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的SEMICON國際論壇上,供應鏈安全再次成為焦點。同時,美國對半導體祭出的232國安調查遲未定案,市場籠罩在不確定陰影中。台積電與供應鏈廠商赴美設廠,引發社會激辯:「護國神山」是否正被掏空?還是這一步能推台灣走上更大的世界舞台?
這場關於「掏空」或「機遇」的爭論,核心是一場地緣政治的豪賭。在美中科技戰持續升溫的背景下,美國重拾保護主義,靠高關稅與補貼政策企圖重建本土製造,強化供應鏈韌性。作為全球半導體龍頭的台灣,夾在盟友的戰略需求與自身利益之間,必須作出取捨。這不只是技術競賽,更是國家戰略與產業模式的正面交鋒。
《風傳媒》專訪行政院前副院長施俊吉、美國智庫蘭德(RAND)公司台灣政策倡議主任郭泓均(Raymond Kuo)、以及聚芯資本合夥人陳慧明(Eric Chen)。他們從政策、產業、人才到文化,深度剖析台灣在美中科技戰下的選擇與出路。

美國以高關稅與補貼手段試圖重振製造業與供應鏈,但郭泓均直言,這種做法代價高昂、成效有限。「現在的關稅範圍過廣,稅率是過去的 10 倍,平均從 1.5% 飆升至 15% 以上,這在大蕭條以來極為罕見。」這樣的政策實則是對美國消費者加稅,成本終將轉嫁民眾,對供應鏈韌性的實質貢獻有限。他補充,美國投資集中於少數產業(如 AI 資料中心),這些產業還可能申請豁免,使整體政策效應大打折扣。
更棘手的是「可信承諾」的流失。郭泓均指出,美國國際協議的穩定性正在崩解。「同一個政府談成協議,下一任卻說是壞協議,盟友如何信任美國長期遵守?」他警告,當美國政策傾向短期交易,其他國家將被迫尋求替代方案。
針對國人最關注的232國安調查,施俊吉強調風險不在課稅本身,而是「差別待遇」。「若美國普遍徵稅,台積電與三星都受影響,台灣壓力不會太大;問題是雙軌操作:先進製程針對台灣,成熟製程針對中國,讓台灣夾在中間,承壓最重。」
他也強調,這與上世紀美日半導體摩擦有本質不同。當年美國視日本為競爭者,出手可理解;但今日台灣是美國科技戰的重要盟友,「若誤判情勢,對盟友出重手,將動搖戰略信任。」
郭泓均補充,美國在經貿與安全上的影響力正在減弱。他國發現不能完全依賴美國,勢必轉向其他選項。「美國國內要求收縮的聲音,忽略了這種對外政策的外溢代價。」因此,即使美國祭出高關稅,盟友仍選擇與中國維持一定經濟互動。

在此背景下,台積電赴美建廠的舉措成為焦點。這不只是商業策略,更是國家戰略的縮影。
陳慧明指出,美國要求台積電建廠,是因 AI 晶片成為戰略資產。「美國知道台積電的戰略價值太重要,這是中國的軟肋,也是美國的軟肋。」他進一步引用白宮的說法,「我們距離(中國)大陸八十英里,他們距離中國八千英里。」這句簡單的對比,點出了距離所代表的風險,正是美國施壓背後最核心的原因。(相關報導:掏空護國神山?1》台積電沒有說不的權利?帶著供應鏈出海 究竟是掏空台灣或打世界盃?|更多文章)

他強調,AI晶片已經沒有替代選擇。「全球要發展AI,不管是GPU、ASIC、IC,都只能找台積電,so far沒有第二選擇。」台積電對台灣GDP的貢獻超過15%,更重要的是利潤貢獻更高,這也是美國非將部分產能拉過去不可的原因。
然而,從效率面看,陳慧明直言,「越晚去美國,對台灣越有利」。他指出,新竹與台南半天可開會,形成高度整合的一日生活圈;反觀日本九州與北海道的經驗,顯示資源分散效率低落。「從foundry(晶圓代工)角度來看,資源集中就是最有效率的策略。」他預測,美國目前是N+1(次先進製程),未來將趨近「同時N」,與台灣並行發展,甚至可能超越。

對於「掏空」的疑慮,郭泓均與陳慧明看法一致:風險存在,但目前尚未形成。郭泓均表示,美國新廠短期內難以追趕台灣的先進製程,而最關鍵的「設計與研發」仍應保留在台灣。他強調,台灣獨特的產業文化難以複製——高度教育的工程師願意輪班、工資相對低廉,且仍具競爭力,這些條件在美國不易再現。
陳慧明補充,目前美國半導體產能佔比不到5%,掏空影響尚小,「現在談掏空,是擔心太早。」但他也提醒,若未來美國產能突破15%至20%,對台灣衝擊將變得顯著,不可輕忽美國追趕速度。
供應鏈是否跟進,是觀察掏空風險的關鍵指標。陳慧明指出,供應鏈廠商多採有限跟進,非全面遷移。整體產業除台積電外近年成長停滯,且成熟製程受中國低價衝擊。他指出,會優先赴美的是產值高、具未來性的企業,規模也要夠大。具體來說,封裝測試(日月光)與AI伺服器(廣達)等高毛利產業較可能赴美,但如PC、Notebook等低毛利產品,將不會轉移。「毛利低還要面對當地保護政策與重建廠房,沒有人會願意去。再加上川普政府政策反覆無常,廠商無所適從。」
在美國壓力下,台灣並非毫無選擇。施俊吉強調,台灣真正的籌碼,不只在於晶片,更在於「AI伺服器」。他指出,很多人只關注台灣晶片在全球的市佔率,卻忽略了伺服器整機出口的關鍵地位。鴻海、廣達這些大廠在美國AI與雲端公司的背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國要的不只是單顆晶片,而是完整的AI伺服器。
施俊吉直言,這才是台灣真正的底氣。他以AI龐大的算力需求為例,這些高階晶片與伺服器因「沒有價格彈性」,即使美國課徵關稅,成本仍可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因為短期內他們沒有替代品。

此外,施俊吉也提到台灣近期主動對南非實施晶片出口管制,這是台灣首次「主動」採取制裁措施,向世界傳達一個政治訊號:台灣有能力運用經濟手段作為政治工具,而非只能被動接受。
但光靠硬實力不夠,台灣還需內部升級。郭泓均提出三項改革方向:移民、投資環境、產業結構。首先是移民。他指出台灣與韓國一樣面臨少子化挑戰,需透過引進移民補足勞力並注入活力。「台灣在亞洲中表現不錯,但仍有進步空間。」
其次是投資環境。他認為,台灣地方限制與在地含量規定過多,若能放寬,將有助吸引外資。他也提到赴美居住生活有許多挑戰,以亞利桑那州為例,不只是天氣炎熱,教育體系的評價也不高,要吸引年輕工程師並不容易。即使是台積電願意開出高薪,要招到大量合格的工程人才,還是很難。更不用說美國的移民制度本身就有不確定性,因此即便有高薪和綠卡的吸引力,美國也不一定就能順利把台灣的人才挖走。
最根本的,是文化。郭泓均指出,台灣社會對失敗的污名過深,讓創新無法冒險。「矽谷精神是接受失敗、允許重試。台灣要勇敢犯錯,才能養出創新能力。」他建議政府設立「二次創業基金」與「高風險創投池」,讓創業者有再起機會。此外,提升英語環境是基本門檻。他主張建立「英語工作環境」,讓國際人才與本地員工可自然協作。最終,台灣要打造的不只是矽盾,更要有文化與制度層次的護盾。
(相關報導:掏空護國神山?1》台積電沒有說不的權利?帶著供應鏈出海 究竟是掏空台灣或打世界盃?|更多文章)
精彩回歸!新一季《解密報告》數位專題
本次主題《掏空護國神山?》將鏡頭對準近幾個月引起極大關注的台積電赴美設廠一事。
國人引以為傲的護國神山,這次究竟是帶台廠出海打世界盃?還是在掏空台灣?☛立即瀏覽
Copyright © 2025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Version: 20251127-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