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今(26)日舉辦「區域治理沙盒實驗及推廣成果發表會」,與經濟部、農業部共同呈現一年來在太陽能光電、漁電共生、微水力及地熱發電四大領域的地方示範成果。國發會主任委員葉俊顯表示,能源轉型的核心不僅是技術部署,更是治理能力的考驗。透過沙盒機制,中央、地方及產業鏈得以在小規模場域先行試驗,累積在地協作經驗,逐步形成兼顧環境、經濟與社會的能源治理模式。
國發會指出,推動再生能源長期面臨土地利用、社會信任與跨部門權責等複雜挑戰,過去常因資訊落差與行政流程瓶頸,使投資端、農漁民端與在地居民端產生摩擦。沙盒的目的在於透過「在地案例」讓各部會共同盤點規範障礙,以地方脈絡為中心,搭建早期協作平台。此舉不僅能讓政策調整更貼近地方現況,也能改善產業端過去遭遇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在北、中、南、東四區的案例中,可觀察到綠能產業鏈與在地經濟正在透過治理創新找到新的合作模式。像雲林「向天歌農業綠能」運用屋頂型光電結合農場升級,透過設備改善與綠電收益回饋,使農業產值得以同時提升,型塑農業與能源並進的新商業模式。高雄大阿蓮的漁電共生案例則強調「養殖優先」,由在地養殖協會主導協作,引入透明分工與收益模型,重建漁民與業者間的信任基礎,降低綠能發展的社會阻力。
東部的示範則呈現綠能與觀光的跨域連結。宜蘭安農溪的微水力發電以既有水利設施為基礎,兼具教育與地方導覽效益,使綠能系統成為社區認同的亮點;臺東紅葉谷地熱示範園區以「取熱不取水」技術展現地熱產業的環境共生性,也透過溫泉、導覽與地方體驗活動,逐步形成綠能觀光的新題材。
國發會總結此次推動成果,並提出三大治理啟示:第一,地方挑戰需透過跨部會協作回應,沙盒提供政策討論的前期平台,使中央政策能更貼合在地現況;第二,再生能源的推動必須由社會參與驅動,不論是農漁業團體、地方協會或社區組織,都能成為綠能鏈結在地產業的關鍵力量;第三,示範場域應走向制度化學習,將成功的治理模式逐步轉化為政策調整依據,加速能源產業投資環境的成熟度。(相關報導:守護台灣綠能命脈!海巡中部分署組「Team Taiwan」 斬獲政府服務獎|更多文章)
展望未來,國發會將持續串連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加強與產業界的政策溝通,協助各地建立可複製的綠能治理模式。隨著再生能源目標規模持續增加,如何透過治理創新降低開發衝突、提高行政效率、並在地創造產業效益,將是台灣能源轉型競爭力的關鍵。國發會強調,沙盒機制將持續作為政策試驗的中介平台,讓能源轉型更加穩健,也更具包容性。
Copyright © 2025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Version: 20251127-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