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随父姓、随母姓都很平常。
但也有很多人仍然坚持孩子不能随母姓。
为什么男女平等的今天,还有这种看起来老旧的思想呢?真的只是大男子主义作祟吗?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本来是分开的。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最早的姓都是带女字旁的。
而氏起源于父系血缘关系,由姓衍生而来,在父系家长制确立时才有。
而且氏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拥有。
到现在,长期的父系社会发展,姓氏统称了,社会的主流默认是随父姓了。
其实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男性开始成为家庭的中心。
古代的小农经济,劳作的时候,肯定是要有两膀子力气的。
而古代男丁就意味着生产力,意味着能挣到吃的,意味着血脉传承,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就慢慢形成。
男人的作用自然就更大了起来。
二还是为了生存。
对于疲于生存的古人来说,姓是和孩子最直接的纽带了。
如果孩子跟男方姓,更有归属感,男方就会更加用心对待孩子。
同姓,他们会感觉这是自己的孩子,这种观念在古代甚至现代某些偏远地方,都还是根深蒂固的。
三是宗法等制度影响。
封地赏地啥的,为了便于管理,以及分到地的后人以封国为姓的习惯,长期影响。
后人为了纪念和表明自己的归属,也会表明自己父系的姓氏。
男女平等, 都能在职场闯出自己的天地。
孩子跟谁姓,是个冠名权的问题。
大部分情况下,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女性承受的家庭压力,都是一样地不轻松。
按照南方地区认祖归宗的习俗来讲,父姓更容易追根溯源。
而传统文化上千年的影响,也使得大部分人选择孩子跟父姓。
但话说回来,《民法典》并没有规定孩子必须跟父姓。
考虑好对孩子的利弊,双方家庭上沟通好,跟谁姓都只是一种选择。
补充
比如,浙江地区有种“两头婚”的说法。
按照出生顺序,一胎跟男方姓,二胎跟女方姓。
家庭里也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男女双方两头皆是婚娶婚嫁,夫妻两头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item.userName}}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暂无评论
{{_reply.userName}}举报
{{_reply.content}}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