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中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对中欧的范围的不同划分
美國中情局的《世界概况》(2009年)[1]、《大英百科全书》和《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1998年)所定义的中欧,中欧的定义有很多其他的解释和观点。
德国地名常设委员会英语Permanent Committee on Geographical Names (Germany)所定义的欧洲的文化与空间的边界。该地图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欧洲边界划分方式[2]

中欧是欧洲的一个地理区域,介于东欧南欧西欧北欧之间[3][4]。该地区以其文化多样性而著称[5][6];不过,处于这一地区的国家在历史和习俗方面也有诸多的相似和共同点[7][8]

尽管中欧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奥地利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德国匈牙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罗马尼亚西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1][2]。从16世纪初[9][10]到18世纪初[11],今天的克罗地亚和匈牙利部分地区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奥斯曼帝国在17世纪还占领了如今位于斯洛伐克南部的部分地区[12][13]。波兰和立陶宛的领土在近代早期曾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奥地利大公国波希米亚王国卡尔尼奥拉公国各个德意志公国以及舊瑞士邦聯均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8世纪末,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逐渐衰落,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了包括现如今奥地利、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以及克罗地亚的部分地区。其版图还扩展到了意大利、波兰、德国以及瑞士的部分地区[14]

冷战以来,组成中欧的国家在历史上一直被划分为东欧或西欧,并且有的时候依然如此[15][16][17]二战结束以后,尽管奥地利、瑞士和南斯拉夫宣布中立,欧洲还是因为铁幕[18]的分隔,划分为资本主义西方阵营社会主义东方阵营[19]。中欧各国分别与这些更为广泛的欧洲区域在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上有着紧密的联系[20][21][22][23]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欧开始经历一场“战略觉醒”[24],成立了中欧防务合作英语Central European Defence Cooperation中欧倡议组织英语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維謝格拉德集團等跨国合作组织,并提出了Centrope等合作项目。这场觉醒在作家和其他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加速,他们意识到衰败的独裁政权导致了社会停滞,感到自己有必要站出来反对苏联的压迫[25]

地理及歷史概況

[编辑]

中歐总面积101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超过1.61亿,民族按人口計算主要有為德意志人西斯拉夫人等,主要语言为德语,连结歐洲其余餘个地理区域,是欧洲大陸的交通中心。中欧处在温带气候带,西部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地形多样,北部为波德平原;南为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东有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平原,拥有资源適中,主要有森林及木材、還有煤矿鐵礦水晶礦金礦鹽礦[來源請求]

因地处欧洲中央,不仅自然条件具有多样性和过渡性,其政治、经济、民族与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过渡性。各国均属高收入经济体,经济水平发展高,除去德语国家,中欧地区经济低于北欧西欧,但又高於東歐。其中德国、瑞士、奥地利、列支墩斯登为高度发达国家,而德国又是中歐的經濟代表,世界著名公司总部有很多设在中欧,像大众汽车宝马戴姆勒西门子劳力士雀巢等等。中歐旅游业及其发达,捷克的布拉格廣場、奧地利的美泉宮、德國的新天鵝堡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中歐的古代建築尤其豐富多彩,聚合了歐洲其它地區的特色,充滿了童話色彩。中歐一年四季气候平穩、优美如春,使得中欧極度適合發展酪農紅酒羊毛牛肉等農業,尤其以匈牙利和瑞士的為代表;手工業方面也很強大,奧地利的玻璃水晶製品、波蘭的瑪瑙製品、瑞士的手錶和德國的鬧鐘都獨具特色。[來源請求]

中欧也曾是欧洲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带,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但屢次战争的破坏非但沒有使这里停滞不前,反而讓這一地區成為歐洲經濟恢復力最強的區域,無論是三十年戰爭拿破崙戰爭、還是二戰後,中歐都使迅速的重新崛起。瑞士和奧地利則為福利國家的代表,其高人均收入和高幸福度已經和北歐國家相差無幾。在歷史上,奧地利的奧地利帝國、匈牙利的匈人帝國、奧匈兩者的奧匈帝國,德國的德意志帝國、德奧兩者的納粹德國,捷克的波西米亞王國、德奧捷三家的神聖羅馬帝國,和波蘭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都是對歐洲歷史進程有明顯影響力的國家。而目前中歐對歐盟最具發言權的國家是德國,其次為波蘭[26]

国家列表

[编辑]
当代中欧主权国家列表
中欧西部地区中欧东部地区

劃分方法

[编辑]

目前國際社會對中歐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在2007年的联合国地理方案中,将欧洲簡單的劃分为北欧、东欧、西欧和南欧四个地理大区,并没有中欧。不過在歐盟,尤其是在德語區西斯拉夫語的國家中,“中歐”一詞有著壓倒性的影響力,在歐盟中部各國的網站、旅遊指示牌、地圖上都能頻繁看到中歐的出現。

以下介紹幾種常用劃分方式:

參考

[编辑]
  1. ^1.01.1The World Factbook: Field listing – Location.世界概况.中央情报局. 2009 [200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4). 
  2. ^2.02.12.2Jordan, Peter.Großgliederung Europas nach kulturräumlichen Kriterien [The large-scale division of Europe according to cultural-spatial criteria]. Europa Regional (Leipzig: Leibniz-Institut für Länderkunde (IfL)). 2005,13 (4): 162–173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7) –通过Ständiger Ausschuss für geographische Namen (StAGN). 
  3. ^Lecture 14: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202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4)(荷兰语). 
  4. ^Central Europe –The future of the Visegrad group.The Economist. 2005-04-14 [2009-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5. ^Rac, Katalin.Diversity and Belonging in Modern Central Europe(PDF).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23 [2023-10-20].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5-02-14). 
  6. ^Kolman, Ludek; Noorderhaven, Niels G.; Hofstede, Geert; Dienes, Elisabeth.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entral Europe.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3-02,18 (1): 76–88 [2025-02-14].ISSN 0268-3946.doi:10.1108/026839403104596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4). 
  7. ^Central European Identity in Politics – Jiří Pehe. Conference on Central European Identity, Central European Foundation, Bratislava. 2002 [2010-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6)(捷克语). 
  8. ^Zepetnek, Steven Tötösy de.Comparative Central European Cultur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02.ISBN 978-1-55753-240-4. [页码请求]
  9. ^Moačanin, Nenad,The Ottoman Conquest and Establishment in Croatia and Slavonia, The Battle for Central Europe (Brill), 2019: 277–286 [2023-12-16],ISBN 978-90-04-39623-4,doi:10.1163/9789004396234_014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5) 
  10. ^Szabó, János,The Ottoman Conquest in Hungary: Decisive Events (Belgrade 1521, Mohács 1526, Vienna 1529, Buda 1541) and Results, The Battle for Central Europe (Brill), 2019: 263–275 [2023-12-16],ISBN 978-90-04-39623-4,doi:10.1163/9789004396234_013可免费查阅 
  11. ^Ingrao, Charles; Samardžić, Nikola; Pešalj, Jovan (编).The Peace of Passarowitz, 1718.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11-08-12 [2025-02-14].ISBN 978-1-61249-179-0.JSTOR j.ctt6wq7kw.doi:10.2307/j.ctt6wq7kw.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12. ^The Ottoman History of Slovakia. The Slovak Spectator. 2010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13. ^Ágoston, Gábor.HABSBURGS AND OTTOMANS: Defense, Military Change and Shifts in Power. Turkish Studies Association Bulletin. 1998,22 (1): 126–141 [2025-02-14].ISSN 0275-6048.JSTOR 43385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6). 
  14. ^Benabdeljalil, Ilyas.The Habsburgs: A Millennia-Old Dynasty (Part II). The Collector. 2022-02-15 [202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6). 
  15. ^Standard country or area codes for statistical use (M49). Methodology. United Nation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16. ^Berglee, Royal.2.3 Regions of Western Europe. World Regional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16. 2.16 Traditional Regions of Europe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1). 
  17. ^Shvili, Jason.Regions Of Europe. WorldAtlas. 2021-05-10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5). 
  18. ^Iron Curtain Trail – EuroVelo 13 - Cultural Routes - www.coe.int. Cultural Routes. [202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8)(英国英语). 
  19. ^Iron Curtain Trail – EuroVelo 13 - Cultural Routes - www.coe.int. Cultural Routes. [202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8)(英国英语). 
  20. ^Fall of Communism in Eastern Europe, 1989.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8). 
  21. ^Western European Union – Archiv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aei.pitt.edu. [202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4). 
  22. ^Southeast European Cooperative Initiative (SECI)(PD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s Commission for Europe. [2023-08-25].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3-10-21). 
  23. ^Krastev, Ivan.Reimagining the East-West Divide in Europe. Institute for Human Sciences. 2022 [202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4). 
  24. ^The Mice that Roared: Central Europe Is Reshaping Global Politics. Der Spiegel. 2006-02-26 [2010-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25. ^The Tragedy of Central Europe. European Parliament. 1984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8). 
  26.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144.html. www.cia.gov. [2025-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4)(英语).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世界分區

亚洲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中亚 ·西亚/西南亚 ·北亚/西伯利亞 ·东北亚
其他近東 ·中东 ·遠東 ·東亞島弧 ·東印度 ·印度次大陸

非洲

文化地理阿拉伯非洲 ·漠南非洲拉丁非洲
自然地理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北非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部非洲 ·中部非洲 ·西部非洲 ·南部非洲
其他东北非洲西北非洲大中东地区

欧洲

自然地理东欧 ·西欧 ·南欧 ·北歐 ·中欧
其他中东欧 ·东南欧巴爾幹地區 ·欧俄

美洲

自然地理北美洲 ·南美洲
政治地理北美 ·拉丁美洲中美中美洲 ·加勒比地区 ·南美
文化地理盎格鲁美洲 ·拉丁美洲法蘭西美洲英语French America ·伊比利亚美洲西班牙美洲 ·葡萄牙美洲英语Portuguese America)) ·中部美洲

大洋洲

澳洲澳大利亚
澳大拉西亞 ·美拉尼西亚 ·密克罗尼西亚 ·波利尼西亚

極地

北极地方 ·南极洲/南极地方

其他
 

環太平洋地區亚太地区印太地区 ·獨立國家國協地區 ·阿拉伯地區 ·環地中海地區 ·高加索地區

大洋

世界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南冰洋

氣候區

热带熱帶雨林 ·熱帶莽原 ·熱帶草原 ·熱帶沙漠 ·熱帶季風
亚热带副熱帶濕潤/夏雨型暖濕 ·副熱帶季風 ·地中海
温带溫帶海洋性 ·溫帶大陸性 ·溫帶草原 ·溫帶沙漠 ·溫帶季風
亚寒带副極地氣候
寒带極地氣候苔原气候 ·冰原氣候
其他高山气候 ·丘陵氣候 ·平原氣候 ·盆地氣候 ·臺地氣候

生物分布區

新北界 ·古北界 ·舊熱帶界 ·东洋界 ·澳新界 ·新热带界 ·南极界 ·大洋界英语Oceanian realm

西欧
不列顛群島
西歐平原
南欧
亞平寧半島
伊比利亚半岛
地中海諸國
中欧
德語圈
馬扎兒語圈
西斯拉夫國家
北歐
斯堪的纳维亚
波羅的海
东欧
東斯拉夫國家
巴尔干半岛
跨欧亚地区
(部分領土位於歐洲)
海外屬地
其他特殊政區
国际
各地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欧&oldid=8928294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