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 做禮拜 伊斯蘭教 (粵拼 :ji1 si1 laan4 gaau3 ;阿拉伯文 :الإسلام聽 ,轉寫:al-'islām,音標:[ʔislæːm] ),又叫回教 wui4 gaau3 ,係種一神論宗教 ,信徒叫穆斯林 ,而家全世界大約有12億,係僅次於天主教 嘅世界第二大宗教[ 1] 。
伊斯蘭教最初由阿拉伯半島 興起,佢嘅名喺阿拉伯文「الإسلام 」嘅意思係「順從」。唐 宋 有人叫佢做大食教 daai6 sik6 gaau3 ,元代 又有人叫佢做清真教 cing1 zan1 gaau3 ;不過由於當時信呢個教嘅人大多來自西域,當時稱做「回回人」,所以又叫做回回教 wui4 wui4 gaau3 或者回回教門 wui4 wui4 gaau3 mun4 ,到明代 又有人叫佢做天方教 tin1 fong1 gaau3 1 ,但開始普遍將回回教簡稱做「回教」。1956年 6月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關於伊斯蘭教名稱問題的通知》指出,伊斯蘭教係一個國際宗教,規定以後都唔准叫回教,要叫「伊斯蘭教」[ 2] [ 3] ,但係其他華人地方,好似香港 、澳門 、台灣 、星加坡 、馬來西亞 ,都係習慣叫回教2 4 5 。
伊斯蘭教有好多唔同嘅教派 ,但共通點係相信穆罕默德 係真主 派嚟嘅最後一個先知 ,以可蘭經 同聖訓 做信仰依據[ 4] ,呢個教統稱教徒做「穆斯林 (Muslims )」,意思係「阿拉意志嘅順從者」[ 5] 。西方社會曾經有人叫伊斯蘭教做穆罕默德教 (Muhammadism),因為個敎係先知穆罕默德聽到真神感召搞出來。不過伊斯蘭教認為佢只係個先知,唔係神 ,佢只係代真主報訊,將一直存在喺天上同地上嘅權威話返畀啲人知[ 6] ,所以伊斯蘭教唔認為穆罕默德係創教人,因為個教係一直都存在,所以唔會有個創教人或者始創者呢啲嘢。
伊斯蘭教最基本信條係:「萬物非主,唯有真主」,中國穆斯林以「真主原有獨尊,此謂清真」去解釋呢個基本信條,佢哋叫呢樣嘢做「清真言」,清楚講明呢個教係「信主獨一」,以及穆罕默德唔係神。
伊斯蘭教喺公元7世紀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 喺麥加 創立,不過最初就唔係好多人信,而且有啲反對嘅麥加貴族重對信伊斯蘭教嘅人迫害,之後穆罕默德就帶住啲信徒去到麥地那 ,成立咗一個宗教社團叫做「烏瑪」,經歷過同其他部族嘅長久鬥爭之後,喺630年 佢終於進佔麥加,同時將麥加定為聖地,而阿拉伯半島 其他部族亦相繼投靠同歸信,越嚟越多人開始承認穆罕默德政權同佢嘅先知地位之後,到632年 穆罕默德死嗰陣,成個阿拉伯半島已經變咗做伊斯蘭教嘅世界。之後個教一路向外傳,傳到而家全世界好多國家都有人信。
伊斯蘭教係一個典型嘅一神論宗教 ,佢嘅基本信條係「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中國穆斯林叫呢句嘢做「清真言」,意思即係話「清淨無染、真乃獨一、至清至真、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而「清真」亦變成伊斯蘭教嘅專用詞。伊斯蘭教相信,所有嘢都係由安拉 前定,人係唔可以對抗,伊斯蘭基本信仰叫「伊曼尼」,亦即係指下面所講嘅「六大信仰」,簡稱「六信」:
阿拉 係阿拉伯話 Allāh 音譯,另一個普遍通用嘅譯法係「安拉」,意思係神 。喺穆罕默德 創教初期以「主」、「我的養主」咁叫,後來先有個稱呼叫做「阿拉」,中國 穆斯林 就叫「真主」,新疆一帶就跟波斯話音譯做「胡達」。
伊斯蘭教強調真主係獨一無二,阿拉係「無似象、無如何、無比無樣、無處不在」.唔單止全知全能,而且超越時空,其他任何神靈都無得同阿拉比,所以伊斯蘭教唔畀人拜其他偶像或拜任何有具體形象嘅嘢。伊斯蘭教相信,呢個世界係阿拉用六日創造出嚟,而人就係阿拉安排係地上面嘅代理人。
伊斯蘭教相信,阿拉喺唔同時期喺唔同民族入面都派過好多使者 同先知 入去,傳播宗教使命,喺《可蘭經 》入面提過嘅先知或者使者就有28個咁多,而伊斯蘭教入面有六大使者,即阿丹(和合本聖經 譯做亞當 )、二傳努海(和合本聖經譯做挪亞 )、三傳易卜拉欣(和合本聖經譯做亞伯拉罕 )、四傳穆薩(和合本聖經譯做摩西 )、五傳爾撒(和合本聖經譯做耶穌 ),而最後一個就係穆罕默德 ,而穆罕默德嘅地位係特別高貴,因為佢係咁多個先知嘅「封印」[ 7] 。伊斯蘭教認為,先知係可以直接通過天使或者報夢,而收到阿拉嘅啟示,而使者就會有阿拉直接向佢哋發出宗教任務,比先知地位再高啲,而穆罕默德就係咁多使者之中最顯赫一個。但《可蘭經》強調穆罕默德係人唔係神,天地間唯一受拜嘅只有一個真主。
伊斯蘭教認為亞拉 曾經「降示」每個使者 一部經典,據講前後總共降咗114部天經,而喺《可蘭經》入面就提過四本,分別係《可蘭經》、討拉特(即塔納赫 )、引支勒(即基督教 嘅福音書 )、則逋爾(即大衛詩篇 )。而《可蘭經》就係所有經典嘅最後一部,即係第114部,雖然亞拉曾經降過咁多部天經,但伊斯蘭教就認為只有《可蘭經》先至係最完整,最接近天上經文原型嘅一部,所以《可蘭經》先唯一係神聖,可以畀穆斯林 信。
伊斯蘭教嘅天使,又叫做天仙,係阿拉差遣嚟嘅差役,係人類嘅朋友,天使係阿拉用光創造出嚟,佢哋聖潔、無邪、唔分性別,有對翼,飛得好快,而且用肉眼係睇唔到佢哋。天使數目好多,喺天上人間執行各種任務。天使係早過人類創造,但地位仍然喺阿拉之下,所以人唔可以拜天使。
除咗天使,阿拉重創造咗精靈 ,精靈係用火做,其中有一個精靈叫易卜劣斯 ,阿拉伯話Iblīs,解壞人,佢又叫做惡魔,原本喺阿拉伯神話入面一種叫鎮尼 嘅精靈,係咁多種精靈之中最倔強,喺阿拉創造人祖亞丹之後,要天使向亞丹下跪,而易卜劣斯 係唯一唔肯跪,結果俾阿拉咀咒,之後佢就成日引誘人犯罪。
伊斯蘭教認為呢個世界最終會毀滅,但毀滅咗之後會有另一個世界,嗰度分開天園 (Jannāt)同火獄 (al Jahannām),伊斯蘭教認為,人死咗之後,靈魂唔會死,之後阿拉會根據生前嘅善功,喺「復生日 」入天園,而作惡嘅人就會入火獄,不過世界末日 同復生日喺幾時就無人會知,只有真主阿拉先知。
伊斯蘭教認所有嘢都係真主阿拉定落,例如一個人富貴貧賤、生死、國勢地運等,都由真主阿拉一早安排好晒,不過喺伊斯蘭教發展過程中,亦曾經就前定 同自由意志 嘅問題有過爭議,但基本上都肯定有前定,而自由意志只係程度高低之分。
宗教制度即係話宗教上嘅禮儀同戒律,伊斯蘭教嘅宗教制度係由穆罕默德 同佢嘅後人一路慢慢咁發展出嚟,而伊斯蘭教將宗教制度概括做「五功」,根據清朝 伊斯蘭教學者劉智 嘅《天方典禮擇要解 》卷五咁樣解釋五功:「五功者,修道之方,儘人合天之法程也。一曰念真功;二曰禮真功;三曰齋戒功;四曰捐課功;五曰朝觀功。五者皆主命,而聖人作則,以示眾人者也。」,簡單嚟講即係「念、禮、齋、課、朝」
清真言 ,阿拉伯話 šahādah,音譯做「薩哈達」,清真言即係:「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念呢句嘢唔可以單單用心諗,而且要諗出聲,因為咁樣先代表「口舌招認」。呢句清真言可以話係每個穆斯林一世人講最多一句說話,由 BB 仔出世第一句聽到就係清真言,有乜事唔老嚟,心情唔好,開心或者唔開心,總之有乜事都會諗吓呢句嘢。
禮拜 ,阿拉伯話 係 Salat,音譯「撒拉特」,波斯話 係namāz,音譯「乃瑪孜」,伊斯蘭教有好多唔同嘅禮拜方式,但基本上有一套統一準則,喺時間上有一個詳細規定,禮拜之前要先潔淨,而禮拜規則就叫「六儀」,即係抬手、端立、誦經、鞠躬、叩頭、跪坐。每一儀都有詳細規定要點樣做,不過唔同教派會有分別,主要係誦經大細聲、隻手點樣放呢啲分別.但所有儀式都要「面朝正向」.即係話要向住聖城麥加 做。
齋戒 又叫「封齋」或者「守齋」,原本喺每年伊斯蘭教教曆 1月10號,即係阿述拉日 守一日齋,後來改為喺伊斯蘭教教曆9月,叫萊麥丹 (Ramadan)做守齋月,要全個月齋戒。守齋期間,由天光到日落都唔可以食嘢同埋男女房事,齋月滿咗之後,即係伊斯蘭教教曆10月1號,呢日叫開齋節,就可以正常食返嘢。
納天課 簡稱「納課」,阿拉伯話 扎卡特(Zakāt)係解潔淨,即係話通過納天課而令自己嘅財產潔淨,天課每年都要交一次,即係將自己所有財產,扣除日常開支之後嘅2.5%拎出嚟畀人,畀啲乜嘢人呢?可蘭經有講,天課主要用嚟分畀窮人、管理債務嘅人、爭人錢無能力還嘅人,無力贖身嘅人、為主道工作嘅人。但係天課唔可以畀自己親人。喺舊時哈里發 制度之下,天課就等如國稅。不過而家喺伊斯蘭教國家,天課同國家稅收就分開兩樣嘢,由國家有關部門代收,然後分畀有需要嘅人。而唔係伊斯蘭教國家嘅地方,天課就由穆斯林 自發畀。
朝觀 即係指每一個穆斯林 男女一生之中最少都要去一次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朝觀嘅一系列宗教活動,只要你係成年穆斯林,身體健康、有充足旅費、無爭人錢、又無家人需要自己操心,就要去一次,不過如果唔合乎以上其中一樣,亦可以搵人代去。
穆罕默德 喺建立伊斯蘭教時,原意係以伊斯蘭思想為中心統一阿拉伯半島,但喺穆罕默德死咗之後,由於佢並無指定承繼人,亦無講要點樣推舉領袖,結果社會上唔同嘅政治勢力都想爭做阿頭,於是喺之後嘅發展入面,唔同嘅公社 一直分裂出唔同嘅教派,而每一個教派都搵到有聖訓作為自己嘅根據,其中傳出一條聖訓話:「猶太人分七十一派,基督教分七十二派,所以我哋要分七十三派。」不過係咪真係有呢條聖訓一直受到質疑,無論如何,喺伊斯蘭教嘅歷史其實好清楚睇到,伊斯蘭社團嘅分裂,對成個教有極為深遠嘅影響。
哈里哲派 又譯做「哈瓦利教派」、「嚇瓦利吉派」(Khawarij 或Kharijites ),意思係「出走者」,係伊斯蘭教第一個分裂出嚟嘅教派。656年 穆罕默德 嘅堂弟兼女婿阿里 (ali )繼任第四代哈里發 3 ,不過由於一部份台米姆(Tamim )族人對於阿里某啲決定有強烈不滿於是出走,哈里哲派就係咁嚟,661年 佢哋曾經暗殺阿里但唔成功,佢哋唔單止針對哈里發 ,重針對嗰啲反對佢哋或者唔認同佢哋信仰觀點嘅人,曾經發動過好多次武裝起義,但都畀阿里軍隊鎮壓,後來因為內訌加上起義失敗而再分裂出好多個唔同細派,而家佢哋只係得返好少人。
什葉派 (Shī‘a Islam 或Shi‘ite Islam 、Shi‘ism ;阿拉伯話 شيعة šīʿa ),意思係「追隨者」,最初係阿里 追隨者所組成嘅一個叫阿里黨人 嘅政治組織,佢哋認為只有出身哈希姆家族嘅阿里同埋佢嘅後裔先算係穆罕默德 合法承繼人,661年 阿里被刺殺死咗之後,由佢個仔哈桑 繼任哈里發 ,但哈桑 喺穆阿維葉 利誘之下放棄哈里發職位,穆阿維葉繼任哈里發之後開創咗倭馬亞王朝 。680年 阿里二仔侯賽因 喺阿里黨人支持下發動武力起義,但係俾伍麥葉王朝軍隊殺死,之後呢班人再經過幾次起義失敗之後,佢哋就開始由一個政治組織,演變成一個宗教派系,亦即係「什葉派 」。
呢一派強調《可蘭經 》並唔係一般人可以理解,只有神智超群嘅伊瑪目 先睇得明,佢哋有自己一套四大聖訓集。70年代佢哋曾經發動過復興伊斯蘭思潮嘅社會運動,而家呢派主要分佈喺伊朗 、伊拉克 、巴基斯坦 、印度 、也門 ,中國 新疆 亦有好少什葉派 穆斯林 。
遜尼派 (Sunni ;阿拉伯話: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 ),全名係「遜奈和大眾派」,意思係「遵守遜奈嘅人」,佢哋又叫自己做正統派,伊斯蘭教徒最多嘅一派,穆罕默德 死咗之後,佢哋主張哈里發 應該係推舉合適嘅人嚟做,同什葉派 主張要有合乎血統嘅人承傳相反,因而形成佢哋同什葉派之間對立嘅關係。佢哋以《可蘭經 》作為佈道、立法同行教嘅根據,喺9世紀制定咗一套四大學科,即係聖訓學、經注學、教法學同教義學四個學科系統出嚟。後來因為對護教主義某啲觀點嘅爭論,又分出咗唔同嘅學派出嚟。其中一個艾什爾里派 喺11世紀中重成為塞爾柱王朝 嘅官方宗教,同蘇菲派 合一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多穆斯林 信嘅一個伊斯蘭教派,而中國嘅穆斯林就主要屬於哈乃斐學派 。
蘇菲派 或者叫蘇菲主義(Sufism ;阿拉伯話 Sufī)原意係羊毛咁解,因為呢派嘅人都鍾意着粗毛衫而咁叫,不過亦有另一個見解話係指清淨(Safa)同高位(Saff),呢派係伊斯蘭一個神秘主義 派系,大約7世紀末產生出嚟。呢派思想好大受新柏拉圖主義 、諾斯替主義 、印度瑜伽派 加埋好多外來思想影響而演變出嚟。伊斯蘭教係一個入世嘅宗教,以滿足現實生活需要為主,但總有啲人需要有精神生活需要,而蘇菲派初期正正就係因為有人不滿倭馬亞王朝 奢侈作風,認為咁樣做造成腐化,而以出世嘅方式好似守貧、禁欲、苦行呢啲形式實踐信仰,到咗8世紀開始有人學佢哋嘅生活方式同聽佢哋嘅教誨,最後形成一套以精神修煉為核心嘅出世信仰,通過冥想、靜思去達到人主合一境界。後來又有人話人主合一係無可能,最多只可以做到最接近真主嘅穆罕默德 境界,於是喺18世紀又分咗「新蘇菲派」出嚟。
伊斯蘭教由宗同社會兩種革命之下產生,由以前到而家一直同政治、生活結合,當然有一啲國家主張政教分離 ,好似埃及 、敘利亞 、土耳其 咁,不過伊斯蘭教仍然好有影響力。而伊斯蘭教國家都會用《可蘭經 》嚟做政治制度基礎,而哈里發 制度就係咁樣建立出嚟,亦成為伊斯蘭教國家政治制度嘅基本形式。
自從1798年 法國 拿破崙 入侵埃及 ,陸續有伊斯蘭教國家成為西方國家殖民地 或者半殖民地,令伊斯蘭教國家產生變化,尤其係西方資本主義 對伊斯蘭教國家經濟模式都有好大影響同改變,但同時亦有一啲保守封建 份子堅持唔肯改變,但喺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後,各種民主、現代化同世俗化等訴求亦喺伊斯蘭教國家興起,令伊斯蘭教唔可以唔面對呢啲改變,例如喺天課制度、刑法、婦女地位等問題,都面對改革訴求,於是出現各種形形式式嘅社會運動,好似瓦哈比教派運動 、賽努西運動 、馬赫迪運動 、巴佈教派運動 、阿赫默比亞教派運動 、黑穆斯林運動 等等。
最早對伊斯蘭教嘅批判多數都係嚟自基督教 ,例如676年 有John of Damascus 。到中世紀 ,一啲阿拉伯 思想家好似詩人Al-Ma'arri 亦某程度對伊斯蘭教批判。另外,猶太人 思想家Maimonides 亦以猶太教 角度喺道德上對伊斯蘭教做過詳細比較[ 8] 。喺中世紀基督教教會 文獻 入面,亦曾經將穆罕默德 形容為魔鬼 。19世紀 ,學者William Muir 亦曾經批判過《可蘭經 》[ 9] 。
大部份對伊斯蘭教嘅批判都係以針佢哋嘅政治制度、刑法等問題,亦有批判者例如Robert Spencer 同Ibn Warraq 質疑《可蘭經》入面一啲道德觀[ 10]
亦有好似Daniel Pipes 同Martin Kramer 批評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 係一種好危險嘅思想[ 11] 。
註 1 : 大明將阿拉伯地區都叫做天方,於是佢哋就將由呢啲地方嚟嘅宗教叫做「天方教」註 2 : 好多華人地區因為習慣而將伊斯蘭教叫做「回教」,但好多中國伊斯蘭教學者都指出,回教呢個稱呼係因為回族 而嚟,但回族並唔係一開始就信伊斯蘭,所以回族唔可以代表晒成個伊斯蘭教,認為回教係一個誤稱,其中有啲伊斯蘭學者甚至對回教呢個稱呼反感,例如達浦生就喺佢嘅《伊斯蘭六書》入面指唔可以接受回教呢個稱呼。註 3 :哈里發 (خليفة;khaleef )意思係安拉使者代理人,亦即係指回敎世俗最高領導人註 4 : 「回敎」呢個名確實係自「回回」來,而「回回」實際上係西域方國回鶻 嘅轉音,後來喺唐人印象入面,將西來人都嗌做「回回人」,包括回敎徒之外嘅西域人,比如亞蘭基督徒嗌做「綠睛回回」、猶太人 嗌做「藍帽回回」,亦曾經將來自西域嘅一神教(回耶猶三敎)通稱爲「回敎」。後來唐人瞭解多咗西域事物,知道回敎、基督敎、猶太敎係唔同嘅,「回」字就逐漸縮細到今日回敎度。亦有學者反駁將「回」解釋成「回族」嘅講法,比如清末回民學者黃鎮磐所講嘅,「回以名敎,非以名族也」,佢就指出「回」並唔係族名,而係敎名;而喺民國時提倡五族共和 時嘅口號係「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其中「回」係指「回民」,「回民」即係「回教民族」,包括維吾爾等民族,實際上,「回族」呢個民族嘅確認係好近代嘅事,詳情見中文維基百科嘅《回族身份認同 》,而喺確認回族身份之前,「回」呢個詞淨係指呢個敎,比如清代時新疆地方嗌做「回疆」、「回部」(天山以南叫回部、天山以北叫準部),好明顯呢個「回」就係話嗰度係「回敎地區」,而唔係話嗰度係「回族地區」。註 5 : 「回」原本係敎名,即係先有回敎、後有回族,而作爲敎名,「回」本身就有宗敎意味──呢個名出自清真言 ,即係「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係封印至聖」,呢個信條係話,真主係唯一真神,而穆罕默德係最後嘅先知,換言之,回敎認爲佢係唯一正信,所以信佢嘅人,係「復道歸真」,係回歸到正信,所以雖然「回」係轉音「回鶻」,但咁多同音字而揀呢隻字,係有宗敎意思嘅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