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中国传说时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石器
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
前39世紀

前19世紀
新石器時代[註]
原史
時代
銅石並用時代
前21世紀—前17世纪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前11世紀—前771
共和 前841—前828(明確紀年之始)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5世紀
戰國前5世紀—前221

前221—前207

前202

220
西楚 前206—前202
西漢前202—9
9—23
更始政權 23—25
东漢25—220
三國曹魏
220—266
蜀漢
221—263
孫吳
222—280

266

420
西晉266—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劉宋
420—479
北魏
386—535
南齊
479—502
南梁
502—55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南陳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907

960
後梁
907—923
十國
907—979

杨吳-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南平馬楚
南漢北汉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後唐
923—937
後晉
936—947
後漢
947—951
後周
951—960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蒙古帝國 1206—1368
1260或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或1644—1912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中國歷史年表

传说时代,又稱傳疑時代[1],是指依靠口耳相传所描述的遠古歷史時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神話的一部份,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到后來才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传说歷史

[编辑]

文明起源

[编辑]

战国时期的人对于中国原始时代的社会情况有许多思考,屈原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面又问,有位名叫女歧的神女,没有匹配,为什么能有9个儿子?相传人是由女娲黄土捏出来的,那么女娲之身又是谁做的呢?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关于人类起源的思考,已经包括进了相当份量的古史传说内容。

社会

[编辑]
舞陽縣出土的7700年前骨笛,譽為中華第一笛。河南博物院館藏

关于古代社会情况,《吕氏春秋·恃君》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些记载对于说明传说时代的情况十分宝贵。

关于远古漢族先民的生活情况,古史传说中有一些正确的揣测,《韩非子·五蠹》篇提到的有巢氏燧人氏的情况和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情况是符合的。

大同及小康

[编辑]

传说时代的社会发展,古代漢族人曾用“大同”、“小康”加以比较说明。

传说时代的“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是传说中的没有阶级和剥削的时代。其后便进入“小康”之世,这时,“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服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2]

原始农业

[编辑]

在漢族传说时代,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关于农作的起源要追溯到神农氏炎帝)和烈山氏。神农氏创造了耒耜,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有一位很能干的子弟,名叫,“能殖百谷百蔬”(《国语·鲁语》上)。考古材料表明,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就普遍兴起农作,神农氏和烈山氏可能是那个时代以善于农耕而著称的氏族。此外还有一位伏羲氏,据说能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易经·系辞》),大概是以渔猎著称的氏族。

人物传说

[编辑]

漢族传说时代里有许多著名人物,如黄帝軒轅氏炎帝帝喾等,他们常处于半神半人状态,应是当时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古代传说里尽管有后人不断加工的成份和神话内容,也有后人的臆想和迷信,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特点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于历史真实的。而著名的禪讓制度正是兴起于这个时期。

歷史研究

[编辑]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何處及其發展過程,是學術界探討的一個課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有中國文化西來說,法國學者拉克伯里於1894年發表一篇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提出中國人來自巴比倫說。該文未得到西方主流漢學界的反響,並遭到理雅各施古德,以及日本學者桑原隲藏的質疑[3]。20世紀初,該說一度得到日本學者白河次郎日语白河鯉洋、英國學者鮑爾英语C. J. Ball的支持[4]

而在蔣智由將此說介紹至中國後[3],巴比倫起源說獲中國學者丁謙,以及親近革命黨的劉師培章太炎等人的支持,但遭到柳诒徵繆鳳林夏曾佑等人的反駁。然而,章太炎等親近革命黨人的知識份子,沒多久即轉而反對西來說,究其原因,其起初支持和轉而反對皆帶有當時亟欲推翻滿清政府的時代氛圍[3][5]

至1920年代,隨中國考古學門的建立,一系列考古挖掘使得中國史前文化漸漸為人們所知曉,也讓拉克伯里的觀點難以立足[5]五四運動後,除飯島忠夫日语飯島忠夫郭沫若等繼續支持外,中國文化來自巴比倫說已基本不為學界認可。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倡導仰韶文化西來說。1931年,梁思永證明仰韶、龍山商朝文化一脈相承,1945年,夏鼐確認齊家文化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安特生的假說遂失去實證支持,安特生本人也放棄了這一假說[4]

中國學界批駁「中國文化西來說」之後,本土起源說漸居上風。顧頡剛古史辯運動明確提出「推翻非信史」的「諸項標準」,質疑古代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接下來有[4][6]

  • 蒙文通上古文化三分說(《古學甄微》,1927年):儒家六經所陳,究皆魯人之說耳。蓋魯人宿敦禮義,故說湯、武俱為聖智(海岱區:宗孟子,上合六經);晉人宿祟功利,故說舜、禹皆同篡竊(河洛區:宗韓非,上合竹書紀年);楚人宿好鬼神,故稱虞、夏極其靈怪(江漢區:宗莊子屈原,上合山海經)。主張三方史說不同,原於其思想之異。
  •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7](〈夷夏東西說〉,1934年):夏商周三代及三代之前期,大體有東西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這兩個系統,因對峙而生鬥爭,因爭鬥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進展。夷與商屬於東系,夏與周屬於西系。
  • 徐旭生三集團說(《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1943年):古代中國部族的分野,可分為華夏東夷與苗蠻三大集團。華夏集團地處黃河中游兩岸中原地區;東夷集團地處山東、安徽境內及其東部沿海地區;苗蠻集團地處長江中游兩岸的兩湖及江西地區。三大集團不斷接觸,始而相鬥,繼而相安,血統與文化逐漸交互錯雜,終於同化,形成一種較高的部族文化──華夏文化,證之於考古學的仰韶大汶口屈家嶺文化
  • 蘇秉琦六大區系說(〈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1981年)[8]:中國古文明非以古中原、漢族為中心,而是同時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散佈在中國的四面八方,猶如天上群星之星羅棋佈:一、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二、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三、以關中(陝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四、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五、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四川地區可能自成體系。六、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區。
  • 李學勤費孝通等人的多元一體說[9](〈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988年):主張夏商周三代是華夏民族集團從多元形成一體的歷史過程。漢族的形成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凝聚核心。
  • 張光直相互作用圈說(〈中國相互作用圈【sphere of interaction】與文明的形成〉,1989年)[10]仰韶(甘、陝、晉、豫西)、大溪(漢水流域)、山背(鄱陽湖平原)、馬家浜(長江下游三角洲)、大汶口(山東半島)、土珠(遼東半島)和紅山(遼西、內蒙東部)在內的多個文化區域,在公元前第四千紀中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布定了最早的中國歷史文明的地理舞台。

参考文献

[编辑]
  1. ^鄧廣銘; 田餘慶; 戴逸. 近世對傳說時期的認識.中國通史 從上古傳說到漢代(PDF). 开明书店. : 9.ISBN 978-962-459-089-0. 
  2. ^礼记·礼运》
  3. ^3.03.13.2孫江.黃帝自巴比倫來?——拉克伯里“中國文明西來說”在東亞的傳佈與文字之比較. 2020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4. ^4.04.14.2周书灿.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理论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5. ^5.05.1李路.中國人種起源於中亞?章太炎、劉師培、宋教仁為何都贊同. 澎湃新聞網. [202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3). 
  6. ^谢一峰.對傅斯年《夷夏東西說》的再思考.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7. ^李鵬為.夷夏東西說. 中國考古網. [2017-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8. ^滿天星斗:蘇秉琦論遠古中國. 信息時報. [2017-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0). 
  9.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_文化_腾讯网. cul.qq.com. [2020-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10. ^张经纬.为何张光直是中国考古界无法企及的高峰. 澎湃新闻. [2017-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外部參考

[编辑]

参見

[编辑]
前朝
史前时代
中国朝代后朝


中國傳疑時代歷史事件
神话古国时代
半信史时代
遠古與三皇時期
五帝時期
古人类和考
古文化类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其他
(新石器及铜石并用时代)
旧石器 ·新石器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中游
黄河上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中上游
长江下游、淮河流域、
太湖和两浙地区
东北地区
南方地区
年份
(BC)
時代蒙古區東北區燕遼區雁北區新疆區甘青區中原區海岱區兩湖區巴蜀區西南區江浙區嶺南東南區
阿爾泰
薩彥嶺
內貝加爾東蒙古黑龍江
牡丹江
呼倫貝爾
鴨綠江
圖們江
松花江
嫩江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
內蒙古
河北北部
內蒙古
河套
內蒙古
東套
陝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
盆地
環塔里木
盆地
環東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隴西
青海
隴東
寧夏
陝西
關中西部
陝西
關中東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東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蘇北
山東膠東湖南湖北
鄂東
湖北
江漢
三峽
重慶
漢水上游
漢水中游
四川雲南
貴州
青海
西藏
浙東太湖蘇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東部
廣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廣東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閩江上游
浙江南部
閩江
下游
福建
南部
台灣
北部
台灣
中南部
9000
以上




后套木嘎
一期遗址

12000-9000
雙塔一期
遺址

9000-7000
  于家溝
遺址

12000-6000
轉年、
東胡林
遺址

9000-7000
南莊頭
遺址

8500-7700
     李家溝
遺址

10500-8600 
   扁扁洞
遗址

黄崖
遗址

10000-7000
 玉蟾岩
遺址

12000-10000
        上山
遺址

?-?
三山岛遗址
?-10000
  仙人洞、
吊桶環
遺址

12000-8700
廟岩
遺址

15000-10000
甑皮岩
一期
遺址

10000-9000
牛欄洞
遺址

10000-6000
奇和洞
一期至
二期
遺址

10000-8000
新仙女木期
結束
 
9000                        甑皮岩
二期至
四期
遺址

9000-6000
                         
                           
8500                           
                            
                            
8000                          
                           頂螄山
一期
遺址

8000-7000
奇和洞
三期
類文化

8000-5000
 
                             
7500             彭頭山
7000-5600
 彭頭山
7000-5600
           
埃爾達倫
活動
            
                           
7000



 小河西
7000-6200
      賈湖
7000-5800
           上山
?-?
    
                          
                          
6500           後李
6500-5500
  城背溪
6500-5000
     順山集
6500-5500
   
                      
8.2千年  興隆窪
6200-5400
                   
6000网纹陶
5000-3000
哈伊廷
绳纹陶

6000-3000
卡扎钦斯克
5500-3200
波索尔
4600-2500
塔木察格
布拉格

6000-4300
 北福地一期
6000-5600

磁山
6000-5600

     裴李崗
6100-5000
磁山
6000-5600
       跨湖橋
6000-5000
    復國墩
6000-4000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高廟
5800-5000
皂市下層
5500-4800
湯家崗
5000-4000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頂螄山
6000-5000
甑皮岩
五期
類文化
6200-5000
             
5500新开流
5500-4550
              
 新樂下層
5300-4800
趙寶溝
5400-4700
富河
5400-4700
   北辛
(青蓮崗)
5400-4400
      雙墩、
侯家寨

5300-4500
   
 上宅
5300-4700
 北首嶺
5000-4800
 上宅
5300-4700
  李家村
5000-4800
       
5000左家山下層
5000-4500
仰韶(早)
红台坡下
5000-4300
仰韶(早)
棗園
5000-4300
仰韶(早)
下王崗
5000-4000
  源自
李家村
 龍虬莊
5000-3000
北陰陽營
4000-3000
   受湖南影響
5.9千年 



仰韶(早)
半坡
4900-3800
仰韶(早)
史家
4900-3800
白石村
4900-4300
邊畈
4900-4000
油子嶺
4000-3600
柳林溪
5000-4400
中子鋪
4780-4000
  河姆渡
5000-3300
馬家浜
5000-4000
駱駝墩
?-?
   咸頭嶺
5000-4000
 小珠山
下層

5000-4000
         
4500小南山
4500-4000
振兴
4500-4000
后洼下层
4500-4000
左家山中層
4500-4000
小拉哈一
4500-4000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大坌坑
4500-2200
 紅山
4500-2900
大汶口(早)
劉林
4300-3500
大汶口(早)
王因
4300-3500
大溪
4400-3300
     
 仰韶(早)
王墓山
4200-4000
仰韶(早)
半坡
史家
      
4000大汶口(早)
紫荊山
4300-3500
   凌家灘
4000-3300
黄鳝嘴
(孫家城)
3800-3500
   
 亞布力
4000-3500
江口
4000-3000
后洼上层
3500-2800
興城
3000-2500
小珠山
中層

4000-3000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白泥窯子 ?-?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大溪
4400-3300
    崧澤
3900-3300
  古椰
西樵山
4000-3000
大灣
(金蘭寺
萬福庵
蜆殼洲)
4000-3000
殼丘頭
4000-3000
陳橋
4000-3500
  廟子溝
(海生不浪)
3700-2800
義井
3400-2800
仰韶(中)
廟底溝
屈家嶺
3600-3200
      
3500左家山上層
3500-2500
馬家窯
石嶺下
3600-3300
大汶口
(中晚)
花廳
尉遲寺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大汶口
陵陽河
尚莊
五村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三里河
北莊
3500-2400
 源自
馬家窯
 薛家崗
3500-2800
 
 




哈克
3500-2000
莺歌岭
下层

3000-2000
石灰场
下层

2500-2000
仰韶(晚)
西王村
3600-2900
仰韶(晚)
秦王寨
(大河村)
3500-2700
仰韶(晚)
大司空村
3500-2900
 營盤山
3300-2600
 卡若
3300-2100 
 
 屈家嶺
3200-2800
峽江晚期
(魏家梁子
老關廟
甘井溝
(哨棚嘴)
?-?
  良渚
3200-2000
拾年山
3200-2300
3000小珠山
上層

3000-2500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阿凡納謝沃
2900-2500
切木爾切克
3000-1500
馬家窯
馬家窯
3300-2700
宗日
3800-2000
  
 小河沿
3000-2500
雪山一
3000-2300
阿善
2800-2500
白燕一期
2800-2500
  點將台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
(汪芒氏)?}
3000-1500
張四墩
2800-2400
山背
3000-2500
石峽
3000-2000
大龙潭
2100-2000
橫嶺
3050-2750
涌浪
(涌浪
圓洲
寶鏡灣)
3000-2000
虎頭埔
?-?
村頭
?-?
圍嶺
?-?
牛鼻山
3000-2000
曇石山
3000-2000
庵山一期
庵山二期
3050-1050
 馬家窯
半山
2700-2300
菜園
3000-2200
廟底溝二
(仰韶龍山過渡期)
2800-2300
 石家河 {三苗?}
(青龍泉湖北龍山)
2800-2300
 
2500谢洛夫
点状
篦纹陶

2500之前
北沟
2700-2000
金谷
2500-2000
昂昂溪
3000-2000
偏堡子
3000-2200
老虎山
永興店
2500-2000
老虎山
老虎山
2500-2300
老虎山
杏花村
2500-2200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切木爾切克
2500-1800
天山北路
2000-1500
 (石家河融入)
寶墩
(邊堆山)
(蜀國蠶叢?)
2700-2000
魚鳧村
(過渡型)
(蜀國柏灌?)
2000-1700
 良渚廣富林
2500-1900
圓山
2500-1100
芝山岩
1600-1000
牛罵頭
2550-1550
牛稠子
2550-1550
 夏家店下層
燕北(西遼河)
{山戎?、?、
先商?、俞人?}
2500-1400
夏家店下層
壺流河
2500-1400
源自廟底溝二
常山下层
2900-2400
齊家(早)
2400-2200
河南龍山
王油坊
(造律台)
{?、
有虞氏?
2300-2000
山東龍山
尹家城城子崖尧王庄
姚官莊、杨家圈
{东夷?:太昊?、少昊?、
祝融?、羲和?、伯益?}
2400-1900
  
4.2千年 雪山二
2300-1900
老虎山
石峁
2300-1800
老虎山
游邀
?-?
源自
切木爾切克
馬家窯
馬廠
2300-2000
陝西龍山
客省莊二
{有扈氏?}
2300-2000
河南龍山
陶寺{?、
陶唐氏?}
2300-2000
河南龍山
三里橋
{?、
有虞氏?
2200-1700
河南龍山
谷水河(先夏?)、
王灣三{先夏?}、
王城崗{夏?}
2200-1700
河南龍山
(河北龍山)
後崗二{?}
2200-1800
後石家河{三苗?}
2200-1900
  錢山漾
2200-2000
樊城堆
(筑衛城)
2300-1700
2000乌斯特别
尔斯基

2000
朱開溝
2200-1500
小河
2000-1500
齊家(中)
皇娘娘台
2200-1900
諾木洪
2195-1935
(客省莊二融入)
齊家(中)
西山坪
2200-1900
後石家河
{三苗?}
王灣三
[先夏?]
2200-1700
後石家河
{三苗?}
 {百濮?}
白羊村
{哀牢?}
2200-2100
大墩子、禮州
{昆明夷?、
邛都?}、
2000-1000
滇池
{滇國?}
?-?
雞公山
{夜郎?}
1300-700
 鬥雞台
斗鸡台巢胡
{皋陶?、淮夷?、
英國?、六國?
巢国?}
2400-1500
好川
2200-1700
 ?奧庫涅夫
2000?
格拉兹科沃
1800-1300
卡拉蘇克
1500-800
马城子
(庙后山)
{濊貊?、
扶餘?
高夷?}
1800-1100
白金宝
{肃慎?、
挹婁?}
1400-900
西團山
{濊貊?、
扶餘}
1300-200
新樂上層
2000-1000
高台山
1700-1000
雙砣子一
2100-1900
雙砣子二
(源自岳石)
1900-1400
雙砣子三
1400-1050
夏家店
下層

燕南(大坨頭)
{燕亳?、
有易氏?
孤竹?}
1800-1500
白燕四
?-?
東太堡
?-?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安德罗诺沃
1900-1000
四壩
{羌戎?、
允姓
之戎
?}
1950-1430
齊家(晚)
秦魏家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齊家(晚)
磨溝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齊家(晚)
老牛坡
{有扈氏?}、
東龍山(?)
1900-1500
(融入二里頭)
二里頭
南沙村
{崇國?}
1800-1500
二里頭
東下馮{?}
新砦期{?}、
二里頭
二里頭{?}
1800-1500
二里頭
下王崗{?}、
大師姑
{顧國?、
豕韋?}
下七垣
{先商}
1680-1500
二里頭
南關外{?}、
望京樓
{昆吾?}
岳石
安邱堌堆尹家城
郝家庄照格庄蘇北
{东夷?:有窮氏?、伯明氏?、
祝融?、羲和?、伯益?}
1900-1500
{百濮
三苗}
二里頭
墓子崗
{?}
1800-1500
二里頭
荆南寺
{?}、
王树岗
{?}
1800-1500
古庸方城
{庸國}、
二里頭
辽瓦店子
{?}
曲貢
{象雄?}
1750-1500
馬橋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
(汪芒氏)?}
1800-1200
{百越
古南越}
河宕
2200-1500
黃瓜山
2350-1550
{百越?、
古閩?、
七閩?}
 朱開溝
{葷粥?}
2200-1500
(三星堆融入)
朝天嘴
1600-1400
三星堆
{蜀國魚鳧?}
1700-1200
肩頭弄
2000-800
{百越?、
古閩?、
七閩?}
1500 卡拉蘇克
1500-800
三道海子
(烏尤克)
1300-600
烏蘭朱和
1500-1300
張家園
上層

(圍坊三)
?-?
{孤竹?}
西岔
{匈奴?、
白羊?}
?-?
李家崖
{鬼方?、
葷粥?、
犬戎?}
1300-800
綏德-石樓
?-?
光社
{基方?、
{土方?、
鬼方?、
𢀛方?}
?-?
(西伯利亚
中亚移入)
安德罗诺沃
1400-1000
尼雅北部
1500-1000
南灣
1500-800
亂雜崗子-
半截溝

1400-1000
石河子
水泥廠

1400-1000
焉不拉克
1300-500
辛店
{羌戎?、
西戎?}
辛店
山家頭
1400
辛店
姬家川
1400-1100
辛店
張家嘴類
1100-800
卡約
{羌戎?}
900-600
寺窪
{西戎?、
申戎?、
义渠?、
烏氏?、
朐衍?}
1000-750
劉家
{姜戎?}
1500-1300
郑家坡
{先周?}
1300-1100
二里崗
老牛坡
{崇國?}
1500-1100
二里崗
垣曲商城
{早商}
二里崗
偃師商城
{早商}
二里崗
鄭州商城{早中商}
1500-1300
二里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丘灣
(人方?、
徐夷?、
彭国?、
薛国?、
邳国}
?-?
二里崗
大辛莊
{早中商}
1500-1300、
劉台子
{逄國?}
?-?
膠東
{萊夷?、
嵎夷?}
?-?
铜鼓山
{親}
?-?
二里崗
盤龍城
{早商}
1500-1300
二里岗
荆南寺
{早商}
1500-1300
古庸方城
{庸國}、
{百濮?}
湖熟佘城二里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1500-1300
吳城
{虎方?}
1700-1000
萬年
1500-1000
 (遼東移入)
高台山
1700-1000
魏營子
{孤竹?}
1500-1000
騸馬城
?-?
兔葫芦组
?-?
董家台
?-?
光社
{土方?、
鬼方?}
?-?
鄭州商城白家莊期{早中商}、
小雙橋 {中商}、
邢墟{中商}
{人方?、
徐夷
姺國
豕韦
諸稽}
費家河
{虎方?}
?-?、
坐果山
{百濮?}
1500-600
周玉梁桥
{荊國?}
?-?
路家河
(香爐石)
{巴國?}
1400-850
{象雄
西羌
先零
燒當
髮羌
}
湖熟佘城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汪芒氏)?}
1500-1000
{淮夷?}
唐咀{巢国?}、
花城{群舒?}、
黃城{黃國}、
台家寺{淮夷?}、
{英國?、六國?}
吳城
{虎方?}
1700-1000
{百越
古南越}
浮濱
1400-800
{百越?、
古閩?、
七閩?}
營埔
1350-50
大湖
1350-50
  (可能源自
卡拉蘇克)
石板墓
{匈奴?}
1600-300鹿石
{匈奴?}
1400-700
周原
{先周}
1100-800
箕城
{箕方}、
{唐方}
洹北商城{中晚商}、
殷墟{晚商}
1300-1000
台西
{晚商}
陳莊
{蒲姑}、
纪王崮
{奄國}
1300-1000
珍珠門
會泉莊
{萊夷?}、
珍珠門
珍珠門
{嵎夷?}、
歸城
{萊國}、
莒縣
{莒國}
安居
{鄂國}
?-?
黃土崙
1350-1050
{百越?、
古閩?、
七閩?}
1000西周雙房
{东胡?、
箕國?、
嵎夷?}
?-?
、{燕國}
夏家店上層
龍頭山南山根
山戎(無終)?、
令支?、屠何?}
?-?
蔡家墳
{孤竹?}、
琉璃河
{燕国}
1000-771
{北狄
白狄
赤狄
厹由
鮮虞}
索墩布拉克
(伊犁河流域)
{烏孫?、
塞迦?}
1000- 0
流水
{于阗?}
1000-0
察吾呼
{焉耆?}
1000-400
紮滾魯克
{且末?}
800-100
蘇貝希
{楼兰?}
1000-200
石人子溝
{月支?、
匈奴?}
800-200
交河故城
{車師前}
100-0
丰镐{西周}、
張家坡{西周}
1000-771
侯馬
{晋国}、
李家窯
{虢國}、
{虞国}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上蔡
{蔡國}、
平粮台
{陈国}
南小汪
{邢國}、
朝歌
{卫国}
商丘
{宋国}、
陶丘
{曹國}
梁王城
{徐国}、
薛城
{薛国}
臨淄
{齐国}、
曲阜
{鲁国}
1000-771
炭河里
{大禾?}、
羅子國
{罗国}、
{倉吾?}、
{蠻羋?}
?-?
棗樹林
{西周隨國}、
周玉梁桥
{楚国}、
楚皇城
{楚國}
古庸方城
{庸国}、
遼瓦店子
{楚国}、
{苴國}
十二橋
{蜀國杜宇?}
1200-900
{東甌
越國}
{吴国
越國}
{宜國
邗国}
{揚越}{干越}{古南越}
鐵器時代
冷期
塔加爾
800-100
巴澤雷克
500-300
塔施提克
{堅昆?}
500-0
{肃慎濊貊
高夷扶餘
漢書二期
{濊貊?、
扶餘?}、
白民?}
900-200
沙井
{月氏?}
800-400
{夜郎且蘭
滇國昆明
劳浸靡莫
邛都筰都
漏卧
鉤町}
{七閩}十三行
1000-0
 東周
春秋
<東周春秋>{义渠樓煩
林胡白羊匈奴}
<東周春秋><東周春秋>
770-403
<東周春秋>
770-403
{巴国
夔羋}
新一村
{蜀國開明?}
900-500
<東周春秋>
770-403
{西甌
雒越}
{西甌
{蒼梧}
{陽禺}{驩兜
縛婁}
{東甌
閩越}
{閩越}
500<東周春秋>
 東周
戰國
水泉{山戎?}、
凌河{东胡?}、{}
<東周戰國><東周戰國><東周戰國><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戰國>
402-221
 {东胡}<> <西楚>{白羊匈奴}<> <西楚><> <西楚><> 220-207 <西楚> 207-202<> 220-207 <西楚> 207-202<> 220-207 <西楚> 207-202<> <西楚>
西漢{匈奴堅昆丁零
渾窳屈射新䔣}
{匈奴}{肃慎濊貊高夷扶餘沃沮}{匈奴鲜卑乌桓}<西漢>{匈奴}<西漢>{匈奴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国}{匈奴西羌小月氏}<西漢>
202-AD 8
<西漢>
202-AD 8
<西漢>
202-AD 8
{南越國}{}{閩越}
0{西漢匈奴鲜卑乌桓}{西漢匈奴}{西漢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国}{西漢西羌小月氏}<西漢><西漢>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国传说时代&oldid=85919831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