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台灣社會上演了一場堪稱荒謬的政策實驗。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醞釀已久的「補充保費改革」方案,試圖為健保財務的巨大黑洞尋找一線生機。然而,從政策曝光、民怨沸騰到行政院長卓榮泰親上火線「緊急踩煞車」,整場改革大戲僅上演了短短七個小時便草草收場。這場「七小時改革」,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台灣健保制度最深層的困境。
健保改革的呼聲之所以不絕於耳,根源在於其日益嚴峻的財務危機。若將健保比喻為一艘巨輪,它正駛向一座名為「收支失衡」的冰山,而改革的急迫性,已不容忽視。
健保的財務壓力主要來自於「支出失速」與「收入緩增」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隨著人口高齡化、新藥與先進醫療科技不斷納入給付,醫療支出以驚人速度膨脹。健保總額預算從2024年的8,755億元,到2025年已核定逼近9,300億元,直逼兆元大關。另一方面,健保收入卻難以跟上支出的步伐。
根據健保署的財務推估,在現行費率下,保險收入的平均成長率(約2.09%)遠遠追不上保險成本的平均成長率(約3.83%)。這種結構性赤字,正快速侵蝕著健保的「安全準備金」。截至2024年4月,安全準備金雖尚有1,358億元,約等於2.06個月的保險給付支出,但已處於《健保法》規定1至3個月的法定下限邊緣。若不採取行動,當安全準備金耗盡,唯一的路只剩下全面調漲與薪資掛鉤的一般保費,或是任由制度崩壞。
改革的壓力不僅來自財務。長期以來,台灣健保以其高滿意度、高可近性被譽為「台灣之光」。然而,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評論卻揭示了光環下的陰影:台灣的醫療照護品質排名遠不如日韓,其根源之一便是「費率太低」導致的系統性問題,包括醫護過勞、醫療資源錯置等。《報導者》的深度報導也指出,健保幾乎是靠著限縮給付的「偷吃步」來維持安全準備金水位。因此,健保改革不僅是為了填補財務缺口,更是為了確保醫療品質與制度的永續發展。
健保改革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它從來不只是一個財政問題,而是一場涉及政治、民意、醫界與制度設計的四方角力。任何變革都會觸動其中一方或多方的敏感神經,最終陷入動彈不得的「死亡拔河」。
第一方角力:政治的「選票算計」(相關報導:林騰鷂觀點:正確面對健保財務改革—從每年虧損與稅制本末倒置說起|更多文章)
在民主社會,政策的推行離不開政治意志,而選票是政治意志的風向標。健保改革最大的魔咒,便是。政治人物為了討好選民,常將「凍漲保費」作為競選支票,例如衛福部長邱泰源在2024年6月便承諾兩年內不漲保費。這種短期的政治承諾,卻為長期的結構性改革埋下重重阻礙。此次補充保費改革的「七小時夭折」,正是政治壓力凌駕專業考量的典型案例。此外,政府的法定責任也成為角力焦點。依《健保法》,政府應負擔至少36%的健保總經費,但公民團體與付費者代表長期質疑,政府將原應由公務預算支應的社福補助「灌水」計入,實質投入不足。因此,在要求民眾多繳費前,政府是否已盡到法定責任,成為改革正當性的首要詰問。
第二方角力:民意的「矛盾心態」
台灣民眾對健保抱持著一種複雜的矛盾情感:一方面,大家期望健保能「包山包海」;另一方面,卻極度抗拒保費上漲。這種的心態,讓開源改革處處碰壁。此次補充保費改革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核心在於觸動了「公平性」的敏感神經。改革方案鎖定股利、租金等資本利得,原意是為了提升量能付費的公平性。然而,在廣大的小資族、存股族與退休族眼中,這卻是「柿子挑軟的吃」。他們認為,自己辛苦理財的微薄收益,竟要被「剝三層皮」,而龐大的地下經濟卻逍遙法外。這種「懲罰誠實申報者」的感受,點燃了社會的相對剝奪感,使改革被貼上「劫貧濟富」的標籤。
第三方角力:醫界的「生存焦慮」
在健保的天平上,醫界長期處於壓力的一端。其焦慮的核心,來自於1998年起實施的「總額支付制度」(Global Budget System)。此制度為健保支出設定了年度預算上限,當醫療院所申報的總服務量(點數)超過預算總額時,每點的給付價值就會浮動縮水,形成「做一元,拿不到一元」的困境。這讓醫界普遍存在強烈的被剝削感。
第四方角力:制度設計的「歷史遺毒」
今日的改革困境,很大程度源於過去制度設計的妥協與缺陷。2013年上路的「二代健保」,最初規劃的核心是採納更公平的「家戶總所得制」,即以家庭為單位,對所有類型的所得課徵保費。然而,由於改革阻力過大,最終版本變成「一般保費+補充保費」的變形制度,為今日的費基不公埋下了禍根。其中,補充保費「單筆計算」的設計,更是一個巨大的制度漏洞。民眾可以輕易地透過將股利、利息、租金等收入拆分成多筆低於2萬元的小額款項,來規避繳費義務。這種「拆單」行為導致健保稅基大量流失。衛福部此次改革欲改採「年度結算」,正是為了填補此漏洞,卻也帶來巨大的行政成本與技術挑戰。
*作者為高師範大學教授(相關報導:林騰鷂觀點:正確面對健保財務改革—從每年虧損與稅制本末倒置說起|更多文章)
Copyright © 2025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Version: 20251127-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