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網站15日電)近期COVID-19本土病例快速攀升,因Omicron傳染力強,國內個案多達99%為輕症或無症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重點轉為減災而非全面清零,日前也宣布居家照護指引及輕重症分流措施,強化醫療應變量能。面對確診數增加,身邊出現確診者,民眾需要做什麼?快篩結果陽性怎麼辦?中央社整理資訊帶你了解,保持戒慎不恐懼齊抗疫。
如果是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在獲得衛生單位通知指示前,請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期間要戴口罩並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或共同用餐,特別是長者、幼兒等免疫力低下的家人。 同時,如果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應聯繫衛生局或撥打1922、1999求助。
如果不是密切接觸者,則要進行自我健康監測10天,期間若有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就醫評估。
在確診個案發病前4天至隔離前,有一起用餐、同住或面對面接觸超過15分鐘,就會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被納為居家隔離管制對象。
若沒有「直接」接觸到確診者,不會被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例如,你是確診者的太太的同事,就不會被匡列。
居家隔離天數為10天,從與確診者的最後接觸日為第0天開始計算。隔離期滿前檢驗陰性者可解除隔離,並從第11天起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
在被匡列居家隔離以及隔離期滿時,皆要做PCR檢測;另外與確定病例最後接觸次日起第5至7天,以及自主健康管理第6至7天,要進行2次公費家用快篩試劑檢測。
接到電話後隔離通知立即生效,須自行開車、騎車或步行返家或至隔離地點,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全程佩戴口罩。
民眾收到細胞簡訊不用過於緊張,代表足跡與確診者重疊,但不等於被匡列。指揮中心表示,發布簡訊目的是提醒民眾自我健康監測,有疑似症狀的人須儘速就醫或採檢,若都無異狀仍可正常生活。
同時,如果民眾有掃實聯制,接到細胞簡訊通知可能接觸確診者,都可到採檢站公費採檢。
居家隔離對象為確診者的接觸者,隔離期間不能出門;自主健康管理對象則為通報個案經檢驗陰性者、居家檢疫或隔離期滿者,期間禁止與他人聚餐聚會,也不能參加公眾群聚型活動。
而自我健康監測對象則為與確診者有相同足跡的民眾,監測期間應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地點、參加大型活動、外出用餐等。如果必須外出時,應全程戴口罩。若完全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仍可正常生活或上班、上學。
民眾若住在確診數較多的地區、有呼吸道症狀、曾到確診者足跡熱區,或有確診者接觸史等情況,都建議做居家快篩。
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若快篩陽性,應立即聯絡地方衛生局或1922防疫專線,並依照指示處理。
非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若快篩陽性,須將檢測器材密封包裝攜帶至社區採檢站,進一步做PCR核酸檢測,移動過程要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如果快篩為陰性,採檢完的試劑也不要任意丟棄,建議用塑膠袋密封後以一般垃圾處理。
若到醫療院所或採檢站做PCR後被告知確診,目前只有70歲以上、血液透析、懷孕36週以上孕婦、中重症等4類患者會送醫,其餘送集中檢疫所或居家照護。
而指揮中心日前也公布居家照護指引,小於65歲、未懷孕或洗腎的輕症或無症狀個案,都可在家照護,但同住者年齡都必須小於65歲,且無懷孕或洗腎。(編輯:曹亞沿)11104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