交部照会阿驻华使馆,列举大量事实,指出阿方蓄意设置种种障碍,制造事端,破坏协议,应负全部责任(1978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4. ^邓小平为什么果断叫停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MSN中国. 2008-12-22 [202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5. ^Glossary of People: Ho. www.marxists.org. [202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6. ^Cheek, Timoth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Ma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08-23: 299.ISBN 978-1-139-78904-2(英语). 
  7. ^谁是伊斯梅尔·卡达莱. [2015-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外部链接

[编辑]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冷冲突英语Frozen conflict
情報組織
技術競賽
外交政策
意識形態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其他
组织
宣傳
參見
组织机构
中方
驻华
外交礼仪相关
外交史
建国初期
中苏交恶
改革开放
领导人
访问列表
术语
多边关系
联合国
区域政治
区域经济
全球经济
发展中国家
立场文件
双边外交关系
亚洲(分類
非洲分類
欧洲分類
美洲(分類
拉丁美洲
大洋洲(分類
与非建交国关系
見備註
亚洲
非洲
歐洲
大洋洲
美洲
未承认的国家或地区
已消亡的國家
見備註
各地方省際關係
和对外事务
組織和機構
人民出入境
雙邊關係
兩岸四地
主權國家
人口
两岸四地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
其他國家
註釋:@ 暫停運作
備註:粗體表示曾經建立外交關係,但現時斷交的國家。這些國家目前除已消亡者外,多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
斜體 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統治的區域。
關於中華民國外交,另見模板:中華民國外交。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另见模板:台湾海峡两岸主题
概念
事件
人物
社会主义阵营
印度支那三国
东南亚
南亚
 美国
西欧
英联邦
 日本
中东北非
 非洲
拉美
 联合国
国际友人
外交人员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阿决裂&oldid=8999534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