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欢迎每一位追梦者来这里创造未来
人才汇聚之地,创新薪火自生。北京作为大国首都、首善之区,理应在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展现更多担当,在招才引才上一马当先、走在前列。“北京能让千年古树扎根,也容得下新苗破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个人都有扎根逐梦的机会,这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发布13条措施,支持留学回国人才在京发展;送出“服务包”,为国际人才提供从“落地北京”到“扎根北京”全链条服务;启动“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动,为英才铺设回国“快速路”……日前,本市向全球人才发出“聚北京·创未来”邀约。
北京“全球招贤”已非首次。近些年,从简化签证办理流程,到提供科研项目资助,再到打造国际人才社区……一套组合拳下来,北京正逐渐成为全球人才的“强磁场”。仅以“海归”为例,截至2024年底,在京工作和生活的归国留学人员达122.85万人,其中六成就业人员从事新兴产业,创业领域多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硬核”赛道。得益于张开双臂、广纳英才,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有了坚实支撑。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关键核心技术,大国竞争、科技博弈愈发激烈,全球创新版图持续重构。中国经济从过去依赖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加速向“人才红利”“创新红利”驱动转型,数智融合、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成为新增长引擎。各大城市间的竞合发展,也越来越依靠人才的支撑,求贤若渴成为普遍心态。
人才汇聚之地,创新薪火自生。北京作为大国首都、首善之区,理应在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展现更多担当,在招才引才上一马当先、走在前列。同时,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面对资源刚性约束,北京在产业疏解、功能减负等方面做“减法”,更要依靠优质智力资源在“人才红利”上做“加法”,激发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最新数据显示,北京人才总量已超八百万人,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人才何以选择北京?至少包含以下层面:北京创新资源雄厚,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全国领先,研发投入强度连续数年稳居全国前列;产业集群崛起,已产生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政府服务暖心,营商环境改革持续迭代升级,200余项举措擦亮“北京服务”……“北京能让千年古树扎根,也容得下新苗破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个人都有扎根逐梦的机会,这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凤凰”来了,要留得住、用得好,关键是将爱才护才理念贯穿全流程,构建更完善的服务体系。这方面,尤为考验政府精细化治理的能力。比如,青年生活刚刚起步,如何完善生活配套、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帮助他们轻装上阵?再如,面向创业初期群体,如何用足用好政策空间,畅通“一站式服务”,“对症下药”解决青创企业难题?一开始就注重为他们减轻负担,扶上马、送一程,暖心的托举与包容,会让人才更加专注于事业。若将眼光放长远,人才对于城市的期待,早已超越了“一份工作”的粗浅定义,而希望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和价值实现。这个角度上,让人才更好融入城市,在奋斗中更好成就理想志趣、实现自我价值,还有很多值得优化的方面。
人才与城市,追求的是互相成就的“双赢”。数据显示,2017—2023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由0.71上升至0.86,连续7年排名居全国首位。从经济建设主战场,到文化发展大舞台,从科技创新最前沿,到重点项目第一线,今天的京华大地,处处都是机遇,给了每个人舞台,在一次次试错、修正、向前中,追梦者也将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这里,你可以用一杯咖啡的时间,集齐全球顶级的人才、技术、产品、资本、商业的每一块拼图。”有投资人如此评价北京的创新环境,并将北京定义为最大的“造风之城”。共同成长、相互成就,期待在这片热土上,个人之志与时代使命能够彼此照亮,续写更多“双向奔赴”的传奇。
来源标题:欢迎每一位追梦者来这里创造未来
责任编辑:李冬红 作者:高源
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1709亿元,已完成过半的全年任务。持续、大规模、实打实的减税降费,让企业和老百姓都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收获了税改的“大红包”。
知识付费布局日渐成熟,各大“玩家”都在思考:市场繁荣、政策利好的局势下,如何继续撬动互联网教育的经济杠杆,在知识服务领域实现深度发展。从长远看,“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中国特色网络素养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立足人类社会互联网发展规律和中国互联网实践土壤,以提高人的网络素养为目标和任务。
数据治理的法治化问题,不仅需要国内法治,也需要考虑国际法治,建立既促成维护国家利益又能进行对话、竞争和合作的国际数据治理体系,以提升我们在国际数据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治理能力。
一些西方国家总自诩尊重人权、保护人权,但实际上,它们尊重、热衷于维护的并不是所有人的人权,而是有条件、有选择的。这些“双标”操作正反映出某些西方人扭曲的“人权”观。
每当我国宣布对外大规模援助和免债时都会引发诸如“撒币”“做慈善”等质疑之声,实际上,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参与的活动和必须学会使用的外交工具,绝对不是什么可做可不做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