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的太始祖。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据称早在商代就已开始修撰谱牒。林氏姓源文献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林氏谱牒至晚始于春秋林放公。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皋公之孙林宪将谱牒密藏于皋公坟墓中,才得以保留后世。汉代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谱牒,比干后裔汉安平相孙根碑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记载比干是林氏之祖的文献,除了《元和姓纂》、《留青集》、《群姓考略》、《韵府群玉》、《万姓统谱》、《尚友录》、《增补尚友录》等之外,还有大量的族谱、家谱都有记载。
《路史》云:“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这里是说比干子避难长林山,以林为姓。比干于公元前1047年为纣王杀害,其子坚约14岁,随母逃难长林之山。因此,林姓始祖坚约诞生于公元前1060年。
一说:比干死后,夫人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的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因山中泉水叮咚响,遂取名为“泉”。《尚书·武成》载:“武王克殷,封比干墓。”武王派闳夭到牧野整修了比干墓,又派人找到比干夫人和儿子林泉,打算给林泉封以周朝新爵。夫人坚辞不受,说:“妾殷之亡人也,得优游于化下,以存微躯,则幸矣;食禄封土之事,则实未敢应命。”[1]武王有感于比干之子出生于深山老林之中,赐姓林氏,并改“泉”为“坚”,是为林坚。《九龙堂西河林氏族谱》载:比干正妃夫人本是舜的后裔妫氏。但在许多林氏族谱中误为陈氏。宋朝嘉佑六年的《林氏家谱·谱识》载:“比干忠谏而死,正妃陈氏避纣难,于长林生子泉。”
东汉末的《太历代宗之谱》,是林礼迁至江苏下邳所辑宗谱。
《西河林氏长山世谱》,记载着西周至战国时期,林姓始祖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叙述居住在西周博陵邑和东周齐鲁列祖列宗的历史。
《九龙堂林氏世谱》,记载着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林放后裔,从九门林氏到济南林氏的历史。
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所修《长城世谱》属于大宗之谱。大宗、小宗源于周制,嫡长子称大宗,其他为小宗。
东晋时流传下来的《西河九龙族谱》,是林禄入闽以后所纂修的谱牒。包括“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晋安世谱校正序”、“长林世纪”,以及有关碑铭、祭文、黄图、名吏等(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修的《林氏宗历之谱》,包括“校正林氏世系宗谱序”、“莆田谱系原系”、“重表林氏宗谱序”、“血脉相生序”以及纂修宗谱诗、艺文、茔图、志铭、祭田、族会等,是一部较为完备的林氏谱牒。
唐贞观六年四月朔中书令西河公拜州温彦博撰《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载:比干,纣叔父,帝乙庶弟也。有贤德,纣佐为孤卿。见纣无道,微子去,箕子囚,累谏不听,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也。”纣怒曰:“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下令曰:“宗少师妖言惑众,故诛之。”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视之。时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三月,恐祸及之,即将婢四人奔于牧野,避纣之难,逃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思。至周武王伐纣,夫人乃将坚归周朝。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以其殷汤之后,之胄,且能远海避纣之难,以不绝其嗣。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坚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故林之受姓氏者实自坚始。”
温彦博是山西祁县人,在唐朝的军队里当过军长史。在贞观四年(公元632年)被授中书令,负有考察、检举官员行为的责任。
到贞观十二年(公元640年),编成《大唐氏族志》,共一百卷。293个姓氏中的1651家被定为士族。但是,这部《大唐氏族志》后来失传了。
20世纪初,在敦煌石室的残卷中发现了《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奏章的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这是高士廉等为编写《大唐氏族志》而收集的原始资料,当时收集了85郡的398个姓氏的家谱。温彦博的《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正是为《大唐氏族志》而收集的原始资料之一。
《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载:
夫人受姓,各有所因,或以生而及姓,或因功而命氏,有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其义也,如黄帝生姬水,故姓姬。尧生伊耆,故姓伊耆。舜诞姚墟,故姓姚。此因生则得姓。因官,若司徒司马之类是也。各因其封,若蔡、管、楚、齐、魏、韩、梁是也,故林之受姓氏者实自坚始。坚之后居博陵,子孙遂成阀阅。历周秦及汉,王钮金绳,枝叶繁兴,荣荫当世。战国以来,遇始皇焚书坑儒,谱牒散落;后汉之末,遭董卓迁都长安,坟籍失去。卓言林氏门宗强于河北,汉主受卓僭,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昭穆失序。降及三方鼎立,天下凡为三国,生民推习武功,莫知文艺。爰自晋氏失驭,五马浮江,衣冠避于南地,因以枝分叶散。前后纪牒,多所阙漏。自非建盛节,立奇功,可以著美一时,垂名千载,鲜有不坠者矣。
可见,温彦博对林姓的起源是经过详细考证的,对族谱散失、林氏族人被流放、南迁写得很具体。落款是“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撰”。
唐宪宗七年(公元812年),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载:“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武王封比干之墓,召其子于长林之石室,封爵博陵,赐姓林氏,而林之姓从兹而得也。”唐宪宗年号为元和。据考,该书的主编其实是王涯,因王涯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斗争中被害,林宝因而成为主编。它是一部专门考证姓氏来源的书,是奉皇帝之命而编写的,其引证的资料要经得起推敲。林宝在唐德宗时曾任冯立羽(一字)县尉,万年县丞,唐宪宗元和二年兼史馆修撰,后任朝议郎行太常博士。
南宋高宗时枢密院编修官郑樵讥讽林宝,说:“宝自昧其姓之所出。”他认为“林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这种说法与史不符,遭到历代研究文献史籍和谱牒的专家的一致反对。明代《元和姓氏纂辨》说:“林氏出自比干之子坚,始于长林受姓。以后历周、秦、汉、魏、晋,而林氏多见于史传。黄门南迁以后,历晋、宋、齐、梁、陈、隋、唐,下逮宋、元、明,而林氏盛著于闽,氏族相承已久矣。况唐人最重世族,国有所司,家有所传,而宝所职者国史修撰,岂至昧其姓之所出哉!”
林蕴为唐德宗贞元四年进士,历任侍御史、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据称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1年)林蕴撰《林氏源流序》载:“昔商王子比干遭纣不道,累谏进言,剖心而死,夫人陈氏娠方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之中,生男泉。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墓,召其夫人,赐所生子姓林名坚,以其林中石室所产也。食采清河,命为三监,后移封博陵公,食邑二千户。其后林放问礼之本,在七十二子之列。”
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至南宋高宗年间,入闽林姓第二十世孙林裕和二十六世孙林暹两次入琼(海南)纂修谱牒,他们的顶支是比干第九十八世孙林披。
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进士林悦因避庙号改名林英,历官检校职方员外郎、两浙路提举,由大学士转为大理卿,终鸿胪卿,赐少师。嘉佑六年(公元1062年),任侍御史,曾乞归祭扫祖墓(《福建通志·四十七》),宋仁宗念其为比干太师之后,阅览了林氏族谱,御笔大书“忠孝”二字,又赐诗二章。
宋高宗时,吏部尚书林希之子林保曾任资政殿大学士,立新谱《慈豁林氏宗谱》。宋高宗为其谱制序曰:“朕惟御天下,以收人心为本。明世系,所以收人心也。否则,家失序,而治国不治矣……见敷文阁侍制林保纂修世系,不图朕至,遽收不迭。因敕躬览,而诘以‘卿食朕禄,而为此书,得无私乎?’保顿首谢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臣欲齐其家,以佐陛下治国平天下耳。戎上策,边臣主将,心戮力以报陛下,朕以为然,因敕完日进呈。爰序其首,以励天下之齐家者,各明世系,而知彝伦之道,报效死之诚以壮朕,圉家之命端有自矣!”(载《慈豁林氏宗谱》)
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翰林院侍讲王十朋在《林氏族谱叙》中记:“殷比干之子逃难长林山。武王赐姓林,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林之姓。战国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纪矣。传至唐,太宗退天下谱牒,退新间,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而林姓独首。探其源,自赵相林皋之后,历数传至太师嘉国公兄弟父子德业焕然,以鸣于世。又有谱牒以遗后人,当时世臣乔木,钟鸣鼎食之家,而咸莫与之。嗟!夫士之名士也,有二品与家世而已矣,人品不足,而家世足以振之,家世与入世品而无忝于所生者。林氏之后,并皆有之。此其所以为家乘矣。”
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吏部尚书林大鼐撰《林氏续庆图序》载:“闽中名士传诸书,皆以为逃长林山石室之中,今博州有平林石室,或有长林山。国初宋朝追封七十二贤,分令朝士赞之,赞时衍作长山侯,林放赞,方知长林之号,祖于林坚,至今当以长山为望族,当以长林山为正。”
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的《林氏宗谱·序》说:“粤穆林氏之先,始自殷比干之子,逃难于长林,因林为氏,子孙遂民焉。自三代以来,其为各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林氏。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计矣。传唐太宗诏修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峻,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而林氏实兴首称焉。”
明代著名学者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林志,经过多年考证,总结了自唐宋以来关于谱牒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校正了林氏诞生以来特别是西周林氏族谱世系。这是继《元和姓纂》之后又一重大成果。
《晋安世谱校正序》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明代《重刊林氏源流族谱序》说:“人臣以直谏为职,人君以从谏为务,明良合德,斯国之福,民之幸耳。乃若纣之无道,比干固争见杀,则是臣能尽职,而君不能知务。呜呼,比干于九泉之下,亦可以对子姓二十七王而无愧矣。至史记比干曰,君有过而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周武王克商,封其墓,爵其嗣,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林氏之所由来,盖自坚公始,历春秋秦汉,人物表表,士宦累累。”
明嘉靖十七年戊戌冬月,河南卫辉府同知前通政司参议裴骞撰《重修殷太师比干墓碑记》载:“比坚,比干之子也。匿长林,赐姓为林,武王封为河清公。”
据《长林世系图谱》:“坚公为林氏受姓祖,名泉,字长恩,生于公元前1119年,夫人姜氏,生铭、钟。……诞于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今之河南安阳市)。”
明代洪武初年所修《林氏谱源》,从福建连江、闽县迁入河南的一个旁支,包括散处于睢阳、柘城、开封、南阳、杞县、兰考、商丘、淮阳、信阳一带的林姓,续入二十五世。
明末林尧佐纂修的莆田《九牧林氏家乘》30卷,收有林氏历代仕宦人物800之众,载国史者,仅唐、宋、明三朝就有20多人。
明《万姓统谱》是明朝官方谱书,载有林姓人物150多人。
清《长山世系考》载:“远则同宗,近则同祖,岁千秋万叶,仍归一本,而江河万派,源流可究。谱系传自周鲁世系,可考可据,虽遭秦火之虐,其谱藏诸祖墓。而后世幸获遗残,吾少师之家传赖以不泯者也。”秦始皇焚书时,比干第四十一世孙林宪保存了林姓的族谱。据《林氏宗谱·长山世系》:“比干至秦始皇二十三年四十一代九百年间,有列国相并,中多播迁,楚汉交争,时遭流离。始皇焚书,文字陨灭,幸赖族祖宪公清节高隐,秘抄谱系藏之皋公墓(比干之三十六世孙,东周显王时为赵相),是以后世赖其传焉。惜其昭穆失次,未得完全。”“宪公见始皇乱政不道,隐于终南,藏宗谱于祖墓,至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出仕,为司隶检校。”
清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记:“林:宫音。西河郡。系出子姓。王子比干子坚,避乱居长林山,因姓林氏。鲁有林放,孔子弟子。”
台湾板桥林氏《开台始祖林逊伍公传下一派宗支族谱》及其祖地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角美镇埔尾村和过井村(旧制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壁莆山社),保存有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所修《闽漳龙邑莆山林氏家谱世纪》,其中载:“远祖可追溯到殷时的少师比干,得姓氏族为比干之子林坚。”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上瀚浯江林光铨于新加坡古友轩印制林氏《西河九龙族谱》。
林乐志认为:“林姓不是周武王所赐,而是比干子坚于商末周初在长林山逃避战乱而得救,自行改子姓为林姓。”[2]
王大有《中华百家姓图腾始原》中载:“林姓史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二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齐坛台(渐台)。商末比干之子避乱长林山得姓。” [3]
林坚封国清河郡(也称博陵郡),官太子三监,监守于北方;封户二千,子孙世袭其爵。据史料所载,林坚为官清廉,以民为本,对发展农业、畜牧、铸造手工业诸方面尽心竭力,并且轻徭薄赋,推行仁政,使得治内的人民安居乐业,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