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驱车到无锡惠山脚下“邹公忠祠”访祖寻根。年前接到老家来电,说是无锡有人来联系,要修纂家谱。忽然想起小时候爷辈曾提起我们的祖先是从无锡西宅搬来的,隐约记得爷爷说过,在闹“长毛”后,在西宅的邹姓俩兄弟搬到了太湖边的沙墩港口,后逐渐形成一个自然村——浪沙浜,这个自然村的特点是:至2009年拆迁前,整个村子近30户人家,都姓邹,在1950年土改时全评为“贫农”,全村人“半农半渔”为生,这是方圆数十里唯一的村庄,也是1964年“社教工作队”惊讶之处——找不到斗争对象,开批斗会要到另村借地主。年初一,根据在网上搜索到邹家祠堂的地址,我和弟弟一家来到无锡老街惠山寺内的“邹公忠祠”。
“姓氏贯古今,亦文亦武昌国祚;名贤扬中外,有将有相振宗风。”这是邹氏祖祠常用楹联。邹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说法: 1 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 2 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3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 4 为蚩尤之后。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无锡邹氏自北宋迁居无锡,迄今已有1100多年。明清时即成望族,当时有富甲一方、“吴中首富”的邹望,谚语有“邹望、安国、华麟祥,日夜金银用斗量”之说。《邹氏家乘》36卷撰成于光绪三十年,为延续世系,维系亲情,如今,历时六年又进行续修,编成十三册的《无锡邹氏大统谱》。2011年5月21日上午,无锡邹氏续修家谱发谱仪式在鸿山举行。无锡邹氏27个支脉100多宗亲代表参加了仪式。邹姓祖地山东宗族的代表也专程来锡赴会。
从《无锡邹氏大统谱》看,西宅一支家谱还没修纂,所以那边有人来要家谱,可惜拆迁使全村人七零八落,也无人站出来牵头,所以我村族谱何时成文,不得为知。但我家这次访祖祠寻根还是有收获的,知道了我们的祖先是北宋金兵入侵时南迁无锡,老祖宗叫邹浩,明朝时的老祖宗叫邹迪光,知道祖先们在历史上有一些作为,为国作出过贡献。至于修家谱,如何与无锡西宅方联系,待我退休后,看情况是否能参与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