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見樹又見林》,讓我對社會學有了全新的理解。過去我以為社會學只是課本裡的理論,離生活很遠,但這本書告訴我,它其實是一種「重新看世界的眼光」。書名很貼切——提醒我們別只看到眼前的困境(樹),也要看到背後的社會脈絡(林)。
像是許多年輕人,包括我自己,都必須同時兼顧課業與打工,常常焦慮、壓力山大,甚至懷疑自己不夠努力。以前我以為這是個人問題,但透過社會學,我開始理解:教育成本高、競爭激烈、社會階層流動受限,這些都是結構性的壓力源。當我明白這些後,我對自己和同齡人的困境多了理解,也少了苛責。
書中還提到,家庭照顧責任往往落在女性身上,青少年在朋輩文化中尋找認同,甚至我們對「性別應該怎麼表現」的期待,都不是天生,而是長期社會與文化塑造的結果。以前只覺得某些行為理所當然,但現在回頭看,才明白背後有整個社會結構在影響每個人的選擇。
台灣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職場性別文化、青年焦慮……這些都不是單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現象。社會學讓我理解,不只是批評,而是看見結構,思考如何改善。對我來說,它不只是學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理解他人與理解社會的能力。
也許我們無法立即改變整個社會,但理解,永遠是改變的第一步。當我們開始「見樹又見林」,就不只是看到困境,也能看到改變的可能。(相關報導:台灣年輕人悲歌!包養網站「學生占三成」半數人為繳房租…逾4500名國立大學生下海|更多文章)
*作者為大學生
Copyright © 2025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Version: 20251127-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