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族谱网
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头条人物百科
  • QQ空间
  • QQ好友
  • 微信好友
  • 新浪微博

祖孝孙与旋宫乐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0
转发:0
评论:0
唐武德年间,朝廷草创,高祖忙于削平割据武装,完成统一大业,故因袭隋代之制,未有雅乐制作。至唐太宗留心雅正,励精文教,于贞观年间完成制礼作乐。其重要标志有三:贞观二年定《大唐雅乐》,贞观六年分制乐章,贞观七年颁行《贞观礼》,贞观十四年定庙乐。这样初唐雅乐建设才告以段落。唐武德中,祖孝孙任太常少卿。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正月十日,诏秘书监窦琎、太常少卿祖孝孙等议定雅乐。同时参与定乐的还有张文收、吕才和明音律人王长通、白明达等。祖孝孙雕像贞观二年六月十日,祖孝孙斟酌南北之音,奏上《大唐雅乐》。《旧唐书》卷七九《祖孝孙传》云:“孝孙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以十二月各顺其律,旋相为宫,制《十二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至此,亡绝已久的旋宫乐,“一朝复古,自孝孙始也”。宫廷雅乐文化贞观六年,诏令制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分制郊...

唐武德年间,朝廷草创,高祖忙于削平割据武装,完成统一大业,故因袭隋代之制,未有雅乐制作。至唐太宗留心雅正,励精文教,于贞观年间完成制礼作乐。其重要标志有三:贞观二年定《大唐雅乐》,贞观六年分制乐章,贞观七年颁行《贞观礼》,贞观十四年定庙乐。这样初唐雅乐建设才告以段落。

唐武德中,祖孝孙任太常少卿。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正月十日,诏秘书监窦琎、太常少卿祖孝孙等议定雅乐。同时参与定乐的还有张文收、吕才和明音律人王长通、白明达等。

祖孝孙与旋宫乐

祖孝孙雕像

贞观二年六月十日,祖孝孙斟酌南北之音,奏上《大唐雅乐》。《旧唐书》卷七九《祖孝孙传》云:“孝孙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以十二月各顺其律,旋相为宫,制《十二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至此,亡绝已久的旋宫乐,“一朝复古,自孝孙始也”。

祖孝孙与旋宫乐

宫廷雅乐文化

贞观六年,诏令制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分制郊祀乐章。九月己酉,太宗幸武功兴庆宫,宴群臣,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又为作《九功舞》。据《旧唐书》卷二《太宗纪》,四次:贞观二年十一月辛酉,五年十一月丙子,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十七年十一月己卯。其贞观十四年和十七年太宗亲祀南郊皆用《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乐章》。其乐章即《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所录第一组《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乐章八首》,原题记:“贞观二年,祖孝孙定雅乐。贞观六年,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此词,今行用。”

贞观十一年四月,太宗下诏颁行唐礼及郊庙新乐,云:“今修撰既毕,可颁行天下。”

贞观十四年六月一日,太宗颁定庙乐敕文,其庙乐乃秘书监颜师古、许敬宗、褚亮等八座议定弘农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太庙舞曲。颜师古、许敬宗等议,每七庙别奏登歌乐。皇祖宣简公、懿王庙,并奏《长发之舞》。《旧唐书》卷三一《音乐志》载所定庙乐《享太庙乐章十三首》,题为贞观中魏徵、褚亮等作。其乐舞名与敕文所定相合:皇祖懿王酌献用《长发》,黄钟宫;太祖景皇帝酌献用《大基》,太簇宫;世祖元皇帝酌献用《大成》,姑洗宫;高祖大武皇帝酌献用《大明》,蕤宾宫。由此,说明各室酌献以“阳律”定宫。

祖孝孙初唐雅乐的核心是八十四调。此缘起沈重的“以配七音”的旋宫之法,才使祖孝孙走上了“八十四调”旋宫之路。《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道出祖孝孙《大唐雅乐》旋宫之乐的核心内容:

孝孙又以十二月旋相为六十声、八十四调。其法,因五音生二变,因变徵为正徵,因变宫为清宫。七音起黄钟,终南吕,迭为纲纪。黄钟之律,管长九寸,王于中宫土。半之,四寸五分,与清宫合,五音之首也。加以二变,循环无间。故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其声繇浊至清为一均。凡十二宫调,皆正宫也。正宫声之下,无复浊音,故五音以宫为尊。十二商调,调有下声一,谓宫也。十二角调,调有下声二,宫、商也。十二徵调,调有下声三,宫、商、角也。十二羽调,调有下声四,宫、商、角、徵也。十二变徵调,居角音之后,正徵之前。十二变宫调,在羽音之后,清宫之前。雅乐成调,无出七声,本宫递相用。唯乐章则随律定均,合以笙、磬,节以钟、鼓。乐既成,奏之。

祖孝孙又承梁《十二雅》制《十二和》。梁天监年间定郊、宗庙及三朝之乐,其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雅者,正也”之义,其旨同周礼之“雅”、“夏”相通,皆示华夏礼乐之正统。取十二,乃合天数,是“天人合人”思想的反映。唐《十二和》沿梁《十二雅》,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旨在以雅乐治国。

祖孝孙《十二和》之旋宫乐,除南郊、方泽、宗庙有固定的宫调之外,其他祭祀用乐非常灵活,皆随月律为宫。《旧唐书》卷二八《音乐志》云:“祭圜丘以黄钟为宫,方泽以林钟为宫,宗庙以太簇为宫。五郊、朝贺、飨宴,则随月用律为宫。”我们可以看出,祖孝孙祭天、祭地和享祖用律是以五度生律顺序而定的。

《十二和》在乐仪中的具体运用是:祭天神奏《豫和》之乐,地祗奏《顺和》,宗庙奏《永和》。天地、宗庙登歌,俱奏《肃和》。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政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皇帝祭享酌酒、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五郊迎气,各以月律而奏其音。又郊庙祭享,奏《化康》、《凯安》之舞。

张文收进一步完善了祖孝孙的旋宫乐。同祖孝孙一样,张文收是唐代最重要的雅乐制定者。祖孝孙完成的雅乐旋宫,重视生律的顺序:祭天以黄钟为宫,祭地以林钟为宫,享庙以太簇为宫,其余祀皆以各以月律而奏其音。贞观十四年,张文收以为其制不合古礼,于是依《周礼》调整了祖孝孙旋宫乐,将各种祭祀的乐调固定了下来,唯食举乐随月律旋宫。高宗以后的祭祀用乐记录,说明其后的雅乐用律多依张文收之制。

祖孝孙与旋宫乐

张文收

试对比以下两组材料,它们皆记录了祖孝孙旋宫起调之法。但其区别在于:刘贶《太乐令壁记》和《旧唐书》卷七九《祖孝孙传》引文中记录的是“随日异宫”的三百六十律;后一组《乐书要录》和徐景安《乐书》引文则重点指称“各顺其月旋相为宫”的八十四调理论:

《玉海》卷七引刘贶《太乐令壁记》:“周世旋宫因孝孙而再设,京房灰管遇毛爽而重彰。汉章和世实用旋宫,汉世群儒备言其义,牛弘、祖孝孙所由准的也。”“陈山阳太守毛爽习京房侯气术,祖孝孙学于爽,周岁之日日异,其律冬至日以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随日异宫,匝岁而复。”

《旧唐书》卷七九《祖孝孙传》:“起于冬至。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其余日建律皆依运行,每日各以本律为宫。旋宫之义,由斯著矣。”

《乐书要录》卷七“十二律相生图”:“此图者月建十二律图也。何者?以十二支与七声共顺旋左之故也”。“右旋相为宫法,从黄钟起以相生为次,历入左旋之数,上生三分益一,下生三分损一,五下七上,乃终复焉。以相生为次,立均则音调正而易晓。每调七调,每调有曲终。十二均,合八十四调也。十一月黄钟均: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徵、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右十二宫尽仲吕,仲吕生黄钟,又起黄钟,终而复始。”

《玉海》卷七“唐七音”引徐景安《乐书》第五《雅俗二部》:雅乐均调法,著旋宫一律,五音相生二变,起自黄钟为始,循于仲吕为终,十二律总十二均,音六十声,成八十四调,皆京房参定,荀勖推成。

对比隋末和唐初两个时期的祖孝孙,我们会发现,前一时期的祖孝孙重视的“三百六十律之法”,实际上渊自毛爽六十律、沈重一岁“配七音”三百六十律之法;而后一时期的祖孝孙重视的是八十四调,八十四调即“以十二月各顺其律旋相为宫”之法。祖孝孙“三百六十律之法”在隋开皇末没有得到施用。《旧唐书》卷二八《音乐志》云:“既而协律郎祖孝孙依京房旧法,推五音十二律为六十音,又六之,有三百六十音,旋相为宫,因定庙乐。诸儒论难,竟不施用。”其后,祖孝孙又积极地开始了新的探索。

南北朝至隋代的八十四调理论主说者以梁武帝和万宝常为代表,祖氏家族是数学世家,宝常师承祖氏家族的祖孝徵,能“且论八音旋相为宫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这说明祖孝孙的八十四调理论的来源除参考梁武帝八十四调理论外,更有其家学渊源。

祖孝孙从隋代后期的三百六十律到初唐八十四调旋宫起调之法分析,说明祖孝孙初唐的乐律实践已经超越了三百六十变律体系,而返回到探索十二正律的道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中国唐朝第二任皇帝。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北),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亲是唐高祖李渊,母亲是窦皇后(有鲜卑血统)。窦皇后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长幼顺序为:李建成、平阳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统一天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时间只使用一个年号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出身南齐宗室,亦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汉族皇帝。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
展开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分,共有 0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更多文章

{{home.title}}
{{home.channelName}}
{{ news.releaseDate.split(' ')[0] }}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红墙内的咒怨:古代宫廷女子的“媚道宫斗”求生记
45
0
剜目断鼻:修谱匠从族谱裂痕看唐代女性贞节枷锁
78
0
我在宋朝点外卖,汴京城的“职业跑腿人”
164
0
不同朝代皇帝和平民寿命数据对比,为什么古代人寿命都不长?
270
0
宗祠祭祀中的“祭祖舞蹈”:跨越千年的血脉仪式与文化密码
266
0

推荐阅读

· 唐初制乐的祖孝孙
据《旧唐书·祖孝孙传》,祖孝孙是幽州范阳(今北京一带)人,博学,通晓律、历、算数,在隋文帝杨坚的开皇年问(公元581一604年),已任协津郎之职,同原来在南朝陈做乐官的蔡子元、于普明修订雅乐,又向毛爽学习源于东汉京房的律学,从六十律算到三百六十律,以便旋宫转调(六十律、三百六十律只是理论上的推算,人耳是难于辨别的,本文也不再多作介绍)。祖孝孙雕像《祖孝孙传》说:“唐武德七年,始命孝孙及秘书监窦琎修定雅乐……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还说:“事具《乐志》”。《旧唐书·音乐志》(以下简称“旧志”)却是这样说的:“武德九年,始命孝孙修定雅乐,至贞观二年六月奏之。”《新唐书·礼乐志》(以下简称“新志”)的说法是:“武德九年,始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定乐。……乐既成,奏之。”司马光参斟新、旧唐书的说法,在他主编的《资治通鉴》里,先在武德九年说:“春,正月,己亥,诏太常少卿祖孝孙等...
· 隋唐间乐律学家祖孝孙
祖孝孙(ZuXiaosun),中国隋唐间乐律学家。河北范阳祖氏家族律历算数学的传人之一。隋初开皇(581~600)年间任协律郎,参定雅乐,曾奉命向陈山阳太守毛爽学习“京房律法”,亦曾建言用“三百六十律”,未被采纳。入唐后,历任著作郎、吏部郎、太常少卿等职。祖孝孙(ZuXiaosun),中国隋唐间乐律学家。河北范阳祖氏家族律历算数学的传人之一。隋初开皇(581~600)年间任协律郎,参定雅乐,曾奉命向陈山阳太守毛爽学习“京房律法”,亦曾建言用“三百六十律”,未被采纳。入唐后,历任著作郎、吏部郎、太常少卿等职。武德九年(626)唐高祖“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窦等定乐”,至贞观二年(628)乐成。按隋代宫廷中钟乐的十二律,“其五钟设而不击,谓之哑钟”。经祖氏家学的律学理论与张文收的“耳决之明”相结合,才在实践中真正解决了调律和十二律旋宫的问题,自此成为唐以后历代乐律志中的千古美谈。贞观十四年(...
· 孝庄与多尔衮的事情,孝庄与康熙帝的祖孙情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努尔哈赤的儿媳,皇太极永福宫庄妃,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机智过人,善于谋略,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两辅幼主,权位并隆,是清朝唯一的一位太皇太后。她对清朝贡献大,故事也多。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的关系,有种种传闻和故事。传闻最广的,当今家喻户晓的是所谓“太后下嫁”。网络配图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民国八年(1919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也有人借顺治帝的话而认为孝庄搬到睿王府住居:“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至今仍有人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以下几条理由。下面我逐一分...
· 孙孝愉
家庭及关连曾祖父孙世荩,字丹台,贡生,江西崇仁县知县,诰赠光禄大夫祖父孙天绣,廪生,诰赠光禄大夫父孙嘉淦,字锡公,号懿斋,又号静轩,协办大学士参考文献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 乐安孙氏束姓的祖庭束馆镇
大名城东南27公里处,冀鲁豫三省临界区,有一个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古镇,它就是束馆镇,是束馆镇党委、政府驻地。追本溯源,束馆镇在春秋为安乐镇,后更名安贤镇,清前期又更名束馆镇。束馆镇是大名县境内存世最久远的古镇,距今已经2500多年了;是大名县,也是河北省第一个用学校机构命名的古镇。一束馆镇,原名安贤镇。因西晋文学家、史学家束皙辞官归里后,在安贤镇设学馆教书,后人尊崇,俗称安贤镇为束馆镇,“束馆”即束皙学馆之意。束馆镇与本名安贤镇并称于世,清朝初期,废安贤镇称谓,束馆镇成为官方称谓,也称束馆集。安贤镇之前,春秋时期,这里是齐国乐安,何时命名,不得其详。秦汉郡县制以来,束馆镇始终是元城县下辖的大镇,《宋史》《金史》等正史有明确记载。明清时期为元城县束馆里,1914年元城县废,始改属大名县,为大名县东区管辖。1928年至1940年,束馆镇为大名县第十区区公所。1958年8月,为束馆人民公社驻地...

知识互答

农历立夏吃什么?
一般修家谱要多少费用?
哪个网站可以在线修族谱?
免费族谱制作软件有哪些?
族谱用什么软件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关于族谱
族谱网是宁波族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老百姓的档案馆)。 目前公司已经推出族谱网、族谱APP、族谱软件、祭拜网等产品,分别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及著作权,汇集超过十万册族谱及上千万页家族档案资料,是一家专业查谱修谱平台,同时也是基于族谱大数据的网上祭拜平台。公司将通过云计算存储族谱、家庭谱,VR / AR技术建设网上陵园、宗祠,区块链打造遗嘱及生前契约,大数据寻根等服务。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