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街山列岛(英語:Middle Street Mountain Island),或东极岛(英語:Dongji Island)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的一组大型列岛,介于岱衢洋(北)和黄大洋(南)之间,从大长涂山以东至两兄弟屿呈东西走向条状排列。中街山列岛为地理名,这是中国有人居住的最东端的边境岛屿,故又名东极岛。大部分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1],镇政府驻地庙子湖岛。
共有大西寨、东寨、菜花、治治、小龟山、小板、黄兴、庙子湖、青浜、西福山、东福山、四姐妹、两兄弟等大小岛屿45个,其中黄兴岛、庙子湖岛、青浜岛、东福山等4个岛屿有常住居民。又有大妹妹、小妹妹等60个明礁、41个干出礁和24个暗礁,陆地总面积约13.60平方公里,东福山海拔324.3米为全列岛最高点。
列岛以小板门水道为界,小板岛、小龟山以西(全部为无人岛礁)隶属岱山县长涂镇,大青山、黄兴岛以东的28个岛屿108个岛礁(含4座有常住居民的岛屿)归属普陀区东极镇[1]。岛屿土层较薄,岸线陡峭无滩涂,离大陆较远,风浪大。周围海域为中街山渔场。2006年国家海洋局(国海环字〔2006〕247号)批准建立国家级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2][3],并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开发利用区。
明清除海禁,居民内迁大陆。康熙、乾隆年间,浙闽渔民迁来定居,乡风习俗随之带入,由于交往频繁,习俗趋似。因迭经患难,互助之风盛传,一家有事,众人相助。渔民常与风浪搏斗,性格豪爽强悍、好客大方,难胞避风岛上,供餐宿,一家有客,全岛接纳。海上遇险必救,遇浮尸必捞,叫“拾元宝”。渔村生死无定,加渔霸、海盗、侵略者抢夺压榨,孕育反抗精神。渔民语声特高,齐声呼和,号子响亮,集群生产,团结凝聚力强。亦有一人肇事,全船参加,船头打群架。旧时贫困,衣着一覆体御寒为主,民国时趋大而短,衣见肘、裤露膝。[4]
- 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王安石在鄞州任县令,上奏朝廷重置县治。宋神宗在旧翁山县地重置县治,名昌国,历来为浙东海防要地。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撤昌国,并入定海县。史载嘉靖年间,定海海防中南哨、游哨东哨等巡防包括了东极诸岛的庙子湖岛、青浜岛。清代海防线继承了明代设置[5]。
- 清初,东极诸岛有常驻居民,为原籍福建的渔民。
- 1840年,英军侵占沈家门,10月签订浙江休战协议,东极诸岛及附近数岛划为英方治地。12月底清政府签订《穿鼻草约》,以香港换取舟山,英军撤离[6]。
- 东极诸岛多温州、福建、宁波、台州祖籍[7]。
-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置东极乡,隶属定海县第二区[8]。
-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18日,日军侵占东极岛北部泗礁岛,同时封锁东极诸岛及舟山洋面。10月、11月,日军先后有两架航空母舰停泊在东极岛北的岱衢洋海面,多架次飞机从此处起飞轰炸沪杭等地[9]。
-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日军全面占领舟山群岛,设立海军基地[9]。日军、伪军时来东极诸岛扫荡,渔民饱受惶恐,抗日国民兵团、游击队也时来时往。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日军怀疑东极渔民10余人为游击队员,残忍杀害[6]。
- 1942年10月2日,日军满载1,816名驻港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在东极诸岛海域沉没,英俘跳海逃生遭遇日军枪击,东极岛岛民以沈品生、赵筱如、许毓蒿等为首援救了384名战俘。10月3日至7日,日军派5艘军舰200余日军登陆东极诸岛,挨家搜索并重新抓获381名战俘。3名战俘被东极岛民于10月9日护送至葫芦岛,成功躲避日伪、辗转送至江西[10]、重庆[11]。之后,日军迫使国民兵团第四大队队长王继能投降[6],后将青浜岛劃为“戒严区”。
-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0月恢复东极乡公所,前乡长陈顺甫复任。1946年12月,沈品生当选乡长[11]。
- 1949年8月,舟山战役东福山守卫战,舟山群岛游击支队北撤,海防大队撤往东福山。9月,国民政府海军9艘舰艇抵达东极洋面,双方激战。最终海防大队陣亡20余人、被俘90人[6]。
- 1954年10月,设东极区,属普陀县。1992年5月设东极镇[6]。
- 2006年国家海洋局(国海环字〔2006〕247号)批准建立国家级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2][3]
- ^1.01.1东海极地东极岛. 普陀区. 2023-07-27 [2025-07-31](中文(中国大陆)).
- ^2.02.1中街山列岛成海洋特保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年6月23日
- ^3.03.1浙江省林业局.海风八千里 来处是东极——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公园. 浙江省林业局. 2025-02-06 [2025-07-31](中文(中国大陆)).
- ^蒋文波, 谢永根, 普陀县志编纂委员会. 第二十三编:社会生活.普陀县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972-1020.ISBN 978-7-213-00678-4.
- ^李智君, 王旻浩.明清舟山群岛海防区划及主导因素研究. 历史地理研究. 2024,44 (3): 47-66 [2025-8-14].doi:10.20166/j.issn.2096-6822.L20230284. 请检查
|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6.06.16.26.36.4蔣文波, 谢永根, 普陀县志编纂委员会. 第十九编:军事.普陀县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846-871.ISBN 978-7-213-00678-4.
- ^蔡和平.一九四二年东极大营救追忆(PDF). 普陀史志. 2005, (1): 10-13.
- ^陳訓正,馬瀛纂修,定海縣志(PDF), [2025-08-14]
- ^9.09.1抗日战争在舟山 - 抗战故事 - 抗日战争纪念网. www.krzzjn.com. [2025-08-14].
- ^香港英三军官脱险抵赣. 中央日报扫荡报联合版. 1942-12-05.
- ^11.011.1唐洪森, 田庆华, 欧阳城旺.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研究. 2007.ISBN 978-7-01-006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