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台中市梧棲區養豬戶的「非洲豬瘟感染事件」,延燒到廚餘養豬及廚餘的處理方式,還真是烽火連天;不僅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針鋒相對,還衍生出廚餘的處裡是否符合環保規範等相關議題。台灣目前的日常廚餘處理方式,依CTWANT新聞,據機構調查2024年的部分,全年度的廚餘回收量大約78.2萬噸,分成「事業廚餘」與「家戶廚餘」兩大類。事業廚餘指的就是「餐廳」還有「機構」所產生的廚餘,約26.7萬公噸,大多經回特定的廚餘回收管道拿去餵豬,另外的家戶廚餘,約50.5萬公噸,其中的42.8%經過烹煮後拿去餵豬,另外的45.8%則是拿去堆肥,10%拿去做生質發電,還有不到2%則是用生態循環模式交給黑水虻幼蟲吃掉。
由這些數據看來,台灣每年產生的廚餘,都是交給我們最親近的家畜「豬先生、豬太太」幫忙料理,難怪乎這次的非洲豬瘟事件一發生,台中市霧峰區就生成了很多的「堰塞湖」,因為怪到廚餘養豬的議題上,只好找地方掩埋了,而基層的清潔隊員也沒有瀝乾水分,就直接掩埋,難怪花蓮堰塞湖直接要搬到台中了。
台灣的養殖畜牧業一直是台灣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早期因為口蹄疫讓台灣的豬隻無法出口,這次的非洲豬瘟事件,也難怪乎大家如此重視,養殖防疫一直都是政府和養殖戶的重要課題。台灣早期的豬隻養殖一直都是仰賴人類製造的廚餘回收,一來降低飼養成本,二來也幫台灣人的食物浪費做一個藉口。早期廚餘養直是因為飼料短缺,不得已而為之,直到近幾年的環保意識抬頭,才漸漸地有地方政府輔導養殖業者做飼料養殖,避免廚餘的汙染影響豬隻健康。這些問題的源頭要回歸到,台灣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廚餘?為什麼我們大有為的行政院長語重心長的呼籲,希望大家把食物吃乾淨,不要產生廚餘?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被丟棄的食物量有大約200萬公噸,堆疊起來的高度有三座101大樓。依據環境部最新的統計,每人每天產生的廚餘大約1.4公斤,這其中可以回收的廚餘大約50-80萬公噸,主要的來源來自家庭、餐飲業與學校餐廳,雖然有部分可以堆肥、製成飼料、能源化與焚化,但大部分還是需要豬隻的消耗。由這些廚餘來源可以觀察到,實質反映了台灣人「食物浪費「的問題,每年丟棄的食物折合經淨損失與碳排放量相當的可觀,因此,如果只是把廚餘去化問題看成垃圾處哩,對於食物供應鏈、消費文化的忽視,將會造成食材短缺、食物供應鏈鍛鏈的國安問題。(相關報導:中市啟動「廚餘零掩埋」新階段 最後三日力拚清零|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