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呈現美中關係緩和,又該如何解讀「中國十五五規劃」?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11月20日出席論壇時指出,從現在至明年4月,台海局勢大致可控,短期內不致出現重大變量。他強調,台灣當前最需關注的並非軍事衝突,而是美中科技與經貿角力推動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壓力。
張五岳11月20日出席北威舉行的「美中新賽局:中國十五五規劃與全球經濟新局」論壇發表演說時表示,中共四中全會後,當局政策方向更加集中,核心落在科技自立自強、擴大內需與強化實體經濟。「發展」、「經濟」、「科技」、「穩」是官方文件最常出現的4個關鍵詞。

他指出,中國正面臨新能源、電動車等產業的產能內捲壓力,出口結構同步調整,對美比例下降,東協、歐盟與其他新興市場成為成長主軸。下一階段經濟動能取決於內需是否回升,以及民營企業在科技封鎖中的突破能力。
談及北京當局人事變化,張五岳指出,中央高層變動有限,但解放軍高層卻出現明顯整頓,35位上將中僅約三分之一正常公開露面。他表示,這並非權力不穩,而是習近平強化掌控軍方結果的反映。
張五岳認為,美中在高科技領域的脫鉤趨勢已難以逆轉,半導體與AI將逐漸形成「一個地球、兩套標準」。美國雖推動製造業回流,但在商船、鋼鐵、鋁與精密材料上仍處弱勢,短期內不具備全面脫鉤的條件。
稀土則是美國的顯著依賴。張五岳指出,全球近5000件稀土專利中,中國掌握超過4000件,美國至少需要5年才能提高自主能力。
在美中互動方面,他提到,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川習會」談約100分鐘,許多議題押至明年4月再談。他預期,如果川普明年訪中,北京當局可能以擴大採購黃豆等方式回應。

張五岳指出,台灣三分之二出口仍享美國零關稅,是全球少見待遇,但在川普主張的先進製程「五五產能」與要求台積電擴大美國投資的背景下,台灣無法完全接受,後續談判壓力將升高。
至於台海議題,他分析,北京雖持續關注,但未見急迫動作。台灣內部分歧仍在,美台在軍售與外交領域並無足以引發美中衝突的突破。他預期,國共交流有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初恢復,成為穩定渠道之一。(相關報導:川普「分進合擊」重塑國際秩序 學者:台灣須冷靜應對、精確計算位置|更多文章)

針對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張五岳表示,過去相當悲觀,但房地產、地方債與大型企業整頓已經過最艱難階段。後續復甦取決於科技突破、實體經濟能否帶來收入改善,以及內需投資與消費是否回溫。他說,不敢斷言快速復甦,但「最壞的情況應該已經過了」。
Copyright © 2025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Version: 20251127-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