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从“繁星密布”看创新北京的蓬勃未来
几十年来,纵然技术风潮不断更迭,但北京始终以追风者的姿态屹立风口。从“一次争先”到“次次不落”,在长周期下蜕变跃迁、奋楫争先,也成为独特的“北京现象”。北京成为“创新之城”,是时与势的推动,更源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创新发展的“软”环境正转化为殊为难得的“硬”实力。
以北京北四环与中关村东路的十字路口为圆心、2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外媒笔下的“中国大模型六小虎”中有“四虎”落户于此——连日来,媒体聚焦北京,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在这方热土的“繁星密布”、生长拔节,探寻这座城市勇立科技创新潮头的密码所在。
科技创新的博弈,从来都不只是技术的角力,更是人才的比拼、生态的较量。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北京,根本上是厚积薄发的结果。科研院所林立,人才资源汇聚,深厚积淀加之提早布局,强化了北京创新“策源地”的优势;优化创业生态,从算力支持、数据互通,到融资畅通、场景开放,全方位护航让创新网络持续活跃;推动产业落地,各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技术,让AI技术加速变为可感、可触的生产力……得益于充分的“阳光雨露”,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相关独角兽企业36家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折射着北京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定步伐。这片充满希望田野上,随处可见前沿科技的惊艳亮相。身挂“天工001”号牌的人形机器人,助阵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自动驾驶“驶入”多元场景,背后是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率先布局与持续迭代。若将观察的视野拉长,几十年来,纵然技术风潮不断更迭,但北京始终以追风者的姿态屹立风口。从“一次争先”到“次次不落”,在长周期下蜕变跃迁、奋楫争先,也成为独特的“北京现象”。
北京成为“创新之城”,是时与势的推动,更源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饱受“大城市病”困扰的经历,倒逼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启减量发展。诚如一些干部所言,相比其他城市,北京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约束性更强,只有“华山一条道”。从持续更新的产业限禁目录,到稳定增长的科创投入,再到不断升级的“北京服务”……一系列举措生动彰显着北京争做“首善”的自觉担当。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创新发展的“软”环境正转化为殊为难得的“硬”实力,这也验证了产业创新中的“集聚效应”:创新聚集区可加速畅通产业链、推动完善生态,从而实现更大的创新乘数。
第四次科技浪潮呼啸而来,全球科技竞争趋于“白热化”,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牵动国家的前途命运。当下,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内部很多领域依然存在“卡脖子”“掉链子”问题,外部面对一些势力打压围堵“脱钩断链”的压力,这都进一步提升了核心技术攻关的紧迫性。面对历史关口的“关键一跃”,面对国家人民的殷殷期盼,北京当如何尽责担当?着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产业新优势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重要抓手之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务之急,还是以改革持续打通堵点卡点。近年来,从改革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全面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从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科创企业,到支持企业自主认定人才……不断深化的改革举措推动着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政府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市场机制调节、微观主体发力,“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协同配合,必能将创新环境营造得更加友好,助力企业敢于布局前沿、勇攀科创高峰。
创造未来的前提是相信未来。在浩瀚的科技星空中,北京闪耀的创新繁星或许只是一处景观,但它发出的光与热,正给更多人带去信心——当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坚定地相信未来、拥抱未来,就一定会不断突破边界,让科技想象力无限放飞,让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成就一个个“越己者恒越”的传奇。
来源标题:从“繁星密布”看创新北京的蓬勃未来
责任编辑:李冬红 作者:杜梨
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1709亿元,已完成过半的全年任务。持续、大规模、实打实的减税降费,让企业和老百姓都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收获了税改的“大红包”。
知识付费布局日渐成熟,各大“玩家”都在思考:市场繁荣、政策利好的局势下,如何继续撬动互联网教育的经济杠杆,在知识服务领域实现深度发展。从长远看,“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中国特色网络素养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立足人类社会互联网发展规律和中国互联网实践土壤,以提高人的网络素养为目标和任务。
数据治理的法治化问题,不仅需要国内法治,也需要考虑国际法治,建立既促成维护国家利益又能进行对话、竞争和合作的国际数据治理体系,以提升我们在国际数据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治理能力。
一些西方国家总自诩尊重人权、保护人权,但实际上,它们尊重、热衷于维护的并不是所有人的人权,而是有条件、有选择的。这些“双标”操作正反映出某些西方人扭曲的“人权”观。
每当我国宣布对外大规模援助和免债时都会引发诸如“撒币”“做慈善”等质疑之声,实际上,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参与的活动和必须学会使用的外交工具,绝对不是什么可做可不做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