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祠,坐落在彭泽县马当镇太阳村陶潭,阳光下的冯氏宗祠显得宁静古朴,象一位久历沧桑的老人静坐在此, 惯看春花秋月,闲观云卷云舒。今天它依然是那样坦然,正张开她博大的胸怀迎接我们的到来。
冯氏宗祠三进大堂显得不是很大,但祠外的古老的旗夹石,却异常古韵和质朴,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上四个字“大树流芳”深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似欲向人们讲诉当年的历史…… 宗祠内是那块青石“门搭头“。据冯氏族人所称:是位大力士,将其扛过来,您看看,近五尺之长,厚达4.到5寸。这么大青石条如何驮得动。就是一块木料也难扛,可见当年这位大力土力大无穷。步入祠堂引人注目的这就是柱墩之上,皆有一块红木塾,据讲:这就是明朝典型的建筑标志,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因为当时安放这样的木块,便不用交税了。老人们讲述了:这里发生的一件真实的故事:“解放前水库上住有一位员外,得过功名,当时村里有人准备挑着银元去彭泽县城交租。员外讲,这么重的挑到县里多不便,不如直接给我!我打个收条给你,就能抵去上交银钱之数!
那人不信,直接挑到彭泽县,县令知道他是陶潭来的,果然对他讲,“你直接将银元挑回去给员外”!可见这员外多牛!国家直接供养,足为当地知名人氏。 当时,有了“功名”建房竖木柱的石墩上放块红木料。这样建宗祠是就不用交税了。可证此事之奇。冯氏宗祠为当年冯氏聚居之地。居今有四百余年历史。明嘉靖年间,族氏始祖文源公由江西浮梁县迁居于此。冯氏宗谱有祥细记载。而大门头上悬的“大树流芳”四字,源于汉光帝冯异将军的故事,宗谱上有明确记载: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征西大将军夏阳侯,人称“大树将军”。在二十八宿名将中排名第七。 冯导是刘秀的第一任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和秘书长。可不要小瞧这个主簿职位,他可是与领导接触最密切的官员,至今也是如此,多少大人物都是从秘书起家的! 国之期有两个著名主簿。一是大才子杨、,这个人确实非常有才华,脑筋也很快,但他聪明过了头,多次在众人面前拆穿曹操的把戏,遭了曹操的忌,曹丞相忍无可忍,最终找个借口把他杀了。另一个主簿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曹操发现他有才能,让他当贴身秘书,算是有知遇之恩了。可司马主簿执掌大权后不思报恩,反而和他两个儿子一起颠覆了曹家政权。
▶刘秀让冯异当主簿,除了冯异才能出众外,还体现了刘秀对他的信赖,把他划入了心腹范围。看看刘秀最信任的将领。十八宿中,来自颖川的有八个,冯异的排名最靠前。 光武称帝六年后,光武召回远在西线作战的征西大将军冯异,两人已经几年不见,刘秀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冯异。光武身边不少近臣都没见过这位声名赫赫的大将军,于是刘秀指着冯异对众人说:“(冯异)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冯异为人谦虚,从不自我夸耀,出行的时候与别的将军对面相逢,自已的车马当即让路。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分明,队伍号称整齐 。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坐在一起,总是争说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坐在树下休息,部队里送他个美称“ 大树将军 !他的部下军都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建功立业光耀门门庭!所以汉光武帝特别称赞他。
其之功德一直为后人所称赞,芳名远传海内个,日本人曾研究中国历史100武将,冯异将军赫然在列!1943年日军侵华,进占马当据和团之太阳山,日军在太阳山安营扎寨,修筑碉堡,需要大批建筑材料。为此已拆掉大量的民房,已毁冯氏二座宗祠,那天一位日本中队长——本田太君骑着东洋大马,正准备拆“冯氏宗祠”本田精通汉学。久仰冯大树之名。见上面写上“大树流芳”。知本族为冯异将军之后,对正欲拆房毁祠的日军,便将手一挥,日军便立马撒退。冯氏宗祠得以保存,这段故事,不令人称奇。 与此相同,只有梁启超此类似故事。在梁启超的故乡广东新会茶坑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抗战时期,扫荡的日军经过茶坑村,听说是梁启超故乡,绕道而去,因此保全了整个村庄。
冯氏宗祠得到保存,祠内的文物得以保护,现在我们还能从那些对联中,看出先人的思想,看出他们修身齐家,诗书传家。勤耕勤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实在人,报效国家报效社会,那种纯朴的思想。冯氏宗神祠联云,教子孙两条正咱惟读惟耕,传子孙一条正路克勤克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