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稀有姓氏,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姓”。这类姓氏的人口通常不是很多,但姓氏总量却很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相当的数量。然而,如果我们从姓氏总量上看,至少有95%的姓氏都在小姓之列。故而,它们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姓氏群体,我们也有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必要。
一、小姓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小姓,也就是指那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姓,是与人口较多的大姓相对而言的。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每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身份在社会上活动,为便于活动、便于认知、便于交际,每个人都有姓名。其中,姓是家庭(族)的符号,目前大多数仍沿袭父姓;名是个人的符号,随意性比较大。一旦有了姓名,并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就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今天你叫张三,明天改叫李四,后天又叫王二麻子,别人怎么确认你?怎么跟你打交道?朋友无法找你,恐怕公安局要请你说说清楚了。所以,姓名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受法律保护。
为便于阐述,我们先对小姓给予人为的粗略的界定。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目前使用的姓氏近4000个,其中占人口总数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个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个姓氏,85%人只使用100个姓氏。这500个、200个和100个姓氏由于人口相对较多,都可以算作大姓,除此之外也就是小姓了,它们在总数上要超过500个大姓的6倍以上,达3000多个,可见是相当多的。这些姓氏人数最多的有几万或几十万,而最少的仅有1个人。据载,在1991年苏州的一个典型的“421家庭”中,出现了姓“点”的孩子,这个“点”姓也一般被认为是目前所知人数最少的姓。关于这个姓,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这个“421家庭”中,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个老人和2位夫妻、一个小孩。爷爷姓蒋,奶奶姓宋,他们生了个儿子,按照传统习惯,这儿子也就承父姓而姓蒋,我们姑且叫他蒋男;外公姓卞,外婆姓沈,他们生了个女儿,也是依照传统,女儿承父姓而姓卞,我们姑且叫她卞女。蒋男和卞女后来结成夫妻,再后来就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的出生使全家都很高兴,但在让孩子姓什么姓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爷爷希望遵从传统承其父姓而姓蒋;外公认为旧习惯应该破除,最好依母姓而姓卞;外婆则反对姓卞——小的时候被人家叫“小卞”,长大了被人喊作“大卞”,有把年纪了也不过称个“老卞”,很不雅观,不如来个彻底的,姓外婆的沈姓。而奶奶却说,即使从母姓也应姓宋。全家四个姓,都想让这唯一的男孩为自己的姓“接续香火”。后来,他们觉得“接续香火”的想法太陈旧,共同商议为孩子取个新姓“点”。因为这个字的结构是上边一个占有的占字,底下四点,四点分别代表蒋、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对老人而言,“点”表示四姓(家)共同占有这个孩子;对孩子来说,“点”表示占有四姓老人的共同关爱。等商定以后,接着为这孩子取名“点佳浩”,并到户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使他从此有了合法的名字。
从上述事例看,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新创的姓氏。那么,历史上在没有点姓呢?其实是有的,但与这个点姓有所不同。历史上的点姓写作“點”,是繁体,据说《太平图话姓氏综》上就有收录。“點”字现在简化为“点”,但它与内涵“四家共有”的“点佳浩”的点是有区别的,至少可以说是姓源不同。正因如此,“點”姓可写作“点”,“点佳浩”却不能写成“點佳浩”。若把“点佳浩”写成“點佳浩”,也就把“四姓共有”全“家好”的美好愿望改没了。
小姓的界限既定,我们便可以归纳出几个特点。如果分开来看,它们都是小姓,但合在一起却有十分庞大的群体。他们中既有古老的姓,也有新生的姓;既有单姓,也有复姓;每个姓的人口可能较少,或者不足万人,或者仅有一人,但小姓之和却以千百计。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姓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每段历史几乎都蕴含着美丽、悽婉动人的故事。
二、分族及其对小姓的影响
在我国,大姓有大姓的特征,小姓有小姓的特点。在此,我们首先有必要提到一个曾经非常古老但现在只有几百人的姓,即相传是由大禹而来的姒姓。大禹就是我们常说的尧、舜、禹的禹,也就是那个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关于这个姓的来源,说法并不完全一致。有一种说法是,姒姓是由帝尧赐给禹的父亲鲧的,鲧当时是帝尧的崇伯。尧让他负责水利工程,防止河水泛滥,谁知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尧一怒之下把他处死了。后来,尧把统治位置让给舜,舜则启用大禹继续治水。大禹治水十分勤奋,为公忘私,几年如一日,终于大功告成,水归河,河入海,获得极大声誉,不仅从鲧那里继承了姒姓,还从舜手里接管了政权,后来又建立了大夏王朝,成为一代开国帝王。
关于姒姓来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姒姓是由一件食物而来的。相传,大禹的母亲吃了薏苡就怀孕了,后来便生下了他。为了纪念吃薏苡而得子,便以“苡”为姓了。薏苡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脱皮后叫薏苡仁,又叫薏米或苡米,可供食用和药用,有逐水利湿的效用。由于“苡”在古文字中又可以写作“姒”,因此也就以姒为姓。
相传,大禹在世时还对他的族人进行分封,这些被封的人后来就改用国名为姓了,主要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斟戈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等。这些姓后来有的消失了,也有的发展壮大了。春秋时期的越国也是姒姓。另外,历史上高丽族有姒先氏,其后也有改姓单姓姒的。如今,北京,上海的松江,四川的长寿、峨嵋,云南的鲁甸,山西的太原等地都有少量姒姓人。
姒姓从得到姓到现在已有4000千多年历史了,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大禹故里已难寻觅。但在浙江绍兴市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麓,却有为纪念他而来的禹陵、禹庙、禹祠,并且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下有个村庄,因陵而名,叫禹陵村。村里住着禹的族人——姒姓的后代子孙,已传到103世。他们一直守护着禹陵,历千难万劫,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一直守护了4000多年。
据统计,古老的姒姓在今天的总人口已不足700人,其人数较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改姓其他姓氏的缘故,这种改姓就叫做分族。纵观几千年的姓氏发展史便可以发现,我国现在被称为大姓、小姓的主要是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的结果。它们在当初的差别几乎很小,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同发展方式,从而才渐渐出现差别。其中大姓大起来的原因是它不断吸收、融汇别的族人,以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而小姓则采取相反的措施,不但不收纳别族,还要从自身分出。由上述可见,姒姓的不兴旺就是这种情况。它除去其它可能有的原因外,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分族的缘故。
说到分族,有一个从姒姓分化出的窦姓,分化的原因是为了纪念一件惊心动魄的事。窦姓的“窦”字本来是指洞、孔,如鼻窦、狗窦。狗窦就是狗洞,窦姓的得姓就与4000年前的一个狗洞有关。相传,夏禹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再传到启的孙子相时,有个叫后羿的诸侯利用夏朝臣民对国君的不满,,杀害了相。这时,启的一个妃子正身怀六甲,急忙从狗洞里逃出,到娘家有仍部落避难,不久又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少康。后来,在少康于有仍部落避难时,已经大权在握的后羿被一个叫寒浞的人杀死,寒浞接着又派人暗杀少康。到这时,少康只得闻讯而逃,最后逃到舜的后人虞思的封地,在虞思的帮助下招收夏的旧部,壮大力量,终于有一天羽翼丰满,带领军队打败寒浞,恢复了夏朝政权,被称为“少康中兴”。再后来,便传说少康的二儿子季杼为纪念祖母从狗窦逃出的经历,改姓窦。
当然,窦姓还有其他来源。如在战国时,魏国有个窦公氏,后来改为单姓窦。三国时有氐王窦茂,他的后代也改为单姓窦。北魏时,代北地区有三字姓纥窦陵氏,是鲜卑族姓,魏孝文帝命令他们改为单姓窦。另外,古时用窦命名的地方不少,大约也会有以地名为姓的人。
总之,通过以上对姒、窦两姓的重点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小姓发展变化的一种趋向,主要是因为自己分族析出其他姓氏的结果,自己的族群因此而渐渐萎缩,从而成为小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