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The News Lens logo
Log in
/
付費訂閱

Hi,
登出
你還沒有通知
帳號管理
收藏與訂閱
網路沙龍

心理

cfa91aa9-d9e5-462f-a545-c6ba010357a6

《終止內耗》:別只靠精神力硬撐!我們應該專注於身體,而不是心靈

心理精選書摘

當我們想要擺脫空泛的幻想或煩惱,並尋找現實的解決方案時,可以試著輕聲說:「這該怎麼辦?」這雖然是一句簡單的話,但許多人不會這麼說,反而容易陷入空想的世界。

(大家)生命是一種短暫的狀態)_平面書封_有書腰300dpi

《生命是一種短暫的狀態》:他還在世時,他需要我——而現在我需要他

心理精選書摘

在《生命是一種短暫的狀態》中,長篇書信、日記與記憶交揉,呈現疾病對生活、關係與自我認知的深層衝擊。作者記錄了長期照護中的矛盾與張力──照顧與冒犯的界線、幫助與剝奪的兩難、控制與尊嚴的衝突。

一圖看懂_header_0 bc

當快樂多巴胺失控,成癮如何綁架你的大腦?

健康Brand Studio

在資訊爆炸、追求效率與刺激的現代社會,人們似乎總是在尋找快速獲得滿足感的方式。社群媒體的讚數、電玩遊戲的勝利、網路購物的快感,甚至有些人誤入歧途尋求毒品的刺激。這些行為的驅動力,都與大腦中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息息相關。多巴胺扮演著大腦獎賞迴路中的關鍵角色,其作用機制可能單純帶來滿足與快樂,也可能導致成癮行為的產生。如何不讓失控的多巴胺操控我們的大腦?認識並了解它會是避免走上成癮的第一步。

The depression woman sit on the chair

《鬆綁情緒內耗的轉念練習》:一個人傾向正面或負面思考,是與生俱來的嗎?

心理精選書摘

當負面情緒過於強烈時,反而會在現代生活中造成困擾。像是無法控制怒氣而語無倫次、在必須冷靜的場合渾身發抖,甚至長期出現頭暈、頭痛、肩頸痠痛等身體不適的情況,有時候還會導致憂鬱症或恐慌症等精神疾病。

Human hand helps a sad lonely woman to get rid of depression. A young unhappy girl sits and hugs her knees. The concept of suppo

《與過去和好》:當父母真的很苛刻或惡毒時,我們的移情可能會延伸到同性的所有人

心理精選書摘

一個受虐的兒童,會為了避免感覺自己像個孤兒,而藉著認同父母對他負面的想法,來維護他們。他將虐待解讀成是自己的錯,因此被處罰是應該的。這會讓孩子理想化的父母留在他們(不應得)的理想狀態。

首圖

為獨居長者撥開孤單的烏雲——攜手伊甸,共建安心晚年

社會Sponsored

台灣獨居長者的數量快速增加,在幅員遼闊的坪林,要照顧獨居長者更具有挑戰性,伊甸基金會深入資源稀缺的坪林山區,希望將這些長輩們,帶出孤獨的現況。

Gemini_Generated_Image_1sll21sll21sll21

我停用抗憂鬱劑六年,讓人「小鹿亂撞的性慾」卻消失再沒回來,男服用者恐勃起困難

停止服用抗憂鬱劑讓性慾難以恢復,對患者造成不小困擾。一般認為服用抗憂鬱劑,造成性慾減少或消失、男性勃起困難、女性難以產生性興奮、性高潮減弱或完全無法達到高潮等副作用,應會在藥物代謝完畢後完全消失。但瑪麗表示,即便已經完全停藥達六年,性慾還是「沒有出現在她的字典裡」。

shutterstock_529869022

《意圖韌性》:鍛鍊意志力應該追求「小勝利」,還是賭一把遠大目標?

心理精選書摘

手機斷癮、瘦身、戒菸…很難堅持到底、力不從心,為什麼?部屬消極、低效、很難帶…「共享意圖」能徹底解決、成功變革!20道絕對有效的自我練習,徹底告別無力感與建立意圖人生。

01

【動畫】走出情緒的迷宮:練習自我覺察,認識情緒宇宙

心理Sponsored

衛生福利部製作《走出情緒的迷宮》動畫短片,希望透過小琪的故事告訴大家,如何觀察情緒、識別情緒,學習「自我覺察」與「認識情緒」的人生課題。

IMG_4669

EP162|《平靜的力量》:EQ之父的「正念研究經典」,可能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心理楊士範

由EQ之父高曼與腦神經科學家戴維森合著,本書非靜觀教學,而是嚴謹的科學綜述。書中剖析頂尖研究,證實長期練習能將短暫「狀態」深化為永久「素質」,真正重塑大腦的抗壓、同理心與專注力等神經迴路。

shutterstock_1701862633

《好人必學的溫暖婉拒法》:年邁母親希望我「應該這麼做」?他不說你就別裝懂

心理精選書摘

父母的存在,對我們來說確實非常重要,想把父母擺在第一順位、優先考慮他們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如果你在付出這些行動的背後,是在忍耐、勉強自己,甚至欺騙自己,這其實是在貶低自己。

關鍵評論網_1080x648

當這個世界越轉越快,心態和腳步的調整也要加緊跟上, 擁抱千禧世代精神,迎接世界變化!

生活Sponsored

誕生於1980年到2000年之間的千禧世代在出生、成長直到成年的過程中,面對了許多獨特的挑戰。

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平面書封

《面對情緒攻擊的勇氣》:酸民的惡意留言,來自內心有困擾

心理精選書摘

別人存心令你難堪,反擊卻怕壞了交情。日本權威心理師,教你運用「5技巧+7法則」,99%都能解決!學會「處理攻擊」擺脫糾結,不委屈自己也有好人緣!

Asian woman sitting alone and depressed,Portrait of tired young woman. Depression

《不要再怪自己想太多》:為什麼「三十歲」是一段特別艱辛的日子?

心理精選書摘

獨立也意味著承擔沉重的責任。小時候不管做錯什麼事情,都可以因為太年輕而不必負責,很多事情都可以被原諒。而且二十多歲年輕人的血氣和失誤,反而被認為是青春和年輕的證據。一旦過了三十歲,不管做出什麼選擇,我們都必須完全負責。這意味著沒有人能容忍我們的任性或幫我們糾正錯誤。也就是說,我們進入了一個責任比權利更大的時期。三十歲,人生的重擔就如此逼近了。

v17thx09gsym4rzunropy7iubsnhoi

要住得舒適,先照顧流動在空間中的能量:重新認識千年學問風水學

科學Sponsored

談到風水,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電影或小說裡頭的師爺,尋找龍穴的畫面;還是依照大師指點,擺滿了屏風、八卦鏡、花瓶、魚缸等等開運擺設的家?你可能不知道,風水其實是一個充滿了科學依據的理論實踐。

000001_1759161790

王意中《自閉兒教養終極典藏》:父母和老師最關心的15個自閉兒教養Q&A

心理精選書摘

本書結合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多年來在早療、校園與臨床實務上的經驗,針對自閉兒常見的8大挑戰,拋出45個教養困境,並提供301個具體解方,幫助家長與老師看懂自閉兒行為背後的訊號。

000001_1759161904

王意中《過動兒教養終極典藏》:老師如何注意孩子服用「利他能」的情形?

心理精選書摘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深入特殊兒家庭與校園現場,陪伴父母與老師度過最混亂的階段。他從多年實務經驗中,整理出最關鍵的15個成長挑戰,涵蓋「專注力、學習策略、社交技巧」,以及「診斷評估、親師溝通、班級經營」等核心議題。

圖解_首圖tnl_1

【心理測驗】你適合哪種類型對象?無論他/她是哪一種性格,Samsung Galaxy S22 系列都能治得服服貼貼!

心理Brand Studio

試著想像《單身即地獄》裡的情節,在無人島上你會如何散發魅力吸引另一半呢?一起透過心理測驗來了解你最適合哪種類型的對象吧!

shutterstock_2555203219

《你在生我的氣嗎?》:「討好反應」是最少被討論,卻也最常見的創傷反應

心理精選書摘

對許多人──尤其是女性來說,討好是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並被整個社會不斷強化的;我們自幼便被灌輸「人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取悅、安撫他人,並為他人的舒適犧牲自己的需求」。討好,是一種求生工具,是一種讓人即使身在被剝奪了權力的社會中,仍能下意識覺得自己還握有一點掌控權的方式。

shutterstock_2611052165

《焦慮是禮物》:產生焦慮的兩種文化訊息——「正常的迷思」與「對快樂的期待」

心理精選書摘

在《焦慮是禮物》中,作者教你如何看穿焦慮的表面,去發現它從潛意識捎來的重要訊息。你將學到如何轉向,而不是逃避焦慮,並挖掘你不適感的起源,以在其中尋得豐沛的自知。

shutterstock_2619260067

霸凌的政治學:傷害別人到底能得到什麼?自戀者需要以憤怒來餵養優越感

本文藉自戀憤怒剖析霸凌心理。加害者為安撫內在羞愧而建立權力階級,旁觀者的默許形同縱容。我們應停止賦予其傷害他人的權力,保護受害者。

shutterstock_2334388627

《第一本脈輪身心修復診療經典》:若你處於不適的「昆達里尼症狀」中,以下建議可能有幫助

心理精選書摘

朱迪斯博士以嚴謹的眼光,將每一個脈輪視為特定心理發展階段的象徵表徵,並結合潛意識、防衛機轉與文化影響,建構出一套既貼近心理動力學、又能觸及靈性轉化的療癒模型。

e80aa530-92d0-11f0-84c8-99de564f0440

在交談中如何提問,才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捷徑?

促進親子關係:研究顯示,父母向孩子提出深入個人問題,例如「最想去哪旅行?」,能增進親子間的愛與連結。關鍵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展現脆弱、坦誠分享,營造親密氛圍。

TNL10專欄封面

【子女離家準備】周彥君:失去生活重心怎麼辦?心理師揭空巢期夫妻相處之道

TNL+心理julia

在退休之後的生活當中,會是誰和你相處最長的時間?為何「中年夫妻離婚」等關鍵詞,越來越常出現在新聞當中?退休時與伴侶之間突然多了很多時間相處,彼此要如何調適溝通,才能避免越吵越兇呢?

shutterstock_2574729459

《過度付出》:你把全部的事都攬在身上嗎?我們常沒意識到自己承擔了多少

心理精選書摘

無論在家庭或生活的其他面向,安德莉亞都是個完善能幹的人——她把兩個精力充沛的學齡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也善盡配偶的責任,更是他人眼中可靠的親友。她身邊所有人在遇到問題時,都會直覺地找她。你很可能會想: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答案是,她做不到。

a155fe60-ac1a-11f0-ba75-093eca1ac29b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作者白世熙逝世,全球讀者哀痛:這本書讓我接受真實的自己

韓國作家白世熙辭世。其著作《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坦率記錄心理掙扎,撫慰無數讀者。書中「不完美也沒關係」的訊息,引發深刻共鳴。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