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家谱是家教的最好“教科书”。落叶归根,这样的信仰一直都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寻根潮也由此高涨起来。于是乎,家谱便成了人们寻根最好的依据,自己从哪里来?祖上是干什么的?家谱像一本史记一样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这样的神秘感,让“85”后小伙詹宣武迷上了研究家谱。近日,记者找到了詹宣武,听他讲述他对家谱的认识。
在金华,有个痴迷于研究家谱的年轻人名叫詹宣武,虽然他今年只有32岁,却研究家谱已有10多年之久了。
儿时的詹宣武,最喜欢听堂爷爷讲故事。他问堂爷爷那些好听的故事都是从哪儿来的,爷爷说那都是家谱上记载的家族祖先们经历的真实故事。从那时起,詹宣武就迷上了家谱,一有机会,就找家中的长辈们了解家族历史,还通过网络和图书搜索关于自己家族更久远的历史线索。
后来,詹宣武考上了旅游学院,他的专业与历史、方志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也激发了他研究家谱的热情。他不像他的同学们那样沉迷于恋爱、上网,而是一头扎进校图书馆里,如淘宝般地翻阅着厚厚的地方志书籍。
为了寻找家谱资料,他会把自己的生活费省下来当路费,去家谱曾涉及的地方求证线索。有些地方太偏远了,车辆难以通行,以致他不得不徒步前往。虽然研究家谱的过程很艰辛,但詹宣武却乐在其中。
曾经有人说中国人最信奉的不是儒教、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家教”。詹宣武认为,家谱就是家教最好的“教科书”。它能让人体会祖先奋斗的历程,领略宗族文化的传奇;它还是一本“百科全书”,蕴藏着很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虽然它的传承有利有弊,但是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普通大众的生活史实。
修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既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对于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还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家谱10多年,如今的詹宣武已经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修谱人,在丹溪路的一栋写字楼里办了一个专业修家谱整理民间文献的工作室——宗和谱局。10多年时间里,他主持编纂了上百部家谱,期间也应邀参与了一些地方历史文化丛书或村文化礼堂等乡邦文献整理和编写,脚步遍及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其中,他所编排的不少家谱已被各地档案馆或图书馆收藏,同时他也被中国乡土协会谱志文化委员会聘为谱志专家。在詹宣武看来,修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因此,在修谱的过程中,詹宣武非常注重以存真求实的精神,注重家谱的时代特征以及内涵、编纂过程中注重史德等方方面面的细节,“中国的家谱是私家档案,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是一首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励志诗,是乡土历史的记忆,是人们心中一条‘回家’之路。所以在修谱之时要去伪存真尽可能地反映乡土史实。”詹宣武说。
在他所修的家谱中,也不乏一些创新性的举措。比如,制作出速查表,方便查询;在每一页的家谱上,标注出家族人物介绍的相应页码。詹宣武告诉记者,旧的家谱一般都是先翻氏系图再翻行转,现在有了这些新的举措后,可以快速地进行查找,“老的家谱一般人看不懂,而我们现在所修的家谱是能够让所有老百姓都看得懂的。”此外,在修谱的过程中,詹宣武还将地方文献与家谱结合起来,让家谱为地方文化所服务,在他看来,文化认同大于血缘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