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族谱网
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头条人物百科
  • QQ空间
  • QQ好友
  • 微信好友
  • 新浪微博

明朝名臣杨士奇气度:巧劝朱棣宽免涉事官员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6
转发:0
评论:0
明朝名臣杨士奇气度:巧劝朱棣宽免涉事官员,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一生见证了明朝的盛转衰,后因子致仕,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

  一天,明成祖朱棣突然传召时任左谕德的杨士奇。杨士奇没敢耽搁,赶紧进宫,不等行过大礼,成祖就递给他一张纸,杨士奇一看,原来是张礼单。

  礼单是广东布政使徐奇所写,他入朝觐见述职,顺便带了一些岭南出产的藤席,当作礼品馈赠给了一些朝廷大臣,由于一时马虎,自己所列送礼的单子不小心遗失了,有人拾到后,直接上报给了皇帝。

  成祖对近些年来地方官员给朝官送礼之风甚为不满,却屡禁不止,于是下令凡有检举者,给予重赏。这个徐奇真是不走运,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祖想借此事,杀一儆百,严惩那些行贿和受贿的人。

  看过礼单上的人名之后,成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所信任的几位重臣,都赫然在列,不过他也奇怪地发现,上面居然没有杨士奇,这让成祖感到一丝安慰,他所治下的官场还不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毕竟还有像杨士奇这样廉洁如玉的人啊。

  成祖满怀嘉许地问道:“朕阅过徐奇的礼单,上面有许多大臣的名字,为何独独不见你的名字呢?”

  众人皆醉我独醒,放在一般人身上,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表白自己的良机啊。然而杨士奇却没有一点惊喜之色,他平静地回答说:“启禀陛下,臣受命赴广东时,群臣都曾作诗文赠徐大人,为了答谢,徐奇才赠送了这些藤席。因为当时臣有病,未曾作诗文,故此次没有收到馈赠,不然的话,也难以幸免。”

  杨士奇的话让成祖颇感意外,“那你如何看待这些人受贿的事呢?”

  “臣以为,礼单中所列大臣,并非都是贪赃枉法之辈,何况他们实际受馈赠与否,亦未可知。依微臣之见,所赠之物,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构不成行贿罪,可批评教育,不必兴师动众,打击面过大,这样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可我已经下令严查,如果不追究此事,岂不显得有损大明皇帝的威严吗?”成祖不无顾虑地说。

  “陛下想必还记得楚庄王绝缨尽欢的故事吧,对王妃不恭的人都能谅解,陛下的胸怀可不止于此啊!”

  成祖听了,哈哈大笑,马上命人当着杨士奇的面,把礼单烧了。

  就算你落井,我也不下石,放低自己,不图名利,这就是杨士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明成祖
明成祖讳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或称“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位,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胜利,杀害方孝儒,驱逐其侄建文帝夺权篡位自封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强太祖以来的专制统治,强化锦衣卫并成立东厂,此外,他在位期间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叶后宦官专政的祸根(但是最决定性的“祸根”还是他的孙子--明宣宗在位期间教宦官识字读书开始,史家认为宦官干政始于宣宗朝末期)。明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或称洪熙帝,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达外孙,明朝第四代皇帝。洪武年间,被封为燕世子。靖难之役中,仁宗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军围攻。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屡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位,实际负责国家政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继承皇位,年号“洪熙”。明仁宗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国家富足。仁宗与子明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
展开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分,共有 0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更多文章

{{home.title}}
{{home.channelName}}
{{ news.releaseDate.split(' ')[0] }}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红墙内的咒怨:古代宫廷女子的“媚道宫斗”求生记
35
0
剜目断鼻:修谱匠从族谱裂痕看唐代女性贞节枷锁
72
0
我在宋朝点外卖,汴京城的“职业跑腿人”
155
0
不同朝代皇帝和平民寿命数据对比,为什么古代人寿命都不长?
238
0
宗祠祭祀中的“祭祖舞蹈”:跨越千年的血脉仪式与文化密码
258
0

推荐阅读

· 明朝大臣明朝中期著名谏臣杨继盛简介
杨继盛(1516年6月16日-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登进士第,初任南京吏部主事,师从南京吏部尚书韩邦奇学习律吕。后官兵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其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后人以其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有《杨忠愍文集》。人物生平刻苦勤学杨继盛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十七日(6月16日)辰时生于直隶容城县(今河北容城县)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时,其母曹氏早逝,其父杨富另娶。继母陈氏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
· 解密:名臣晏婴如何巧妙劝说齐景公“刀下留人”
俗话说的好: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拿春秋时期国君所喜爱的宠物来说吧:有喜欢养鹤的(卫懿公)、有喜欢养狗的(晋灵公)、有喜欢养牛的(周王颓),还有很多喜欢养马的,比如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齐景公。在春秋战国那个战乱纷繁的年代,作战大多以战车为主。所以,拉动战车的马匹的好坏就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因此,凡是对国事稍加关心的国君,都会对马匹格外关照。。齐景公爱马,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就曾明确记载:“齐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那么,齐景公一个人到底养有多少匹马呢?估计很多人都猜不到——四千匹!没错,就是四千匹,而且还是他自己在宫中私下养的,不包括军队里面养的。“千乘之国”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所谓“千乘之国”就是比喻一个国家的军队实力很强,也就是所谓的军事大国。那么,一千乘的军队需要多少匹马呢?答案是——四千匹。因为每辆战车需要四匹马来拉,一千辆战车也就需要四千匹...
· 乾隆巧劝“将相和”
1776年3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召唤他所宠爱的新任军机大臣和和三朝元老刘统勋一起,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除了游山玩水,乾隆此行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劝和二人。因为,乾隆早已发现和和刘统勋不和,为了“大清事业”,乾隆便有心调和二人。正在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色,乾隆问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学识渊博的刘统勋随口即应:“君皇高,微臣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一向以逢迎拍马著称,这次看到刘统勋抢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借题发挥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河与流明指热河由东向西流入离宫湖,但暗指自己和刘统勋,并借宫廷礼仪东为上首、西为下首来贬低刘统勋,暗示你刘统勋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的下首。刘统勋岂能不明白,背着乾隆狠狠地瞪了和一眼,心想:“老狐狸,走着瞧!”这时,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又要求和和刘统勋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成一首诗。刘统勋不放...
· 传说典故-巧劝哥哥
一、巧劝哥哥明代嘉靖年间,孙丕扬在京城任吏部、刑部尚书。他哥哥借弟弟的权势,在乡里鱼肉百姓,横行无忌。乡邻都知道他弟弟在京城做大官,个个敢怒不敢言。地方官吏碍于孙丕扬的声望,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孙丕扬的哥哥看无人敢管他,更加肆无忌惮,一时弄得流曲镇路断人稀。有一次,孙丕扬回家乡富平流曲探亲,耳闻哥哥的不轨行为后,十分生气。但兄弟多年不见,又不好弄个不欢而散。晚上,孙丕扬有意把哥哥请到客厅,和哥哥拉家常,叙离别。酒到酣处,孙丕扬有意问起家乡百姓的生活情况。哥哥一一向弟作了回答,但只字不提他自己为非作歹的事。孙丕扬听完哥哥的汇报说:“乡是好乡,邻是好邻,这我放心。但我这回回来,总有个感觉,咱这流曲街好像有点太窄了,能不能把它再拓宽点�”听了孙丕扬的话,哥哥不假思索地哈哈大笑起来,说:“弟弟在京城做官,走惯了阳光大道,自然觉得咱流曲街面小。但在富平县的四乡八镇中,流曲街可是最宽的。乡下不比京城...
· 乾隆巧劝“将相和”
1776年3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召唤他所宠爱的新任军机大臣和珅和三朝元老刘统勋一起,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除了游山玩水,乾隆此行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劝和二人。因为,乾隆早已发现和珅和刘统勋不和,为了“大清事业”,乾隆便有心调和二人。正在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色,乾隆问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学识渊博的刘统勋随口即应:“君皇高,微臣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珅一向以逢迎拍马著称,这次看到刘统勋抢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借题发挥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河与流明指热河由东向西流入离宫湖,但暗指自己和刘统勋,并借宫廷礼仪东为上首、西为下首来贬低刘统勋,暗示你刘统勋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珅的下首。刘统勋岂能不明白,背着乾隆狠狠地瞪了和珅一眼,心想:“老狐狸,走着瞧!”这时,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又要求和珅和刘统勋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成一首诗...

知识互答

除了清明还有哪个时间会去扫墓?
清明之后天气暖和了吗?
世界航天日是几月几日?
椰子保质期多长时间?
春茶如何鉴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关于族谱
族谱网是宁波族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老百姓的档案馆)。 目前公司已经推出族谱网、族谱APP、族谱软件、祭拜网等产品,分别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及著作权,汇集超过十万册族谱及上千万页家族档案资料,是一家专业查谱修谱平台,同时也是基于族谱大数据的网上祭拜平台。公司将通过云计算存储族谱、家庭谱,VR / AR技术建设网上陵园、宗祠,区块链打造遗嘱及生前契约,大数据寻根等服务。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