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云霄云阳方氏宗祠位于福建省云霄县阳下村中央社,在方氏族谱记载中,它建于明朝初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云霄方氏即云霄周边方氏共祀的家族祖庙。
据传,祠址是当时的名师何野云所择,祀奉开漳方氏太始祖伯虞公(方子重),开云始祖方国礼(佛养公)及其后至第六世的列祖考妣神牌,龛台上悬匾“孝思堂”为堂号。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云霄第八世方廉始修《云霄方氏族谱》,扩建云霄方氏家庙。
如今规模宏敞的方氏古建筑群,于1999年元月兴工重修,至2001年秋峻工,为前后分别建成单檐悬山式、歇山式木石结构,三进二院;经及左厢的一座“云霞书院”,此次后园增筑碑廊一列暨重檐六角凉亭一座;旷埕前立麟麟照壁、照壁外辟“凝灵聚秀”月池,总占地面积约2400多平方米,修建时严格依照文物“修旧如旧”原则,依然保持明清祠庙筑风格施工,使整体古色古香,博雅大方(原有石质旗杆台共6座,上世纪50后代初被毁,有待如旧恢复)。云阳方氏开基祖祠凝聚着闽南木、石、瓷雕、彩绘等多种的精美工艺,总耗资人民币200多万元,其中台湾宗亲捐资共80多万元人民币,旅沪宗亲方永章(下港方顺喜之子)捐资30万人民币,云霄方氏祖祠是本县唯一载入《漳州市文化志》等书的宗祠,以及分别被刊载于《八闽宗祠大全》、《台湾人的漳州祖祠》、香港《中华氏族名祠》等书的大型古建筑群体,今已申报为“福建省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云霄方氏家族祖籍河南固始县,唐代盛世时入闽繁衍。在闽南方氏的始祖是子重公,他原是唐朝陈政将军(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父)的部属将佐。唐高宗总章二年,也就是公元669年,当时的闽地行政长官年老请辞,又逢泉潮地区蛮夷作乱,危机之下,朝廷任命陈政为岭南地区行军总管,率领一支有58姓组成的军校组成的队伍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千里奔袭,入闽平乱。云霄方氏的始祖方子重也在其列。
据史书记载,方子重祖籍安徽歙县,自幼随家辗转至河南固始县,因其聪明勇武,被陈政选为麾下先锋,平定闽地后,方子重定居于今龙海县的崇福、碧浦一带,繁衍子孙。至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先祖国礼公移居云霄,为云霄方氏一世祖,先居住于西林,后定居于阳下开创家业。至七世祖仁规公才由乡下分居于中柱。为了纪念先祖戎马创业的这段历史,方氏族人特地在方氏家庙内修造了一座昭德将军祠,用以供奉开基始祖方子重。云霄方氏的第七世以后,支派渐盛,祠宇相继分立,成为众多的支祠,据调查统计,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末叶,全县方氏聚居地又相继建造了祠堂30多座。如:火田镇顶方村“光裕堂”、大坑村“孝思堂”、下河乡孙坑村“孝思堂”、上河村“中兴堂”、“孝思堂”、莆美镇向北村“树德堂”、后坪村“方氏宗祠”等等。以上众多云霄方氏宗祠,至今大多数保存完整,有的还进行修葺整理。
明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六日,昏庸无道的皇帝朱翊钧突然生了场怪病,由于病情严重,皇帝担心是上天在惩罚自己,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当众宣布一条政令“废除先前设立的一些苛捐杂税”。第二天,皇帝的病竟然不治而愈。令人意外地是,康复后皇帝下的第一道政令居然就是撤销废税的政令,并且要求加大税收额度,尽管当时的官员对万历皇帝的这种做法十分反感,但是无力改变。圣旨下到江南华亭县,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因为在这一年华亭县遭遇饥荒,稻米收入锐减,高额的税赋无异于雪上加霜,之后的事情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华亭县不仅按期完成了高额税赋,而且当地百姓还有余粮可卖。原来,早在一年前,当地人就已经种植了一种从前未见过的农作物——地瓜。
尽管遭遇灾害,但是耐旱多产的地瓜却获得了大丰收,成了百姓的救命粮,而引进地瓜的人就是时任华亭县县令的方鼎铉。华亭百姓在方鼎铉的带领下力挽狂澜,成功走出了灾荒危机,谱写了明代政坛的华美篇章。
据族谱记载,方皋孺在明天启四年考中武举,后调入京任皇城巡察,相当于今天北京一个片区的派出所所长,公元1626年5月30日早上9点,北京城的西南角发生了大爆炸,共造成两万多人死伤,这场诡异的大爆炸被后世的史学家列为人类历史三大自然之谜之一。
负责现场勘验的方皋孺因目睹惨剧而心灰意冷,辞官回乡,回到祖地之后,方皋孺放下武将的装束,拿起书本,过起了温书从文的生活,此后,方氏一门的运道似乎也从武转向了文,在之后的岁月里,云霄方氏屡出文举,读书科考,蔚然成风,到了清代更是建立起了家族子弟读书的云霞书院,有趣的是,这座书院就紧挨着祠堂,族人们说,这样一来,子弟们读书有祖宗监督,同时也警醒自己,勤勤为学,光宗耀祖。
在方氏祖先保佑下,云霄方氏日益繁盛,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其后裔子孙的足迹也远播四方,自开基祖伯虞公立家至今,云霄方氏子孙遍布八闽各地,同时历代还有不少族人不辞劳苦,跨海迁台。从明代到现在,从云霄迁到台湾去的方氏族人的有六万多,比云霄本地的族人还要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台湾前行政院顾问兼办公室主任方妙才先生。自1946年迁居台湾,他一直为两岸的沟通和平而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号。
流转,白驹过隙,在族人眼里,这座家庙不仅是家族的祠堂,更是众多游子远方的心灵寄托和归属。今天方氏族人幸福的生活在这片熟悉的祖地上,每天会有许多 精神矍铄的老人,前来为先祖上香拂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