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回里镇善疃村,位于福山城南21.2公里处。据《福山区地名志》记载,北宋初年,单姓来此居住,取名单疃,元至顺三年,姜姓由莱阳迁居于村南涝洼园,取名姜家涝渡,后成大户。明万历年间,转音“善疃”。清初,林、刘二姓迁入。村子中央有一条善水河穿村而过。河西侧,有一栋高大的古建筑,这就是善疃姜氏祠堂。
姜氏祠堂是一座传统四合院结构,坐北朝南,倒座五间,屋顶瓦皆为仰瓦,正面远望像一片波浪纹,斜望像鱼鳞,这种屋顶的做法比仰合瓦要求高。护封檐的砖檐有别于普通民居,用青砖做成三级倒宝塔状。两侧的墀头戗檐砖雕为阳雕一笔写成的“福”、“禄”。大门和四角的角柱石选用青石,凿刻细致。腰线以下用当地产麻石错缝砌成,表面粗凿“V”形纹。山墙腰线以下则用本地产杂石乱拼,腰线以上部分到山尖除了两块挑檐石外,全部用青砖勾白缝处理。为了不显沉闷,青砖扁放,每四层一组(上面为五层一组),错缝处理,第五层则把砖加工成小方形依次排列。整个五间倒座看上去虽普通,但这些细节的处理,足见当年建造者的匠心独具。倒座原有大门已改,门前原有石狮子一对,已毁。
院中西厢房已拆改,东厢房三间,出厦,保留完好,两侧戗檐砖雕为团寿图案。整个祠堂建筑最为精美的当属正房,五间出厦,东西两间略窄,中间三间向里缩进一米多。屋顶仰合瓦,一层飞椽,一层檐椽。南侧东西两侧的戗檐砖雕为“鹤鹿同春”,北侧为“狮子绣球”。两侧山墙的排山勾滴用“福”字瓦当,屋顶的脊兽和垂脊兽已毁。西山墙外有一个烟囱,已毁,只剩烟灰痕。正面四根黑漆檐柱,中间两根外露,东西两根半嵌墙里,两边面对面各有两扇木门。檐柱下为鼓形柱础,探出的抱头梁阳雕祥云,下面紧贴一根张口螭龙状雕头小梁。抱头梁之间的木板上,雕刻着祥云、寿字、二龙戏珠等。再下面是穿插枋的探出部分,雕刻祥云卷草纹。中间金柱部分为四扇四抹头隔扇门,中涤环板雕刻二龙戏珠,裙板素面,蓝漆斑驳。心屉部分中间两扇为工字卧蚕“步步锦”,两侧为码三箭。横批窗为靛蓝色“步步锦”。隔扇门上的走马板分为五块,中间三块为圆形透雕花格,其中左右两侧为“万字不到头”,中间为灯笼锦。尤为珍贵的是两侧的水墨画。左边画面是一位头戴方巾的文人背手望天,旁立童子,右手持蒲扇,地面上一个茶炉,茶炉上一把提梁砂壶,水气升腾,一只仙鹤盘旋其上。貌似画的是“茶仙”卢仝。右边的画面是两个仙人在山中对弈,旁有童子服侍。正房的左右两间是隔扇窗,左窗的走马板上有画面,画的是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在松下饮酒,右边画的则是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和韩湘子。八仙人物造型比例准确,笔墨熟稔老道,面部敷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窥探古代胶东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可惜因为是画在木板上,年代久远,颜色有些斑驳,损毁严重。
根据对祠堂檐柱的外表风化程度和柱础的形制及其他结构的分析,猜测其年代,此祠堂当为一百多年前所建。对于姜氏祠堂的建造年代和历史,笔者访问了村中多位老人,仅有一位72岁的刘江老人提及“光绪年间发大水,曾把修建祠堂的木料冲走了”一句,余者皆语焉不详。
回里善疃姜氏祠堂,其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比较高,但现状堪忧,希望有关方面能够保护好这一能体现我们胶东地区古建筑特点的老祠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