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Wayback Machine
2 captures
07 Aug 2018 - 15 Jul 2022
JulAUGJul
Previous capture07Next capture
201720182022
success
fail
COLLECTED BY
Organization:Internet Archive
These crawls are part of an effort to archive pages as they are created and archive the pages that they refer to. That way, as the pages that are referenced are changed or taken from the web, a link to the version that was live when the page was written will be preserved.

Then the Internet Archive hopes that references to these archived pages will be put in place of a link that would be otherwise be broken, or a companion link to allow people to see what was originally intended by a page's authors.

The goal is tofix all broken links on the web. Crawls of supported "No More 404" sites.
This is a collection of web page captures from links added to, or changed on, Wikipedia pages. The idea is to bring a reliability to Wikipedia outlinks so that if the pages referenced by Wikipedia articles are changed, or go away, a reader can permanently find what was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is is part of the Internet Archive's attempt torid the web of broken links.
TIMESTAMPS
loading
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07094843/https://bkb.mpweekly.com/cu0001/20180806-9702

紋身.紋心‬(一):唱作人盧凱彤 紋身紀錄自己的勇氣

撰文: 陳伊敏     攝影: 曾梓洋

06 Aug 2018

TATTOO AND IDENTITY

時下的紋身,關乎文化、藝術、生活時尚;早已去江湖味,甚至帶點小清新。紋身,映照個人生命歷程、自我表達和探索,紋身又和衣著打扮一樣,展現一個人的價值觀、個性與偏好。

你是否也想過要在身上某個部位留一道風景?

紋身是一時,亦是一世。

No pain, no gain。痛是紋身過程的一部分,傷口癒合時有種癢入心裏的曖昧。紋身可以是記憶傷痕,也可以是記錄美好。本質上,疤痕是受傷的印記,也是癒合成長的證明。聽皮膚講故事,我們從身體的圖案一探香港新世代為何紋身,又如何「紋心」。

 

紋在身上的故事


在身上留下紋身印記,總有一些因由。有的紋身者以美觀為出發點,甚至不需要意義。有的視紋身為提醒,甚至可以成為心靈療癒的見證。紋身是紀念一些人和事的一種特別方法,每一處墨迹都有對個人生命的紀念價值,這種價值,由你自己定義。

音樂唱作人 盧凱彤
紋身 紀錄自己的勇氣

2015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盧凱彤穿着大露背裝領取「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那是她雙臂驚艷的紋身首次在聚光燈下引人矚目。

故事要從2013年年底說起。

那時盧凱彤患上躁鬱症,病發時經常失眠,出現幻覺、幻聽,自殘、時時想自我了斷……半夜出街漫無目的去遊蕩。即使去演唱會,二十分鐘就受不了,對她而言,音響無比刺耳,燈光無比刺眼。四肢會不受控地顫抖,害怕人羣。她每天睡前哭,醒來也哭,情緒跌宕起伏如坐過山車,在「躁」與「鬱」兩極的劇烈擺盪中無可抵抗地被撕扯着。

「心真的受不了。感覺好像一枝箭快要穿過胸骨從皮膚衝出來,緩慢的撕裂,很累,視線也變得模糊,一切不再存有重量。」她說,時時想傷害自己,用力踢牆、頭撞牆,總之,以各種方式自殘。 只有身體的痛可以感覺自己的存在。「心中的苦太無形,需要用『痛』來形象化,似乎可以暫時醒一醒。」

那時根本不想碰音樂,自己最熟悉的事物亦成為壓力。「音樂不再是美妙悅耳的旋律,它如同剝了皮的獵物,剩下乾掉的血和骨頭,臭掉的爛肉和廢墟,我不再被它感動……」寫不出歌,記不住詞。失去音樂,彷彿失去了語言。

她主要服用的是情緒穩定劑,「我要捨棄的不止是我的感傷,還有我的快樂。」

(她主要服用的是情緒穩定劑,她說:「我要捨棄的不止是我的感傷,還有我的快樂。」)

除了服藥,治療師建議她用左手繪畫去釋放情緒。「右手總有太多計算,而左手是控制感情的,可幫助發洩,把情緒投放在畫中。」她每天兩個小時一邊聽着古典樂,一年以左手畫一棵樹。

頭一兩個月內,無能力畫一棵完整的樹,有的被扯裂,有的被拳頭抓着,有的被斧頭砍斷,一筆一觸承載着憤怒和暴力。

起初她只在紙上畫,後來發現家中裝修後有油漆剩下,便油起牆來,將油漆潑到雪櫃、櫥櫃、天花板、甚至音箱……後來在街上四處找棄置木材作畫板。她需要不停地畫,寫字甚至左右相反,成了鏡像字。她在許多個幽深的黑夜靈感迸發,奮力以潑油的狂野代替割手來洩憤。

寫下反過來的毛筆字,左手不可控制地宣洩出很多情緒。

(寫下左右相反的毛筆字,左手不可控制地宣洩出很多情緒。)

向愛整潔的她用油漆四處潑,潑天花板、櫥櫃、甚至音箱,到處畫到滿滿,成為最好的發洩渠道。

(向愛整潔的她用油漆四處潑,潑天花板、櫥櫃、甚至音箱,到處畫到滿滿,成為最好的發洩渠道。)

心理治療幾個月後,盧凱彤鼓起勇氣去看精神科醫生。那些日子,幻覺和現實是同樣的驚慄。她說,調校藥物的九個月,真是人生中的煉獄,一切不由自主。手震、頭痛、口乾、噩夢、身體僵硬、坐立不安、無故哭泣……甚至在幻覺中見到家中有人走來走去。有時候,她甚至分不清是病還是藥的副作用。

她主要服用的是情緒穩定劑,「我要捨棄的不止是我的感傷,還有我的快樂。」有一個部分的自己,似乎慢慢在被吞噬……

「我一度擔心自己再也見不到陽光,再也做不回這一行。」幸好親人和好友們一直給她打氣。

病了一年多,不知不覺,她便在木板上創作了上百幅抽象畫,患病竟令她發掘到自己繪畫的天賦。

從未接觸過繪畫的她生病期間用左手畫畫,不知不覺創作了一百多幅油漆畫,還舉辦了慈善拍賣,宣傳精神健康。

(從未接觸過繪畫的她生病期間用左手畫畫,不知不覺創作了一百多幅油漆畫,還舉辦了慈善拍賣,宣傳精神健康。)

熬到2014年夏天,盧凱彤情況漸入佳境,漸漸可以減藥。歷盡躁鬱症煎熬的她決定在身體上留下烙印,用紋身記錄自己的勇氣。紋身師參考了她的畫作特點,在她手臂上用毛筆點墨、潑墨,創作隨意的線條。

「在病的過程中, 無人可以觸碰我。」那時她太害怕人,恐懼如影隨形。

直到那一天,紋身師在她的皮膚下墨,是這一年半來第一次有人觸碰到她。當紋身師幫她在手臂上消毒、塗潤膚油,她頃刻感動得淚如雨下。「紋身的痛很赤裸裸,但這痛提醒我可以重新信任人。」

她此前的紋身都是在盆骨、肋骨、大腿上, 都是躲藏的,因擔心形象和歌路受局限。她說,在這場精神戰役中重生,決心要擁抱自己,什麼都不再害怕,更不再理會旁人眼光。

「我要迎戰的不是外來的侵略,而是自己內心巨大的心魔。我也看清楚了自己原來可以有這份堅強。而這個烙印是一生一世的,病過的經歷令我從此不一樣了。」 她將自己最深層最難以觸及的部分掏出來給人看,只為了讓有同樣經歷、掙扎中的人也能夠接納自己,不要被情緒病打敗了。

當她坦誠地訴說這一切時,顯得一臉平靜。而這種平靜,是藥物的作用?還是穿越了情緒「地獄」歷練後的從容?

這幅叫《外星人》:你是我最愛的錯誤,請帶我離開自己。再度觸摸這張作品,她已經想不起當時的構思,只是自然的流露。

(這幅叫《外星人》:你是我最愛的錯誤,請帶我離開自己。再度觸摸這張作品,她已經想不起當時的構思,只是自然的流露。)

 

(刊於《明周》2428期《紋身.紋心》,本報導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 2016「卓越生活時尚報導獎」大獎 )

下一頁>>

Shares
 

    熱門文章

    上一篇文章

    【馬走了 馬照跑】退休練馬師吳定強:誰不是血肉之軀?

    下一篇文章

    生命中的兩個女人 盧凱彤:接納我是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延伸閱讀

    © 2016 One Media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香港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6樓       電話:(852)3605-3705       傳真:(852)2898-2590

    《明周》圖文均有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載互聯網。如有侵權,本刊將循法律途徑追究。特此聲明。《明周》編輯部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