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26日在就任後首次黨魁辯論中,面對在野四黨輪番追問「台灣有事」與中日關係,她的用詞與一個多星期前相比,明顯收緊、調子放軟,高市在國會會場多次重申,台日之間維繫的是非政府層級的務實往來,並點出「(日本)根據《舊金山和約》放棄全部許可權,並無認定台灣法律地位的立場」,刻意與國際上常見的「台灣主權定位」爭論保持距離,這番說法,一方面回應北京對她先前談話的強烈不滿,一方面也試圖向國內外釋出「現行政策未變」的訊號。
在共同社與日經等媒體的鏡頭前,高市早苗26日下午以自民黨總裁兼首相身分,首度走上黨魁辯論台。會中,野黨領袖將焦點鎖定在「台灣有事」相關答辯與中日關係降溫,要求她說清「政府的真實想法」,高市選擇從法律與外交實務兩個層面切入,她先表明,日本現行對台政策延續戰後既有架構,台日之間是透過非政府窗口進行務實合作,「與台灣的關係是作為非政府之間的務實關係來維繫,根據《舊金山和約》,日本已經放棄有關台灣的一切權利與許可權」,此一說法,等同強調東京並未在主權層面做出新的法律認定,而是將互動定位在經貿、交流、安全對話等實務面,避免被解讀為在敏感時刻調整對台立場,在野黨的追問,實際上也反映近期國內輿論對「台灣有事」用語的警戒:一旦首相的答辯被視為政策宣示,可能在區域局勢緊張之際,引發北京升高壓力,高市選擇以「舊金山和約」與「非政府實務關係」作為框架,試圖把爭議重新拉回國際法與戰後體制的既定軌道。
除了關係定調,高市也花了不少篇幅修飾「台灣有事」與「存亡危機事態」之間的關聯,面對野黨質疑她在國會答辯時「擴張」集體自衛權的適用範圍,高市特別回應表示,先前答覆的前提,是在被問及特定情境下做出的描述,「由於被問及具體事例,所以在那個範圍內做出誠實回答」,她進一步說明,是否構成「存亡危機事態」,不會只根據單一事件或假設場景,而是「將根據實際發生的事態個別具體情況,綜合全部資訊來進行判斷」,這番話與她在11月初的國會答辯相比,更加強調程序與評估機制,而不是結果本身,在談到對中關係時,高市也刻意搭配較為柔和的表述,她表示「通過對話建立全面良好關係,讓國家利益最大化是我的責任」,試圖在安全憂慮與經濟現實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維持與美國協調下的安全政策路線,一方面也向北京釋出「不以對抗為唯一選項」的訊號,為後續外交操作保留空間。
從11月7日高市早苗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提到「台灣有事」可能構成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開始,整場風波便迅速擴大,這番答辯原本被視為例行性質,卻因涉及敏感區域情勢,引發日媒與國際觀察界高度關注,也成為北京翌日對外強烈反彈的導火線,其後數日,中國除重申一中立場、要求高市撤回相關言論外,更相繼祭出旅遊警示與水產進口限制,以經濟與人流手段對東京施壓,使雙邊關係再度滑入冷卻循環,在日本國內,輿論也開始升溫,在野黨質疑首相的答辯是否突破既有安保政策框架,評論界則憂心日本可能因政治表態而更深捲入台海緊張,進一步拉高中日之間的摩擦,這些討論與疑慮在11月中旬逐漸累積,形成壓力,讓高市面臨的不僅是外交層面的反彈,也包括內部政治對其發言精準度的要求,因此,當11月26日黨魁辯論登場,高市以首相及自民黨總裁的雙重身分,必須在全體政黨領袖面前回應這場延燒近三週的爭議,她在辯論中刻意收緊語氣,重申台日之間僅維持非政府層級的務實往來,強調「根據《舊金山和約》,日本已經放棄有關台灣的一切權利與許可權」,至於「存亡危機事態」的認定,她則把先前較為直接的回答,轉化為「將根據實際發生的事態個別具體情況,綜合全部資訊來進行判斷」,試圖把原本被視為政策宣示的句子,重新拉回到制度化的判斷程序,從這三週的發展來看,高市的表述並非突然轉向,而是經歷外部壓力、國內質疑與政策被放大檢視後,逐步調整為更審慎的修辭,這場風波因11月7日的一句答辯開始,卻在11月26日的辯論中演變為日本對台、中日關係與安保政策之間的「語境重整」。
面對在野黨詢問如何處理與中國的緊張氣氛,高市早苗沒有直接提及具體制裁或報復措施,而是把主軸放在「國益」與「對話」,她強調「通過對話建立全面良好關係,讓國家利益最大化是我的責任」,一方面顯示不希望讓雙邊關係持續惡化,一方面也避免在公開辯論中留下過於刺激北京的語句,但在安全政策層面,高市並未收回有關「台灣有事」風險的評估,她只是把原本較直白的表述,轉換成「依實際情況、綜合情報判斷」的技術性說法,讓決策模式看起來更像制度化程序,而非政治人物單方的政治宣示,這種修辭調整,對外有助於降低衝突感,對內則是在維持安保政策連貫性的同時,緩和部分選民與在野黨對「被捲入戰爭」的疑慮。
綜觀這場辯論,高市早苗一方面透過「非政府務實關係」的說法,維持台日現行互動模式,避免讓友台形象被外界解讀為法律地位上的「再定義」;另一方面,又藉由重新敘述「存亡危機事態」認定方式,把焦點從具體「台灣有事」情境轉移到制度與程序,對北京而言,她先前在預算委員會上的發言已被視為挑戰紅線;對國內輿論與在野黨來說,則擔心日本因此更深捲入台海局勢,高市在黨魁辯論中採取的,是一種「立場不退、用語降溫」的折衷:安保政策路線並未鬆動,但透過不斷提及《舊金山和約》與「對話」、「國益」等關鍵字,試圖把自己塑造成在高風險環境中管理風險的「穩定掌舵者」,而非單純升高緊張氣氛的推手。未來中日關係與台海局勢如何演變,她此刻畫出的界線,恐怕也將持續接受區域局勢的考驗。
Copyright © 2025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Version: 20251127-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