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汉语 |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 年代 | (過渡時期:三國、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朝) |
| 語系 | |
| 早期形式 | 上古汉语
|
| 文字 | 汉字 |
| 語言代碼 | |
| ISO 639-3 | ltc |
| 语言学家列表 | ltc |
| Glottolog | midd1344 |
|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 |
中古汉语使用於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稱爲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
对中古汉语音韵构拟很大程度取决于少数几类资料的详细记录。最重要的资料毫无疑问是《切韵》(601)及其修订本。《切韵》常常和《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等宋朝韵图的解释同用。这些材料可以与现代汉语方言互相印证,借到其他语言(特别是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的汉语词汇读法、外国地名的中译名、表音文字材料(如婆罗米文、藏文和回鹘文)转写的汉语名词,以及中古时期中文韵文的押韵、声调格式都能为我们所用。[1]:24–41

南北朝时期的学者就已经十分关注经典文献的音韵。不同学派编纂了不同的韵书以规范读音、规范押韵体例。[2]:379《切韵》(601)试图囊括六本更早韵书的对立,即“从分不从合”,使得《切韵》实际反映的语音在年代上要早得多。《切韵》在唐朝成为科举考试用韵标准,在接下来几个世纪经历数次扩充与改编。[1]:25
《切韵》是流傳下来最早的韵书,也是研究早期中古汉语(EMC,Early Middle Chinese縮寫)的最主要材料。高本汉在20世纪早期对中古汉语的开创性研究时,《切韵》仍只有残卷为人所知,学者仍依赖宋朝大幅增编的《广韵》(1008),后来在敦煌藏经洞等处发现了《切韵》重要部分的残卷,1947年于故宫发现了王仁昫于706年所著《刊谬补缺切韵》是《切韵》现存影响最大的增订本。[1]:24–25
《切韵》共有193韵目。[3]:136一韵目可以包括多个韵母,它们只有介音差别,分别列在韵图三等和四等,也称重纽。[1]:27[3]:78, 142–143

《韵镜》(约1150)是现存最早的韵图,它对《切韵》语音系统的分析细致得多,不过《韵镜》已是《切韵》后好几世纪的产物,《韵镜》作者已发现《切韵》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他们自己的晚期中古汉语显著不同,不过仍尝试通过对反切的分析尽可能还原《切韵》的音韵系统。他们的分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晚期中古汉语的影响,其中反映出唐宋汉语的几項重要转变。[1]:29–30
《韵镜》共有四十三张表,每张都涵盖一部分《切韵》韵目,内部还有分类:[1]:31–32
每張表都有二十三行,每行对应一声母。不过《韵镜》实际区分三十六声母,他们将有互补关系的硬齶音、卷舌音和齿音一起放。[4]:43
每个声母还能接着分类为:[1]:30–31
每張表都分十六列,依声调分为四大列,入声可视為/m/、/n/或/ŋ/的变体。声调大列下又分四小列,如此分列的意义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这几列一般依次称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般认为是声母或介音的齶化或卷舌化,也伴随相似主元音的音值差异(如/ɑ/、/a/、/ɛ/)。[1]:31–32其他学者认为它们不是语音能区分的类别,而是为了兼顾《切韵》和排版而调整。[5]:15, 32–34
如有的话,表中各方框都包括对应《切韵》小韵的字。这样,各小韵都可放在上述幾类中。[1]:28
韵书和韵图无法表示这些声韵类的实际发音。现代汉语方言的不同读法可以权当参考,不过也有部分方言分化自晚期中古汉语自然共通语,不能用于构拟早期中古汉语的音值。
早期中古汉语时期,大量汉语词汇有規律借到越南语、朝鲜语和日语(总称为汉字词),不过也有大量音韵信息在此过程丢失。[1]:34–37
| 现代汉语方言 | 汉越词 (國語字) | 韩语音 (馬-賴轉寫)[註 1] | 日语漢语 (平文式羅馬字)[6]:336 | 中古音(白一平構擬) (國際音標) | ||||||||
|---|---|---|---|---|---|---|---|---|---|---|---|---|
| 北京话 (現代漢語拼音) | 苏州话 (國際音標) | 广州话 (國際音標) | 梅县话 (國際音標) | 閩東語 (平話字)[註 2] | 閩南語 (白話字/台羅字)[註 3] | 吴音 | 汉音 | |||||
| 一 | 1 | yī | iɤʔ7 | jɐt7 | yit5[jɪt̚˨] | ék [ɛik̚˨˦](鬆韻) [ik̚˨˦](緊韻) | it | nhất | il | ichi | itsu | ʔjit |
| 二 | 2 | èr | ɲi6 | jiː6 | ngi4[ŋʲiː˥˧] | nê [nɛi˨˦˨](鬆韻) [ni˨˦˨](緊韻) | jī(漳) lī(泉) | nhị | i | ni | ji | nyij去 |
| 三 | 3 | sān | sɛ1 | saːm1 | sam1[sɑm˦] | săng [saŋ˥˥] | sam (文) saⁿ/sann (白) | tam | sam | san | sam | |
| 四 | 4 | sì | sɨ5 | sei3 | si4[siː˥˧] | sé [sɛi˨˩](鬆韻) [si˨˩](緊韻) (白) sé̤ṳ [søy˨˩](鬆韻) [sy˨˩](緊韻) (文) | sù (文) sì (白) | tứ | sa | shi | sij去 | |
| 五 | 5 | wǔ | ŋ6 | ŋ̍5 | ng3[ŋˌ˧˩] | ngô [ŋou˨˦˨](鬆韻) [ŋu˨˦˨](緊韻) (白) ngū [ŋu˧˧] (文) | ngóo (文) gō͘/gōo(漳) gǒ͘/gôo(泉) (白) | ngũ | o | go | ŋu上 | |
| 六 | 6 | liù | loʔ8 | lʊk9 | liuk5[ljʌk̚˨] | lĕ̤k [løyk̚˥] | lio̍k (文) la̍k (白) | lục | yuk(南) ryuk(北) | roku | riku | ljuwk |
| 七 | 7 | qī | tsʰiɤʔ7 | tsʰɐt7 | cit5[t͡sʰɪt̚˨] | chék [t͡sʰɛik̚˨˦](鬆韻) [t͡sʰik̚˨˦](緊韻) | chhit/tshit | thất | ch'il | shichi | shitsu | tshit |
| 八 | 8 | bā | poʔ7 | paːt8 | bat5[pæt̚˨] | báik [paik̚˨˦](鬆韻) [pɛik̚˨˦](緊韻) | pat (文) poeh/pueh(泉) peh(漳) (白) | bát | p'al | hachi | hatsu | pɛt |
| 九 | 9 | jiǔ | tɕiøy3 | kɐu2 | giu3[kjuː˧˩] | gāu [kau˧˧] (白) giū [kiu˧˧] (文) | kiú (文) káu (白) | cửu | ku | ku | kyū | kjuw上 |
| 十 | 10 | shí | zɤʔ8 | sɐp9 | sip6[sɪp̚˥] | sĕk [sɛik̚˥] | si̍p (文) cha̍p/tsa̍p (白) | thập | sip | jū < jiɸu | dʑip | |
尽管用汉字音译外语时会受到外语本身的限制,它仍是了解中古汉语音值的重要手段,因为译方的语言,特别是梵语和犍陀罗语的细节已经了解得十分透彻,[3]:147例如鼻声母/m、n、ŋ/在初唐对应梵语鼻音,但中晚唐则对应梵语不送气浊音/b、d、ɡ/,说明它们在西北方言演变为前鼻化塞音[ᵐb]、[ⁿd]、[ᵑɡ]。[7]:300[3]:163
另外,在敦煌發現的文獻當中,亦有相當數量用藏文字母為漢語注音的文獻,是少數用拼音文字記錄中古語音的資料之一。[8]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如一字一音、没有上古汉语可能有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音節結構等等。一个字的字音,也就是一節音節,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又稱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但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不统一。《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不一样。《切韵》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声母方面,幫、滂、並、明分化出非(f)、敷(可能类似fʰ)、奉(v)、微(ɱ),已如前述。另外唐朝后期的译经师用鼻音对译梵语的不送气浊塞音,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有些学者认为部分汉语方言的鼻音變成了口部音(如今也出现在闽南语)。
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是相近韵母合并了。《广韵》有些韵注明与其他韵同用,韵图把不同的韵放在同摄同等,都反映了实际语音变化。也有小部分字归类改变,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拿有韵的“妇”字押暮韵的“故”字,可见“妇”一类字已经转到暮韵去了。
声调方面,原本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了去声。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即是說,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同音,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a],来代表中古汉语後期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
晚清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体系的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研究的其实是《广韵》。他用系联法分析反切上字发现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母系统的差异,如正齿音“照、穿、床、审”在《广韵》各分两类。
结合系联法和梵汉对音、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的声母发音。
|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全清 | 全濁 | |
|---|---|---|---|---|---|---|
| 唇音 | 幫 | 滂 | 並 | 明 | ||
| 舌音 | 端 | 透 | 定 | 泥 | ||
| 知 | 徹 | 澄 | 娘 | |||
| 來 | ||||||
| 齿音 | 精 | 清 | 從 | 心 | 邪 | |
| 莊 | 初 | 崇 | 生 | 俟 | ||
| 章 | 昌 | 常 | 日 | 書 | 船 | |
| 牙音 | 見 | 溪 | 羣 | 疑 | ||
| 喉音 | 影 | 云、以 | 曉 | 匣 |
这声母系统的突出特点是有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余两套(送气和不送气)清的塞音或塞擦音构成三组对立的格局。(如幫p、滂pʰ、並b)其次是只有双唇音p、pʰ、b,没有唇齿擦音f。有学者[谁?]认为知徹澄娘可以并入端透定泥,云可以并入匣;有学者[谁?]认为洛阳方言有俟母,而其他方言沒有。
《切韵》音系到韵图音系的变化有:
| 塞音和塞擦音 | 响音 | 擦音 | 近音 | ||||
|---|---|---|---|---|---|---|---|
| 全清 | 次清 | 气声 | 全清 | 气声 | |||
| 唇塞音 | 幫p | 滂pʰ | 並pɦ | 明m | |||
| 唇塞擦音 | 非f | 敷f[b] | 奉fɦ | 微ʋ[c] | |||
| 舌冠音 | 端t | 透tʰ | 定tɦ | 泥n | |||
| 卷舌塞音 | 知ʈ | 徹ʈʰ | 澄ʈɦ | 娘ɳ[d] | |||
| 边音 | 來l | ||||||
| 齿咝音 | 精ts | 清tsʰ | 從tsɦ | 心s | 邪sɦ | ||
| 卷舌咝音 | 照ʈʂ | 穿ʈʂʰ | 牀(ʈ)ʂɦ[e] | 日ɻ[f] | 審ʂ | 禪ʂɦ | |
| 软腭音 | 見k | 溪kʰ | 群kɦ | 疑ŋ | |||
| 喉音 | 影ʔ | 曉x | 匣xɦ | 喻j | |||
只有吴语和老湘语保留清浊对立。闽语知组仍读作齿音,其他地方方言的都基本与照组合流。南方方言中它们还和精组合流。现代官话的齶音来自精组和见组的齶化变体,是相当晚近的变化,和早时的硬齶音无关。[4]:45–46, 49–55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多大程度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韵母归类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的合口字有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可能有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i、-u、-m、-n、-ŋ、-p、-t、-k等八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是-r,而-k在一些方言弱化为-ɣ。
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十幾个元音,现在一些研究则认为有6至7个,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但即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非常接近,诗歌中也常通押。
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
| 單母音 韻母數→ 韻母↓ | 3: a、 ɑ、i | 6: a、ɑ、 ɛ、o、 i/ji、u | 4: a、ɑ、 i、u | 5: a、ɔ、 i/ji、ɨ、uw | 4/6: a、æ、i、 ij/jij、u、 uw | 4: ɑ、 ɻi/i、ɨ、 u | 1: ɑ | 5: a、ɑ、 æ、i、u | (無法計算) | |
|---|---|---|---|---|---|---|---|---|---|---|
| 攝 | 韻目 | 高本漢 | 李榮 | 王力 | 蒲立本 | 白一平 | 潘悟雲 | 鄭張尚芳 | 竺家寧 | 周法高 |
| 果 | 歌一開 | ɑ | ɑ | ɑ | a | a | ɑ | ɑ | ɑ | ɑ |
| 戈三開 | i̯ɑ | iɑ | ĭɑ | ɨa | ja | i̯ɑ | ɨɑ | jɑ | iɑ | |
| 戈一合 | uɑ | uɑ | uɑ | wa | wa | ʷɑ | uɑ | uɑ | uɑ | |
| 戈三合 | i̯wɑ | iuɑ | ĭuɑ | ua | jwa | ʷi̯ɑ | ɨuɑ | juɑ | iuɑ | |
| 假 | 麻二開 | a | a | a | aɨ | æ | ɰæ | ɣa | a | a |
| 麻三開 | i̯a | ia | ĭa | ia | jæ | iæ | ia | ja | ia | |
| 麻二合 | wa | ua | ĭwa | waɨ | wæ | ʷɰæ | ɣua | ua | ua | |
| 遇 | 模一合 | uo | o | u | ɔ | u | u̯o | uo | u | uo |
| 魚三合 | i̯wo | iɔ | ĭo | ɨə̆ | jo | iɤ | ɨʌ | jo | io | |
| 虞三合 | i̯u | io | ĭu | uə̆ | ju | iu̯o̝ | ɨo | ju | iuo | |
| 蟹 | 咍一開 | ăi | ɒi | ɒi | əj | oj | o̝i | ʌi | ɒi | əi |
| 泰一開 | ɑi | ɑi | ɑi | aj | aj | ɑi | ɑi | ɒi | ɑi | |
| 皆二開 | ăi | ɛi | ɐi | əɨj | ɛj | ɰɛi | ɣɛi | ai | ɛi | |
| 佳二開 | ai | ɛ | ai | aɨj | ɛɨ | ɰɛ | ɣɛ | æ | æi | |
| 夬二開 | ai | ai | æi | aɨj(s) | æj | ɰæi | ɣai | ɐi | ai | |
| 祭三開 | i̯ɛi | iɛi/jɛi | ĭɛi | iaj/jiaj | jej/jiej | ɻiᴇi/iᴇi | ɣiᴇi/iᴇi | jæi | iai/iæi | |
| 廢三開 | i̯æi | iɐi | ĭɐi | ɨaj | joj | iai | ɨɐi | jɐi | iɑi | |
| 齊四開 | iei | ei | iei | ɛj | ej | ei | ei | iei | iɛi | |
| 灰一合 | uăi | uɒi | uɒi | wəj | oi | u̯oi | uʌi | uɒi | uəi | |
| 泰一合 | wɑi | uɑi | uɑi | waj | waj | ʷɑi | uɑi | uɒi | uɑi | |
| 皆二合 | wăi | uɛi | wɐi | wəɨj | wɛj | ʷɰɛi | ɣuɛi | uai | uɛi | |
| 佳二合 | wai | uɛ | wai | waɨj | wɛɨ | ʷɰɛ | ɣuɛ | uæ | uæi | |
| 夬二合 | wai | uai | wæi | waɨj(s) | wæj | ʷɰæi | ɣuai | uɐi | uai | |
| 祭三合 | i̯wɛi | iuɛi/juɛi | ĭwɛi | wiaj/jwiaj | jwej/jwiej | ʷɻiᴇi/ʷiᴇi | ɣiuᴇi/iuᴇi | juæi | iuai/iuæi | |
| 廢三合 | i̯wæi | iuɐi | ĭwɐi | uaj | jwoj | ʷiai | ʉɐi | juɐi | iuɑi | |
| 齊四合 | iwei | uei | iwei | wɛj | wej | ʷei | wei | iuei | iuɛi | |
| 止 | 支三開 | iĕ | ie/je | ĭe | iə̆/jiə̆ | je/jie | ɻiᴇ/iᴇ | je | ie/iɪ | (無) |
| 脂三開 | i | i/ji | i | i/ji | ij/jij | ɻi/i | jei | iei/iɪi | ||
| 之三開 | i | iə | ĭə | ɨ | i | ɨ | jə | i | ||
| 微三開 | ĕi | iəi | ĭəi | ɨj | jɨj | iɤi | jəi | iəi | ||
| 支三合 | wiĕ | iue/jue | ĭwe | wiə̆/jwiə̆ | jwe/jwie | ʷɻiᴇ/ʷiᴇ | jue | iue/iuɪ | ||
| 脂三合 | wi | ui/jui | wi | wi/jwi | wij/jwij | ʷɻi/ʷi | juei | iuei/iuɪi | ||
| 微三合 | wĕi | iuəi | ĭwəi | uj | jwɨj | ʷiɤi | juəi | iuəi | ||
| 效 | 豪一開 | ɑu | ɑu | ɑu | aw | aw | ɑu | ɑu | ɑu | |
| 肴二開 | au | au | au | aɨw | æw | ɰæu | au | au | ||
| 宵三開 | i̯wɛu | iɛu/jɛu | ĭɛu | iaw | jew/jiew | ɻiᴇu/iᴇu | jæu | iau/iæu | ||
| 蕭四開 | ieu | eu | ieu | ɛw | ew | eu | ieu | iɛu | ||
| 流 | 侯一開 | ə̆u | u | əu | əw | uw | u | əu | əu | |
| 尤三開 | iə̆u | iu | ĭəu | uw | juw | iu | jəu | iəu | ||
| 幽三開 | i̯ĕu | iĕu | iəu | jiw | jiw | ɨu | jou | ieu/iɪu | ||
| 咸 | 覃一開 | ăm | ɒm | ɒm | əm | om | əm | ɑm | əm | |
| 談一開 | ɑm | ɑm | ɑm | am | am | ɑm | ɒm | ɑm | ||
| 咸二開 | ăm | ɐm | ɐm | əɨm | ɛm | ɰɛm | am | æm | ||
| 銜二開 | am | am | am | aɨm | æm | ɰæm | ɐm | am | ||
| 鹽三開 | i̯ɛm | iɛm/jɛm | ĭɛm | iam | jem | ɻiᴇm/iᴇm | jæm | iam/iæm | ||
| 嚴三開 | i̯æm | iɐm | ĭɐm | ɨam | jæm | iam | jɐm | iɑm | ||
| 添四開 | iem | em | iem | ɛm | em | em | iem | iɛm | ||
| 凡三合 | i̯wæm | iuɐm | ĭwɐm | uam | jwom | iu̯am | juɐm | iuam | ||
| 深 | 侵三開 | i̯əm | iəm/jəm | ĭĕm | im/jim | im/jim | ɻim/im | jəm | iem/iɪm | |
| 山 | 寒一開 | ɑn | ɑn | ɑn | an | an | ɑn | ɑn | ɑn | |
| 山二開 | ăn | ɛn | æn | əɨn | ɛn | ɰɛn | ɐn | an | ||
| 刪二開 | an | an | an | aɨn | æn | ɰæn | an | æn | ||
| 仙三開 | i̯ɛn | iɛn/jɛn | ĭɛn | ian | jen/jien | ɻiᴇn/iᴇn | jæn | ian/iæn | ||
| 元三開[13] | i̯æn | iɐn | ĭɐn | ɨan | jon | iɤn | jɐn | iɑn | ||
| 先四開 | ien | en | ien | ɛn | en | en | ien | iɛn | ||
| 桓一合 | uɑn | uɑn | uɑn | wan | wan | ʷɑn | uɑn | uɑn | ||
| 山二合 | wăn | uɛn | wæn | wəɨn | wɛn | ʷɰɛn | uɐn | uan | ||
| 刪二合 | wan | uan | wan | waɨn | wæn | ʷɰæn | uan | uæn | ||
| 仙三合 | i̯wɛn | iuɛn/juɛn | ĭwɛn | wian | jwen/jwien | ʷɻiᴇn/ʷiᴇn | juæn | iuan/iuæn | ||
| 元三合[13] | i̯wæn | iuɐn | ĭwɐn | uan | jwon | ʷiɤn | juɐn | iuɑn | ||
| 先四合 | iwen | uen | iwen | wɛn | wen | ʷen | iuen | iuɛn | ||
| 臻 | 痕一開 | ən | ən | ən | ən | on | ən | ən | ən | |
| 眞三開 | i̯ĕn | iĕn/jĕn | ĭĕn | in/jin | in/jin | ɻin/ɪn | jen | ien/iɪn | ||
| 欣三開 | i̯ən | iən | ĭən | ɨn | jɨn | ɨn | jən | iən | ||
| 魂一合 | u̯ən | uən | uən | wən | won | u̯on | uən | uən | ||
| 眞三合 | i̯ĕn | iuĕn/jĕn | ĭĕn | in/jin | in/jin | ʷɻin/- | jen | iuen | ||
| 諄三合 | i̯wĕn | iuĕn | ĭwĕn | win | win | ʷin | juen | iuɪn | ||
| 文三合 | i̯uən | iuən | ĭuən | un | jun | iun | juən | iuən | ||
| 宕 | 唐一開 | ɑŋ | ɑŋ | ɑŋ | aŋ | aŋ | ɑŋ | ɑŋ | ɑŋ | |
| 陽三開 | i̯aŋ | iaŋ | ĭaŋ | ɨaŋ | jaŋ | iaŋ | jɑŋ | iɑŋ | ||
| 唐一合 | wɑŋ | uɑŋ | uɑŋ | waŋ | waŋ | ʷɑŋ | uɑŋ | uɑŋ | ||
| 陽三合 | i̯waŋ | iuaŋ | ĭwaŋ | uaŋ | jwaŋ | ʷiaŋ | juaŋ | iuaŋ | ||
| 江 | 江二開 | ɔŋ | ɔŋ | ɔŋ | aɨwŋ | æwŋ | ɰɔŋ | oŋ | oŋ | |
| 曾 | 登一開 | əŋ | əŋ | əŋ | əŋ | oŋ | əŋ | əŋ | əŋ | |
| 蒸三開 | i̯əŋ | iəŋ | ĭəŋ | iŋ | iŋ | ɨŋ | jəŋ | iəŋ | ||
| 登一合 | wəŋ | uəŋ | uəŋ | wəŋ | woŋ | ʷəŋ | uəŋ | uəŋ | ||
| 蒸三合 | i̯wəŋ | iuəŋ | ĭwəŋ | wiŋ | wiŋ | ʷɨŋ | jəŋ | iuəŋ | ||
| 梗 | 庚二開 | æŋ | ɐŋ | ɐŋ | aɨjŋ | æŋ | ɰæŋ | ɐŋ | aŋ | |
| 耕二開 | ɛŋ | ɛŋ | æŋ | əɨjŋ | ɛŋ | ɰɛŋ | aŋ | æŋ | ||
| 庚三開 | i̯æŋ | iɐŋ | ĭɐŋ | iajŋ | jæŋ | ɰiæŋ | jɐŋ | iaŋ | ||
| 清三開 | i̯ɛŋ | iɛŋ | ĭɛŋ | iajŋ/jiajŋ | jeŋ/jieŋ | -/iᴇŋ | jæŋ | iæŋ | ||
| 青四開 | ieŋ | eŋ | ieŋ | ɛjŋ | eŋ | eŋ | ieŋ | iɛŋ | ||
| 庚二合 | wæŋ | uɐŋ | wɐŋ | waɨjŋ | wæŋ | ʷɰæŋ | uɐŋ | uaŋ | ||
| 耕二合 | wɛŋ | uɛŋ | wæŋ | wəɨjŋ | wɛŋ | ʷɯɛŋ | uaŋ | uæŋ | ||
| 庚三合 | i̯wæŋ | iuɐŋ | ĭwɐŋ | wiajŋ | jwæŋ | ʷɰiæŋ | juɐŋ | iuaŋ | ||
| 清三合 | i̯wɛŋ | iuɛŋ | ĭwɛŋ | wiajŋ/jwiajŋ | jweŋ/jwieŋ | -/ʷiᴇŋ | juæŋ | iuæŋ | ||
| 青四合 | iweŋ | ueŋ | iweŋ | wɛjŋ | weŋ | ʷeŋ | iueŋ | iuɛŋ | ||
| 通 | 東一合 | uŋ | uŋ | uŋ | əwŋ | uwŋ | uŋ | uŋ | uŋ | |
| 冬一合 | uoŋ | oŋ | uoŋ | awŋ | owŋ | u̯oŋ | uoŋ | uoŋ | ||
| 東三合 | iuŋ | iuŋ | ĭuŋ | uwŋ | juwŋ | iuŋ | juŋ | iuŋ | ||
| 鍾三合 | i̯woŋ | ioŋ | ĭwoŋ | uawŋ | jowŋ | io̝ŋ | juoŋ | iuoŋ | ||
中古汉语四声最早在约公元500年由沈约提出。[4]:303《切韵》用四声调来编排汉字,分别称作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部位与鼻音韵尾相对应,但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重构出准确调值。[1]:52
平声字数最多,《切韵》平声分上下两卷,其他三声都只有一卷。[14]:118
汉语文献已知最早对声调的描述来自宋朝所引9世纪初的唐末《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高调或升调。
现代汉语方言的四声之间差异极大,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构拟中古声调。[1]:53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和相邻的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原始苗瑶语、原始壯傣語和古越南语—很像,它们与汉语亲缘关系较疏。而且,早期借词展示不同语言间调类的对应相当严密。[1]:54–551954年,奥德里库尔发现越南语的上声和去声对应其他无声调南亚语系语言的/ʔ/和/s/韵尾。因此他认为原始南亚语没有声调,越南语后来出現的声调因这些辅音脱落而形成,过程称为声调形成(Tonogenesis)。他藉此假设中古汉语等其他语言的声调也有相似起源。其他学者也根据转写和借词证据得出相似结论,并据此认为上古汉语无声调。[1]:54–57
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结束时,中古汉语和东南亚语言调类音域分裂。全浊声母上声变得与去声相似,晚唐时各调都依声母清浊分裂为阴调和阳调,形成“四声八调”格局。之後大多数方言(除吴语、老湘语和部分赣语)全浊声母消失,这区别就成了音位,使声调由4种变8种;粤语全數保留了,还分化出上下陰入,不过其他大多数方言都沒這麼多声调,例如官话方言中阳上声变入去声。接着,绝大多数官话方言中塞音韵尾消失,入声并入其余三声。[1]:52–54
中古汉语的语法材料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但其中多数是按照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的语法来写,不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口语。另一方面,流传或出土的大众题材的作品,例如民歌、小说、变文、曲子词等为研究口语语法提供了材料。中古汉语语法上承上古汉语而有所变革,开了近代汉语语法的先河,如新的被动式、完善的使成式等。
中古汉语仍然是单音节词占优势,中古汉语的名词和上古汉语比起来,除了词义的变迁,上古汉语的词头废弃了(如有),取而代之一套新的词头和词尾。最普遍的词头是阿,其次是老;最普遍的词尾是子,其次是兒、頭。阿可以加在疑问代词誰、人名、亲属称谓、排行、人称代词的前面;老出现比阿晚得多,唐代之前,只有加在姓前的例子。
子和兒起初都是实词,后来发展成小称,再后来发展成词尾。子的应用很广泛,人、动植物、无生物都可以用;兒起初只用在小名,后来又可以用在鸟兽名之后。
词头和词尾在汉语方言裡发展不平衡,现代南方方言使用词头阿明显多于北方方言;北方方言的词尾兒很发达,吴语、粵語大多只用词尾子,不用兒,客家话方言则只用词尾兒,不用子。
中古的人称代词比上古汉语有很大的变化,第一人称除了继承自上古的我,还有儂;第二人称是由爾发展成的你;第三人称南北朝多用伊,后来又用渠,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他。
指示代词南北朝出现了一个爾字,通常用于远指。爾还可以解作“这样”的意思,一直沿用到唐代。
到了唐朝,用于近指的這代替了上古的此,字又作者、遮。
疑问代词方面,问物的南北朝有底字,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什麽,又合音作甚。问情状唐和五代只用爭字。问人用誰,问地点用何處,反诘、反問用那。那是“奈何”的合音,东汉已经出现了,唐代用得更普遍。
動詞的形尾著、了已經虛化,在唐代,著字附著在動詞後面表示靜止的狀態,如王建《北邙詩》:“堆著黃金無處買。”了字附著在動詞短語後面表示“完畢”的意思,這在晉代就出現了。
到了五代,了就可以作為真正的形尾,表示完成了。
上古漢語的判斷句不需要繫詞,到了漢朝,指示代詞是發展成繫詞,到了中古漢語,繫詞是普遍使用,取代了上古漢語的判斷句式。
在能愿動詞方面,產生了附著在動詞後面表示可能性的得。
中古漢語表示勸阻時,除了用上古漢語的毋(無)、勿外,也用由代詞變來的莫,莫在唐詩最為常見。
中古漢語可用來字煞尾表示過去,如
又是非問不用上古漢語的乎、與,而用否定詞變來的無,無後來又寫作麼,麼即是嗎的前身。
中古漢語的句法基本上繼承自上古漢語,基本語序和基本原則都和上古漢語相同,例如主謂賓的順序,修飾語在中心語前,連動式和遞繫式(兼語式)不需要特別的標記等等。但是,在一些具體的句式上,又比上古漢語複雜而豐富了,這些句式有使成式、處置式、新的被動式等等。
上古漢語表達使成的意義往往只用動詞或形容詞的活用實現,如《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而小之。”中古漢語在此基礎上,通過在動詞后面附加動詞或形容詞來表達使成。如果動詞帶賓語,賓語可緊跟在主要動詞的后面,也可跟在次要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
有時候,中古漢語連動句式的兩個連續動詞的後者詞義虛化了,只起補充前面動詞的作用。類似的動詞有表得到義的取、得,表動作趨向的來、去、出、入等。
上古漢語表示“秉持”義的把、將在中古漸漸虛化,有了處置的意義,后面可接處置的對象(正常情況下的動詞賓語),從而構成了處置句式。
中古漢語除了繼承上古的“爲……所……”句式之外,還可以使用被字句式。被字從“蒙受(不幸)”的意義衍化出了被動的意義。這種句式的動作遭受者變成句子主語,如果出現了動作的施行者,則要由被字引出。
有時候,在表示遭遇的前提下,主語可以是動作的遭受者(間接受事),而動詞還可以帶一個直接受事作為賓語。有時候,甚至原本作為主語的間接受事也省略了。
中古汉语词汇大部分继承或派生自上古汉语,同时吸收了少量周边民族语言的词汇。


中古汉语以楷书汉字书写,也使用楷书的手写变体行书和草书。书写时竖排从上到下,换行时到左首另起一排,有时也横排从右到左书写。
中古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已有一定差距,书面语采用上古汉语经典作品的语法和词汇,用来创作大量文集、小说和史学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韵文诗词采用平实语言创作,例如白居易的诗作就以语言平实著称。同时也存在贴近生活的散文如志人志怪小说、变文、佛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