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姜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之一。姜姓是现代中国姓氏吕姓、齐姓、高姓、岳姓、向姓、尚姓、谢姓、许姓、浦姓、卢姓、丁姓、崔姓、纪姓等等的重要起源之一。
姜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烈山氏,出自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姜水,属于以居邑名为姓。
据史籍《姓纂》上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姓,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根据史籍《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姓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炎帝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姜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姓、纪姓、许姓、向姓等姓氏。
姜姓族人共尊炎帝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属于以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朝上元时期,有桓氏者改为姜姓。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后裔桓庭昌,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为大司徒,准制改为姜姓,其子孙后代世代称姜姓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姜佳氏,满语为Giy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隶属正黄旗满洲。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随清军入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其后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姜姓,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宋书·吐谷浑传》记载,宋朝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
今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炎帝、姜尚(吕尚、姜太公、太公望、齐太公)、桓庭昌。
各支始祖
姜干保:宋进士,青严公八世孙,字福生,由临海迁婺源,配朱氏,生二子:姜兴敬、姜伯敬。
迁徙分布(聚集地)
姜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六十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4%左右。
姜姓,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638年为秦国所迫,被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
汉朝初期,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当时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因此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
东汉末及三国时期,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多移居川地。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
至唐朝时期,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
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
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点。
女真族姜佳氏部族的姜姓后裔散居于辽宁丹东东沟合隆、凤城草河、宽甸古楼子、杨木川等地。姜世良的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移居台湾,此期间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地区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粤籍居多。当然也不乏移居海外者。
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姜姓人口的10%以上。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广汉郡:秦朝时期为古蜀郡之雒县。西汉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县治,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十三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时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宁(今四川遂宁),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广汉县、遂宁县、谢洪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移治到雒县(今四川广汉,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晋朝时期徙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寻还后汉旧治,北周时期废黜。至隋朝时期,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唐朝时期改称为汉州,至民国初期废州为县。1988年戊辰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广汉堂:以望立堂。
稼穑堂:神农教民稼樯,所以叫稼樯堂。
渭滨堂:姜子牙在渭水等到八十岁才被周文王访得,因而得此堂号。
此外,还有龙泰堂、敬睦堂、云磬堂、森阳堂、渭水堂、敬胜堂、乐颜堂、享典堂、森阴堂、余庆堂、经草堂、崇本堂、追远堂、敦睦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