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由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它是唐宋时期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所谓“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形成于三国。
“三省”各有其职能。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如认为不当,可封,可以加以驳正,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颁布执行。三省互相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向皇帝负责。其长官分别称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丞相。
“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长官皆称为“尚书”,总管本部政务。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大致相当于现代人事部的职能;户部掌管户籍、财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礼部主管贡举、祭祀、典礼,同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交事务,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兵部负责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刑部主管司法、审计事务,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以上的案件,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工部主管工程建设、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等,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三省六部”的设置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九卿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合称。
“卿”为官名。周朝时就设有九卿,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其中前三卿专门辅佐周天子,后六卿分管政治事务,相当于后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战国时期,通常以中央政务机关之首长为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冶粟内史、少府为九卿,依次主管礼仪祭祀、宫外警卫、宫内警卫、车马、刑狱、内外客使、皇族谱籍、盐铁钱谷、皇帝财产。九卿之中,奉常居首。
汉代沿袭秦制,但将奉常改为太常,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典客改为大鸿胪,冶粟内史改为大司农。
魏晋南北朝承继汉制,梁时增设太府、大匠、太舟三卿,合为十二卿,但依然以旧九卿为骨干。
隋、唐、宋诸代,亦设九卿,但此时六部执行政务,九卿只是中央办事机构的长官,要受六部指导。
明代时有大九卿、小九卿之别,一般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苑马、商宝六机关首长和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为小九卿。
到了清代沿用明制,也设大、小九卿,但从大九卿中移出六部,而且除了明确指出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属于九卿外,并未规定其余所指小九卿则包括宗人、太常、太仆、光禄、鸿胪五机关首长、詹事府詹事国子监祭酒,左右春坊庶子、顺天府尹。
总的来说,三省六部制和九卿制度都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石。这些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不仅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才能,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item.userName}}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暂无评论
{{_reply.userName}}举报
{{_reply.content}}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