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一氧化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2020年11月20日)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准确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20年11月2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一氧化碳"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分子结构
一氧化碳空间填充结构
首选IUPAC名
carbon monoxide
一氧化碳
别名烟道气(flue gas)

carbonous oxide
carbon(II) oxide

识别
CAS号630-08-0 checkY
PubChem281
ChemSpider275
SMILES
 
  • [C-]#[O+]
InChI
 
  • 1/CO/c1-2
InChIKeyUGFAIRIUMAVXCW-UHFFFAOYAT
Beilstein3587264
Gmelin421
UN编号1016
EINECS211-128-3
ChEBI17245
RTECSFG3500000
KEGGD09706
MeSHCarbon+monoxide
性质
化学式CO
摩尔质量28.0101 g·mol⁻¹
外观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液)0.789 g/cm³
0 °C 1 atm, 1.250 g/L
25 °C 1 atm, 1.145 g/L
熔点-205 °C
沸点-192.5 °C
溶解性0.0026 g/100 mL(20 °C)
溶解性易溶於氯仿乙酸乙酸乙酯乙醇氨水
偶极矩0.112D(3.74×10−31 C·m)
结构
混成軌域氧和碳各形成两个sp混層軌域
危险性
欧盟危险性符号
极易燃极易燃F+
剧毒剧毒T+
警示术语R:R12-R26-R33-R48-R61
安全术语S:S9-S16-S33-S45-S53-S63
NFPA 704
4
3
0
 
闪点−191 °C
自燃温度609 °C
相关物质
相关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三碳一氧化二碳三氧化碳
附加数据页
结构和属性折射率介電係數
热力学数据相變数据、固、液、气性质
光谱数据UV-VisIRNMRMS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一氧化碳(英語:Carbon monoxide),分子式為CO,是無色、無臭、無味的无机化合物氣體,比空氣略輕。在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 一氧化碳是含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也可以作为燃料使用,和水在高温下可以生成水煤气(一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合物)。有些現代技術,如煉鐵,還是會產生副產品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可用作身體自然調節炎症反應的三種氣體之一(其他兩種是一氧化氮硫化氫)。

由于一氧化碳与体内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较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慢3600倍,当一氧化碳浓度在空气中达到35ppm,就会对人体产生损害,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又称煤气中毒)。

雖然一氧化碳有,但動物代謝亦會產生少量一氧化碳,並認為有一些正常的生理功能。

历史

[编辑]

自從公元前80萬年左右人類首次學會控制火勢以來,人類與一氧化碳的關係就一直十分複雜。原始的穴居人很可能在將火引入住所時就發現了一氧化碳的毒性。從西元前6000年左右到青銅時代冶金和冶煉技術的早期發展同樣使人類飽受一氧化碳的困擾。除了一氧化碳的毒性之外,美洲原住民可能還透過薩滿教的篝火儀式體驗過一氧化碳的神經活性。[1]

早期文明發展出神話故事來解釋的起源,例如希臘神話中的火神武尔坎努斯帕爾瑪特英语Pkharmat普羅米修斯與人類分享火種的故事。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最早記錄了燃燒的煤炭會產生有毒煙霧。古羅馬的希臘裔醫師蓋倫(公元129-199年)推測,空氣成分的變化會導致吸入有害物質,而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出現在卡西烏斯·伊阿特羅索菲斯塔(Cassius Iatrosophista)約公元130年出版的《醫學與自然問題》(Quaestiones Medicae et Problemata Naturalia)一書中。[1]羅馬帝國皇帝哲學家尤利安、醫學作家塞利乌斯·奥雷利安努斯以及其他幾位學者也記錄了古代煤炭煙霧導致一氧化碳中毒的早期知識。[1]

蒂托·李维西塞羅的記載表明,一氧化碳在古羅馬曾被用作自殺手段。[1][2]皇帝盧基烏斯·維魯斯曾用煙霧處決囚犯。[1]許多死亡事件都與一氧化碳中毒有關,其中包括皇帝約維安皇后法烏斯塔君士坦丁大帝的第二任妻子)和塞內卡[1]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的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可能是克娄巴特拉七世[1]艾德加·愛倫·坡[3]

最早制备一氧化碳的是法国化学家德·拉索內法语Joseph-Marie-François de Lassone(1776年)。他通过加热氧化锌製得了一氧化碳。但由于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了与氢气类似的蓝色火焰,de Lassone错误地认为他制得的是氢气。在1800年英国化学家William Cruikshank才证明一氧化碳是由元素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最早对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彻底研究的是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在1846年,他让吸入这种气体,发现狗的血液“变得比任何动脉中的都要鲜红”。现在我们知道血液变成“樱桃红色”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由于一氧化碳可以使血液变得非常鲜红的特点,一些肉品商人用一氧化碳处理鲜肉,可以使生肉不被氧化变色,甚至可以在10℃的温度下保存28天还如同新屠宰的肉,并因此引起非议。美国消费者协会认为即使这种处理没有害处,也会掩盖肉不新鲜的状态,即使肉品处于即将腐烂状态,消费者也不知情。

據報導,一氧化碳也用在納粹大屠殺名為T4“安樂死”計劃納粹德國海烏姆諾透過貨車運送氣體。

性質

[编辑]
更多信息:一氧化碳性质表

一氧化碳的摩尔質量是28.0,它比空氣的摩尔質量28.8略輕。燃燒一氧化碳時會產生藍色火焰。

製備

[编辑]

工業用製備

[编辑]

在工业上,通常采取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碳反应的原理制取:

C+CO2Δ2CO{\displaystyle {\rm {C+CO_{2}\xrightarrow {\Delta } 2CO}}}

實驗室製備

[编辑]

在實驗室中可將脫水劑(如濃硫酸)滴入甲酸裂解以製取一氧化碳

HCOOHH2SO4H2O+CO{\displaystyle {\rm {HCOOH{\xrightarrow {H_{2}SO_{4}}}H_{2}O+CO}}}

亦可用碳酸鈣加熱,製得一氧化碳。

Zn+CaCO3ΔZnO+CaO+CO{\displaystyle {\rm {Zn+CaCO_{3}{\xrightarrow {\Delta }}ZnO+CaO+CO}}}

其他

[编辑]

有機物氧氣不足夠的環境下燃燒,會發生不完全燃燒,會生產一氧化碳。例如丙烷的不完全燃燒:

2C3H8+7O26CO+8H2O{\displaystyle {\ce {2C3H8 + 7O2->6CO + 8H2O}}}

毒性

[编辑]
主条目: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毒性示意图

一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無味氣體,但吸入對人體有十分大的傷害。它會結合血紅蛋白生成碳氧血紅蛋白,碳氧血紅蛋白不能提供氧氣給身體組織。這種情況被稱為血缺氧。濃度低至667ppm可能會導致高達50%人體的血紅蛋白轉換為碳合血紅蛋白,可能會導致昏迷和死亡或變植物人。而香煙中亦含有一氧化碳。最常見的一氧化碳中毒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頭暈、疲勞和虛弱,另外还包括視網膜出血,以及異常櫻桃紅色的血。暴露在一氧化碳中可能嚴重損害心臟中樞神經系統,會有後遺症。一氧化碳可能令孕婦胎兒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在封閉的環境中,一氧化碳的濃度可以很容易達到造成致命的濃度。平均而言,每年在美國就有170人因一氧化碳而死。然而,根據佛羅里達州衛生署資料「每年有500多名美國人死於一氧化碳意外接觸,美國各地的有數千人因一氧化碳中毒需要緊急醫療照顧」 這些可能產生一氧化碳的產品包括故障的燃料燃燒機器,如,爐灶,熱水器和室內加熱器。美國毒物控制中心協會(AAPCC)報告於2007年有39人死於一氧化碳中毒。2005年,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報告有94宗因發電機而導致相關的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一氧化碳也是煙草燃燒產生煙霧的次要成分。在台灣,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2009-2013年間,居家一氧化碳中毒意外事件共計197件,造成 55 人死亡及 471 人受傷。多數原因皆為熱水器安裝不適當所致。[4]

存在

[编辑]

一氧化碳存在於各種自然和人造環境中,以「PPM」來度量的典型濃度如下:

乾燥大氣中的組成(以「體積」計)[5]
ppmv:百萬分率 by volume (note:体积分数 is equal to摩尔分数 for理想氣體 only, see體積 (熱力學))
濃度來源
0.1 ppmv大氣中污染的水準(MOPITT英语MOPITT[6]
0.5–5 ppmv居家中的平均水準[7]
5–15 ppmv居家的火爐、加熱器附近,現代汽車排放的廢氣[8]
17 ppmv金星大氣
100–200 ppmv墨西哥市中心地區的汽車排放[9]
700 ppmv火星大氣層
5,000 ppmv家中木材燃燒的排放[10]
7,000 ppmv沒有觸媒轉化器的汽車,未經稀釋的已发动汽車尾氣排放[8]

大氣中的一氧化碳

[编辑]
MOPITT(对流层污染测量仪)在2000年檢測全球一氧化碳的含量

目前在大氣中,一氧化碳是少量存在的氣體,主要由火山活動產生,但也會因自然和人為的火災(如森林大火,焚燒秸稈甘蔗以驅趕甘蔗園裏的蚊蟲)所產生。燃燒化石燃料也會產生大量一氧化碳。

而一氧化碳最主要的天然來源是由對流層中的光化學反應而產生,每年產生約5 x 1012千克一氧化碳。

天文物理

[编辑]

在地外的星際介質中,一氧化碳十分常見,其分佈之廣,僅次於氫分子,排名第二。由於一氧化碳的分子不對稱,其輻射出的譜線遠比氫分子明亮,因而更容易偵測到。1970年,電波望遠鏡首次在星際空間中偵測到一氧化碳。由於氫分子只能用紫外線檢測,過程中必須使用太空望遠鏡,時至今日,一氧化碳已成為在星系中檢測分子時,最常用的示蹤物。恆星形成過程大多發生於分子雲內,科學家觀測一氧化碳後,對分子雲的認識大有增長[11]

参见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1.01.11.21.31.41.51.6Hopper CP, Zambrana PN, Goebel U, Wollborn J. A brief history of carbon monoxide and its therapeutic origins. Nitric Oxide. June 2021,. 111-112: 45–63.PMID 33838343.doi:10.1016/j.niox.2021.04.001. 
  2. ^Penney DG.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CRC Press. 2007: 754.ISBN 978-0-8493-841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英语). 
  3. ^Geiling N.The (Still) Mysterious Death of Edgar Allan Poe. Smithsonian Magazine. [2021-05-03](英语). 
  4.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週報(102 年 12 月 19 日至 102 年 12 月 25 日)(PDF). 2013-12-25 [2015-01-16].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6-03-08)(中文(繁體)). 
  5. ^Source for figures: Carbon dioxide,NOAA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pdated 2010.06). Methane,IPCCTAR table 6.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pdated to 1998). The NASA total was 17 ppmv over 100%, and CO2 was increased here by 15 ppmv. To normalize, N2 should be reduced by about 25 ppmv and O2 by about 7 ppmv.
  6. ^Committee on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Carbon Monoxid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77:29.ISBN 0-309-02631-8. 
  7. ^Green W.An Introduction to Indoor Air Quality: Carbon Monoxide (CO).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8). 
  8. ^8.08.1Gosink, Tom.What Do Carbon Monoxide Levels Mean?. Alaska Science Forum. Geophys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1983-01-28 [200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5). 
  9. ^Singer, Siegfried Fred. The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 Springer. 1975: 90.ISBN 9027704023. 
  10. ^Gosink T.What Do Carbon Monoxide Levels Mean?. Alaska Science Forum. Geophys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January 28, 1983 [December 16,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5). 
  11. ^Combes, Françoise.Distribution of CO in the Milky Way.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1-09-01,29 (1): 195–237 [2021-04-27].ISSN 0066-4146.doi:10.1146/annurev.aa.29.090191.0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直线型碳氧化物
一氧化物
CO ·C
2
O
 ·C
3
O
 ·C
4
O
二氧化物
CO
2
 ·C
2
O
2
 ·C
3
O
2
 ·C
4
O
2
 ·C
5
O
2
多氧化碳
CO
3
 ·CO
4
 ·CO
5
 ·CO
6
酯类碳氧化物
C
2
O
4
 ·C
4
O
6
 ·C
8
O
8
 ·C
9
O
9
 ·C
10
O
10
 ·C
12
O
12
酸酐类碳氧化物
C
2
O
3
 ·C
2
O
4
 ·C
6
O
6
 ·C
10
O
8
 ·C
12
O
9
环状聚羰基碳氧化物
C
3
O
3
 ·C
4
O
4
 ·C
5
O
5
 ·C
6
O
6
其他碳氧化物
氧化物及相关
其他离子化合物
其他共价化合物
H2O
H2O3
H2O5
He
Li2OBeOB2O
B2O3
CO
CO2
COx
N2O
NO
NO2
NOx
O2
O3
OF2
O2F2
OxF
Ne
Na2OMgOAl2O
Al2O3
SiO
SiO2
PO
P2O3
P2O5
POx
SO2
SO3
SOx
Cl2O
ClO2
ClOx
Ar
K2OCaOSc2O3TiO
Ti2O3
TiO2
VO
V2O3
VO2
V2O5
CrO
Cr2O3
CrO2
CrO3
MnO
Mn3O4
Mn2O3
MnO2
Mn2O7
MnOx
FeO
Fe2O3
Fe3O4
CoO
Co2O3
Co3O4
NiO
Ni2O3
Ni3O4
Cu2O
CuO
ZnOGa2O
Ga2O3
GeO
GeO2
As2O3
As2O5
SeO2
SeO3
Br2O
Br2O5
Kr
Rb2OSrOYO
Y2O3
ZrO2NbO
NbO2
Nb2O5
MoO2
MoO3
TcO2
Tc2O7
RuO2
RuO4
Rh2O3
RhO2
PdOAg2O
AgO
CdOIn2O
InO
In2O3
SnO
SnO2
Sb2O3
Sb2O4
Sb2O5
TeO
TeO2
TeO3
I2O5
I4O9
IOx
XeO2
XeO3
XeO4
Cs2OBaO镧系HfO2Ta2O5WO2
WO3
ReO2
ReO3
Re2O7
OsO2
OsO4
IrO2
IrO4
PtO
PtO2
Au2O3Hg2O
HgO
Tl2O
Tl2O3
PbO
Pb2O3
Pb3O4
PbO2
Bi2O3PoO
PoO2
PoO3
AtRnO3
FrRaO锕系RfDbSgBhHsO4MtDsRgCnNhFlMcLvTsOg
镧系LaO
La2O3
CeO
Ce2O3
CeO2
PrO
Pr2O3
Pr6O11
PrO2
NdO
Nd2O3
Pm2O3SmO
Sm2O3
EuO
Eu2O3
Gd2O3Tb2O3
Tb4O7
TbO2
Dy2O3Ho2O3Er2O3Tm2O3YbO
Yb2O3
Lu2O3
锕系Ac2O3ThO
ThO2
PaO
PaO2
Pa2O5
UO2
UO3
U3O8
UOx
NpO2
Np2O5
Np3O8
PuO2Am2O3
AmO2
Cm2O3
CmO2
Bk2O3
BkO2
Cf2O3Es2O3FmMdNoLr
各地
学术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一氧化碳&oldid=9021278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