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郭村,大多数人总是会联想起那座著名的赢山书院,和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比之下,位于庄口村自然村的汪氏宗祠,就显得低调了许多。但其实,这座是淳安最大的祠堂。
汪氏宗祠离瀛山书院很近,多少受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影响。
万物以“一”为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遂名为“一本堂”。
一本堂是谦和的,是道法自然的,是启发人生的。
00:07
宗祠设计精致,月粱上,精美的彩绘包袱巾图案,取其谐音“抱负”之意,希望子孙后代都心怀抱负、光宗耀祖。其他地方的雕刻也是极具特色,每一处都有它的含义:或为显亲扬名,或为如愿以偿,或为身体健康。
外在的精致容易被发现,内里的故事却难寻。
习惯了喜新厌旧,孰知,旧的东西更有味道。几千年风吹雨打,祠堂经历的太多,留下无数的故事。
00:40
如今祠堂依旧承担着祭祖的职责,但最重要的,它是族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纽带。作为文化礼堂,一年一度耕读文艺节怕是宗祠最“闹腾”的时候。祀祖、唱戏、竹马及交流,乡亲们好热闹,三天三夜的活动让祠堂也变得活泼。平时也常能看见村民们两三个聚在祠堂,打打牌,喝喝茶,一坐就是一下午。村民除了家,最爱的去处大概就是这了。
村民之间还流传个说法——十姓九汪。
据《汪氏宗谱》记载,汪文和在汪姓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以前南方没有汪姓,他是开创南方汪姓的始祖。当时的新安很荒凉,汪文和的后辈们在这里定居,繁衍,逐渐发展成新安的一大望族。当时徽州是汪氏族人最多的地方,后面不断扩散,越来越多地方有了汪家人的踪迹。
姜家镇周边村庄有98%是郭村汪氏的分支,汪氏家族变得更为庞大,祠堂也变得更为有力量。现在汪氏族人以汪氏宗祠为平台,举办文化节和祭祖活动,加强族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宣扬历史文化古迹,展示匾额的文化历史。
行是知之始,重知先重行。此行使孩子更进一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让学习在行走的课堂中自然生成,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萌发了孩子对历史文化探究的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item.userName}}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暂无评论
{{_reply.userName}}举报
{{_reply.content}}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