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族谱网
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头条新闻动态
  • QQ空间
  • QQ好友
  • 微信好友
  • 新浪微博

上8小时班是人的极限了,古人每天工作几小时?

2023-04-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75
转发:0
评论:0
现在网上有人说,上8小时班是人的极限,如果企业在8小时之外还要侵占,要用12个小时,那就相当于完全没有个人时间了。如今,对于996的工作制的话题在网上是比较火热的,其意思就是早上九点上班到晚上九点下班,然后一周工作六天,那么古人每天工作几小时?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说。图源自网络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代农民早出晚归,起居工作的生活,对此古代农民工作的时间是不好确定的,毕竟古代以农业劳动为主,有农忙农闲的时候,农忙的时候工作时间长,农闲的时候休息时间会更多一点,因此这类人不算是现代意义上的打工人,工作节奏也没有那么快,而古代比较像现代打工人的是古代官员。在《诗经·鸡鸣》里提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就是周朝时期官员上班的状态了,其意思是说,公鸡打鸣的时候,官员就已经到朝堂上站好了,等到东方阳光普照时,朝堂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由此可见,周朝官员上班的时间时非常...

现在网上有人说,上8小时班是人的极限,如果企业在8小时之外还要侵占,要用12个小时,那就相当于完全没有个人时间了。如今,对于996的工作制的话题在网上是比较火热的,其意思就是早上九点上班到晚上九点下班,然后一周工作六天,那么古人每天工作几小时?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说。


上8小时班是人的极限了,古人每天工作几小时?


图源自网络


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代农民早出晚归,起居工作的生活,对此古代农民工作的时间是不好确定的,毕竟古代以农业劳动为主,有农忙农闲的时候,农忙的时候工作时间长,农闲的时候休息时间会更多一点,因此这类人不算是现代意义上的打工人,工作节奏也没有那么快,而古代比较像现代打工人的是古代官员。


在《诗经·鸡鸣》里提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就是周朝时期官员上班的状态了,其意思是说,公鸡打鸣的时候,官员就已经到朝堂上站好了,等到东方阳光普照时,朝堂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由此可见,周朝官员上班的时间时非常早的,一般来说,公鸡打鸣的时间时早上五点,这个时间段也就是卯时。官员卯时上班还要求打卡,一般就是在名字下面确认画个押,表示你已经来上班了,俗称“点卯”。


上8小时班是人的极限了,古人每天工作几小时?


图源自网络


下班时间,明代沈周有诗:“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其中的“散衙”就是下班的情景,时间是黄昏,还有清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的规定,在京工作的官员于申时正“散值”,申时即下午三四点钟。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官员上班的时间大概是五六点钟,下午三四点下班,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古代官员大致上就以这个时间制度来进行的,其与我们现在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是差不多的。


当然了,古代官员上班时间是五六点,但是官员起床时间可不是,像是明朝早朝的时候,官员是要在午夜的时候起床,穿过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的时候大臣就要在午门外等候了,等过了两个小时,午门城上的鼓敲响,大臣们才会排好队依次进入。


上8小时班是人的极限了,古人每天工作几小时?


图源自网络


此外古人也会加班,而最早的加班更多是出于自发的责任感,并非强制要求,到了唐代,加班现象开始比较常见,像是我们熟悉的白居易,在他的《晚归早出》中提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这也表露出白居易常年加班,因为家住在郊区,每天上班通勤要好几个小时,下班回家的时候接近半夜。(族谱网:www.zupu.cn


上8小时班是人的极限了,古人每天工作几小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行第二十二,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另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唐宣宗称之为诗仙,而李白是后世才由天上谪仙人转尊称为诗仙。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如新罗、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
展开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分,共有 0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1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更多文章

{{home.title}}
{{home.channelName}}
{{ news.releaseDate.split(' ')[0] }}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红墙内的咒怨:古代宫廷女子的“媚道宫斗”求生记
83
0
剜目断鼻:修谱匠从族谱裂痕看唐代女性贞节枷锁
102
0
我在宋朝点外卖,汴京城的“职业跑腿人”
180
0
不同朝代皇帝和平民寿命数据对比,为什么古代人寿命都不长?
386
0
宗祠祭祀中的“祭祖舞蹈”:跨越千年的血脉仪式与文化密码
276
0

推荐阅读

· 清明放假调休:本周连上6天班,古人是如何休假的?
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2022年的清明节放假是从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4月2日是要上班的,也就是说本周要连上6天班。现在我们除了例行的周末休息,跟多的还是与节日相关的假期,这对于打工人来说,节假日的到来,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其实我国的休假制度的历史来源已久,那么古人是如何休假的呢?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对于现存的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休假制度,在汉代,一般是每工作五天,就能回家休息,当然还有固定的节假日,像是冬至日前后,官员们就可以放假休息了。到了唐代,我国的节假日就相对比较多了,休息的时间也更长了,当然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比如唐代官员是要工作十天才可以休息一次,这被称为“旬假”,春节和冬至的时候各放七天假,寒食节连同清明节一起放假四天。除此之外的节假日,一般是放假休息一至三天,甚至皇帝生日的时候也会放假。更人性化的假期是,会有探亲假、婚嫁和丧假。...
· 极限
定义设{xn},xn∈∈-->R,n=1,2,……-->,x0∈∈-->R{\displaystyle\{x_{n}\},x_{n}\in\mathrm{R},n=1,2,\ldots,x_{0}\in\mathrm{R}},对于任意的正实数ϵϵ-->{\displaystyle\epsilon},存在自然数N,使得当n>N时,有|xn−−-->x0|{\displaystyle|x_{n}-x_{0}|,用符号来表示即∀∀-->ϵϵ-->>0,∃∃-->N∈∈-->N,∀∀-->n>N,|xn−−-->x0|{\displaystyle\forall\epsilon>0,\existsN\in\mathbb{N},\foralln>N,|x_{n}-x_{0}|则称数列{xn}{\displa...
· 现代人每天带手机,古人随身都带什么?
明代金牙签、金耳挖勺等,俗称“金三样”(江苏南京明沐睿墓出土)如今很多人喜欢随身携带钥匙、指甲刀等,古人爱随身带什么?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最喜欢带的三样东西是齿签、耳挖勺、梳刷……最早的牙签出土于距今2800年前的东周墓《礼记》:“毋絮羹,毋刺齿。”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颜《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披露,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习惯。在对殷代92个个体存留牙齿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两个个体中的3颗牙齿上,有类似剔牙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痕迹“不同于浸蚀症状,除了剔牙痕迹外,似无更好的解释”。如果属实,这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人剔牙实证,但是否使用了专门的牙签仍无法证实。现存最早的牙签发现于1954年,当年对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遗址发掘时,从编号为M2717号东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
· 古人立冬办“扫盲班”:李莲英曾上冬学堂
所谓的“冬学堂”,就是在冬天举办的学堂。这“冬学堂”,要读多长时间?照如今的说法,就是一个学期都不到。从立冬这天进去,到腊月十五结束,总共也就三四个月的时间。而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冬学堂”不耽误农忙,且花费少,也能帮孩子认得几个字,也就足够了。不过,这样的“扫盲班”也曾出过“名人”,比如李莲英。李莲英古代,立冬不仅是进补的日子,也是“扫盲”的时候。古时的教育机构,从中央的太学、国子监等,到地方上的州学和县学,层层具备。不过,哪怕是最基层的县学,入学者也多半是一些身负功名的秀才,或者成年人,以考科举为目标。可若非志在科举,仅仅是出于“扫盲”,又该往哪儿去?像如今这般的“九年义务教育”,古代没有这个说法。在古时,肩负“义务教育”之责,旨在“扫盲”的,就是私塾了。有钱的人家,自己请先生,办个私塾,家族内的子弟都可以来读书。普通的人家,则将孩子送到村或乡的私塾里读书。可若是一贫如洗,无力让孩子长年...
· 这些古人到底姓什么?看完你就知道了鲁班为什么不姓鲁了。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的姓名被烙印在人们心中。但是,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名字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的姓名,我们经常搞错了古人的姓氏。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一、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二、俞伯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

知识互答

世界地球日的宣传语有哪些?
谷雨祭海仪式现在主要流行于哪些地方?
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是几月几日?
宝芝林医馆现在还存在吗?
古代哪些节日是女儿节?一共有多少个女儿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关于族谱
族谱网是宁波族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老百姓的档案馆)。 目前公司已经推出族谱网、族谱APP、族谱软件、祭拜网等产品,分别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及著作权,汇集超过十万册族谱及上千万页家族档案资料,是一家专业查谱修谱平台,同时也是基于族谱大数据的网上祭拜平台。公司将通过云计算存储族谱、家庭谱,VR / AR技术建设网上陵园、宗祠,区块链打造遗嘱及生前契约,大数据寻根等服务。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