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熱處理裝置1之構成之縱剖視圖。圖1之熱處理裝置1係藉由對作為基板之圓板形狀之半導體晶圓W進行閃光照射而將該半導體晶圓W加熱之閃光燈退火裝置。作為處理對象之半導體晶圓W之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為
300 mm或
450 mm(於本實施形態中,為
300 mm)。向熱處理裝置1搬入前之半導體晶圓W中已植入有雜質,藉由利用熱處理裝置1實施之加熱處理,執行所植入雜質之活化處理。再者,於圖1及以後之各圖中,為了易於理解,各部之尺寸或數量視需要被誇大或簡化而繪製。
熱處理裝置1具備收容半導體晶圓W之腔室6、內置複數個閃光燈FL之閃光加熱部5、及內置複數個鹵素燈HL之鹵素加熱部4。於腔室6之上側設置有閃光加熱部5,並且於下側設置有鹵素加熱部4。又,熱處理裝置1於腔室6之內部,具備將半導體晶圓W以水平姿勢保持之保持部7、及於保持部7與裝置外部之間進行半導體晶圓W之交接之移載機構10。進而,熱處理裝置1具備控制部3,該控制部3控制鹵素加熱部4、閃光加熱部5及腔室6中設置之各動作機構,使其等執行半導體晶圓W之熱處理。
腔室6係於筒狀之腔室側部61之上下安裝石英製之腔室窗而構成。腔室側部61具有上下開口之大致筒形狀,上側開口安裝有上側腔室窗63而被封堵,下側開口安裝有下側腔室窗64而被封堵。構成腔室6之頂壁部之上側腔室窗63係由石英形成之圓板形狀構件,作為使自閃光加熱部5出射之閃光透射至腔室6內之石英窗而發揮功能。又,構成腔室6之底板部之下側腔室窗64亦為由石英形成之圓板形狀構件,作為使來自鹵素加熱部4之光透射至腔室6內之石英窗而發揮功能。
又,於腔室側部61之內側壁面之上部安裝有反射環68,於下部安裝有反射環69。反射環68、69均形成為圓環狀。上側之反射環68係藉由自腔室側部61之上側嵌入而安裝。另一方面,下側之反射環69係藉由自腔室側部61之下側嵌入並利用圖示省略之螺釘加以固定而安裝。即,反射環68、69均裝卸自由地安裝於腔室側部61。腔室6之內側空間,即由上側腔室窗63、下側腔室窗64、腔室側部61及反射環68、69包圍之空間被規定為熱處理空間65。
藉由於腔室側部61安裝反射環68、69,而於腔室6之內壁面形成有凹部62。即,形成有由腔室側部61之內壁面中未安裝反射環68、69之中央部分、反射環68之下端面及反射環69之上端面包圍之凹部62。凹部62沿水平方向呈圓環狀形成於腔室6之內壁面,並圍繞保持半導體晶圓W之保持部7。腔室側部61及反射環68、69由強度與耐熱性優異之金屬材料(例如,不鏽鋼)形成。
又,於腔室側部61,形成設置有用以對腔室6進行半導體晶圓W之搬入及搬出之搬送開口部(爐口)66。搬送開口部66可藉由閘閥185而開閉。搬送開口部66連通連接於凹部62之外周面。因此,閘閥185將搬送開口部66打開時,能自搬送開口部66通過凹部62向熱處理空間65搬入半導體晶圓W及自熱處理空間65搬出半導體晶圓W。又,若閘閥185將搬送開口部66閉鎖,則腔室6內之熱處理空間65成為密閉空間。
又,於腔室6之內壁上部,形成設置有向熱處理空間65供給處理氣體之氣體供給孔81。氣體供給孔81形成設置於較凹部62更靠上側位置,亦可設置於反射環68。氣體供給孔81經由呈圓環狀形成於腔室6之側壁內部之緩衝空間82,連通連接於氣體供給管83。氣體供給管83連接於處理氣體供給源85。又,於氣體供給管83之路徑中途介插有閥84。若將閥84打開,則處理氣體自處理氣體供給源85向緩衝空間82輸送。流入至緩衝空間82之處理氣體以於流體阻力較氣體供給孔81小之緩衝空間82內擴散之方式流動而自氣體供給孔81向熱處理空間65內供給。作為處理氣體,例如可使用氮(N2)等惰性氣體,或氫(H2)、氨(NH3)等反應性氣體,或由其等混合而成之混合氣體(本實施形態中,為氮氣)。
另一方面,於腔室6之內壁下部,形成設置有將熱處理空間65內之氣體排出之氣體排出孔86。氣體排出孔86形成設置於較凹部62更靠下側位置,亦可設置於反射環69。氣體排出孔86經由呈圓環狀形成於腔室6之側壁內部之緩衝空間87,連通連接於氣體排出管88。氣體排出管88連接於排氣部190。又,於氣體排出管88之路徑中途介插有閥89。若將閥89打開,則熱處理空間65之氣體自氣體排出孔86經緩衝空間87向氣體排出管88排出。再者,氣體供給孔81及氣體排出孔86可沿腔室6之圓周方向設置有複數個,亦可呈狹縫狀。
又,於搬送開口部66之前端,亦連接有將熱處理空間65內之氣體排出之氣體排出管191。氣體排出管191經由閥192連接於排氣部190。藉由將閥192打開,腔室6內之氣體經由搬送開口部66排出。
作為排氣部190,可使用真空泵或設置熱處理裝置1之工廠之排氣公用實體。若採用真空泵作為排氣部190,關閉閥84以排出作為密閉空間之熱處理空間65之環境氣體而不自氣體供給孔81進行任何氣體供給,則能將腔室6內減壓至真空環境氣體。又,即便於不使用真空泵作為排氣部190之情形時,亦能藉由進行排氣將腔室6內減壓至小於大氣壓之氣壓,而不自氣體供給孔81進行氣體供給。
圖2係表示保持部7之整體外觀之立體圖。保持部7係具備基台環71、連結部72及基座74而構成。基台環71、連結部72及基座74均由石英形成。即,保持部7整體由石英形成。
基台環71係使圓環形狀缺失一部分而成之圓弧形狀之石英構件。該缺失部分係為了防止下述移載機構10之移載臂11與基台環71之干涉而設置。基台環71載置於凹部62之底面,藉此支持於腔室6之壁面(參照圖1)。於基台環71之上表面,沿其圓環形狀之圓周方向豎立設置有複數個連結部72(於本實施形態中,為4個)。連結部72亦為石英製之構件,藉由熔接固接於基台環71。
基座74係藉由設置於基台環71之4個連結部72而支持。圖3係基座74之俯視圖。又,圖4係基座74之剖視圖。基座74具備保持板75、引導環76及複數個基板支持銷77。保持板75係由石英形成之大致圓形之平板狀構件。保持板75之直徑大於半導體晶圓W之直徑。即,保持板75具有較半導體晶圓W大之平面尺寸。
於保持板75之上表面周緣部設置有引導環76。引導環76係具有較半導體晶圓W之直徑大之內徑之圓環形狀之構件。例如,於半導體晶圓W之直徑為
300 mm之情形時,引導環76之內徑為
320 mm。引導環76之內周形成為自保持板75向上方擴大之傾斜面。引導環76與保持板75相同,由石英形成。引導環76可熔接於保持板75之上表面,亦可藉由另行加工所得之銷等固定於保持板75。或者,亦可將保持板75與引導環76加工成一體之構件。
保持板75之上表面中較引導環76更靠內側之區域成為保持半導體晶圓W之平面狀之保持面75a。於保持板75之保持面75a,豎立設置有複數個基板支持銷77。於本實施形態中,沿保持面75a之與外周圓(引導環76之內周圓)為同心圓之圓周上,分別間隔30°豎立設置有共計12個基板支持銷77。配置有12個基板支持銷77之圓之直徑(相對向之基板支持銷77間之距離)小於半導體晶圓W之直徑,若半導體晶圓W之直徑為
300 mm,則該圓之直徑為
270 mm~
280 mm(於本實施形態中,為
270 mm)。各個基板支持銷77由石英形成。複數個基板支持銷77可藉由熔接設置於保持板75之上表面,亦可與保持板75加工成一體。
返回至圖2,豎立設置於基台環71之4個連結部72與基座74之保持板75之周緣部藉由熔接而固接。即,基座74與基台環71藉由連結部72而固定連結。藉由如此地使保持部7之基台環71支持於腔室6之壁面,保持部7被安裝於腔室6。於保持部7安裝於腔室6之狀態下,基座74之保持板75成為水平姿勢(法線與鉛直方向一致之姿勢)。即,保持板75之保持面75a成為水平面。
搬入至腔室6之半導體晶圓W以水平姿勢載置並保持於安裝於腔室6之保持部7之基座74之上。此時,半導體晶圓W藉由豎立設置於保持板75上之12個基板支持銷77得到支持,並保持於基座74。更嚴密而言,12個基板支持銷77之上端部與半導體晶圓W之下表面接觸而支持該半導體晶圓W。12個基板支持銷77之高度(基板支持銷77之上端至保持板75之保持面75a之距離)均等,因此能藉由12個基板支持銷77將半導體晶圓W以水平姿勢支持。
又,半導體晶圓W係藉由複數個基板支持銷77以自保持板75之保持面75a隔開特定間隔之方式得到支持。相較於基板支持銷77之高度,引導環76之厚度更大。因此,藉由複數個基板支持銷77支持之半導體晶圓W之水平方向之位置偏移藉由引導環76得到防止。
又,如圖2及圖3所示,於基座74之保持板75,上下貫通而形成有開口部78。開口部78係為了供輻射溫度計120(參照圖1)接收自半導體晶圓W之下表面輻射之輻射光(紅外光)而設置。即,輻射溫度計120經由開口部78接收自半導體晶圓W之下表面輻射之光,並由另外設置之檢測器測定該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進而,於基座74之保持板75,貫穿設置有用以供下述移載機構10之頂起銷12交接半導體晶圓W而貫通之4個貫通孔79。
圖5係移載機構10之俯視圖。又,圖6係移載機構10之側視圖。移載機構10具備2根移載臂11。移載臂11形成為沿大致圓環狀之凹部62之圓弧形狀。於各個移載臂11豎立設置有2根頂起銷12。移載臂11及頂起銷12由石英形成。各移載臂11能藉由水平移動機構13而旋動。水平移動機構13使一對移載臂11相對於保持部7在移載動作位置(圖5之實線位置)與退避位置(圖5之二點鏈線位置)之間水平移動,該移載動作位置係進行半導體晶圓W之移載之位置,該退避位置係俯視下不與保持於保持部7之半導體晶圓W重疊之位置。作為水平移動機構13,可藉由個別馬達使各移載臂11分別旋動,亦可使用連桿機構藉由1個馬達使一對移載臂11連動而旋動。
又,一對移載臂11藉由升降機構14而與水平移動機構13一起升降移動。若升降機構14於移載動作位置處使一對移載臂11上升,則共計4根頂起銷12通過貫穿設置於基座74之貫通孔79(參照圖2、3),從而頂起銷12之上端自基座74之上表面突出。另一方面,升降機構14於移載動作位置處使一對移載臂11下降,而將頂起銷12自貫通孔79拔出,若水平移動機構13使一對移載臂11以被打開之方式移動,則各移載臂11移動至退避位置。一對移載臂11之退避位置位於保持部7之基台環71之正上方。因基台環71載置於凹部62之底面,故移載臂11之退避位置位於凹部62之內側。再者,於移載機構10之設置有驅動部(水平移動機構13及升降機構14)之部位附近,亦設置有圖示省略之排氣機構,而構成為將移載機構10之驅動部周邊之環境氣體向腔室6之外部排出。
如圖1所示,熱處理裝置1具有3個輻射溫度計120、130、140。正如上文所述,輻射溫度計120經由設置於基座74之開口部78測定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輻射溫度計130檢測自石英製之基座74輻射之紅外光而測定基座74之溫度。另一方面,輻射溫度計140檢測自下側腔室窗64輻射之紅外光而測定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輻射溫度計120、130、140分別設置於測定對象物即半導體晶圓W、基座74及下側腔室窗64之斜下方。即,輻射溫度計120、130、140各自之光軸與測定對象物所成之角度小於90°。其目的在於,避免輻射溫度計120、130、140遮擋來自鹵素燈HL及閃光燈FL之光照射。
設置於腔室6上方之閃光加熱部5係在殼體51之內側,具備包含複數根(於本實施形態中,為30根)疝氣閃光燈FL之光源、及以覆蓋該光源上方之方式設置之反射器52而構成。又,於閃光加熱部5之殼體51之底部,安裝有燈光輻射窗53。構成閃光加熱部5之底板部之燈光輻射窗53係由石英形成之板狀之石英窗。藉由將閃光加熱部5設置於腔室6之上方,燈光輻射窗53與上側腔室窗63相對向。閃光燈FL自腔室6之上方經由燈光輻射窗53及上側腔室窗63對熱處理空間65照射閃光。
複數個閃光燈FL分別為具有長條形圓筒形狀之棒狀燈,且以各自之長度方向沿保持於保持部7之半導體晶圓W之主面(即沿水平方向)相互平行之方式呈平面狀排列。因此,藉由閃光燈FL之排列形成之平面亦為水平面。
疝氣閃光燈FL具備:棒狀之玻璃管(放電管),其內部封入有疝氣,且其兩端部配設有連接於電容器之陽極及陰極;及觸發電極,其附設於該玻璃管之外周面上。疝氣係電氣絕緣體,故而即便電容器中蓄存有電荷,正常狀態下玻璃管內亦不會流通電氣。然而,於對觸發電極施加高電壓而破壞了絕緣之情形時,電容器中儲存之電氣會瞬間流至玻璃管內,藉由此時之疝原子或疝分子之激發而放出光。於此種疝氣閃光燈FL中,預先儲存於電容器中之靜電能被轉換成0.1毫秒至100毫秒之極短光脈衝,故而與鹵素燈HL等連續點亮之光源相比,具有能照射極強光之特徵。即,閃光燈FL係於未達1秒之極短時間內瞬間發光之脈衝發光燈。再者,閃光燈FL之發光時間可藉由對閃光燈FL進行電力供給之燈電源之線圈常數加以調整。
又,反射器52係以覆蓋複數個閃光燈FL全體之方式設置於該等複數個閃光燈FL之上方。反射器52之基本功能為將自複數個閃光燈FL出射之閃光向熱處理空間65側反射。反射器52由鋁合金板形成,其正面(面向閃光燈FL之側之面)被採用噴砂處理實施了粗面化加工。
設置於腔室6下方之鹵素加熱部4在殼體41之內側內置有複數根(於本實施形態中,為40根)鹵素燈HL。鹵素加熱部4係藉由複數個鹵素燈HL自腔室6之下方經由下側腔室窗64對熱處理空間65進行光照射而將半導體晶圓W加熱之光照射部。
圖7係表示複數個鹵素燈HL之配置之俯視圖。40根鹵素燈HL分為上下2段而配置。於距保持部7較近之上段配設有20根鹵素燈HL,並且於較上段距保持部7遠之下段亦配設有20根鹵素燈HL。各鹵素燈HL為具有長條形圓筒形狀之棒狀燈。上段、下段中,20根鹵素燈HL均以各自之長度方向沿保持於保持部7之半導體晶圓W之主面(即,沿水平方向)相互平行之方式排列。藉此,上段、下段中,藉由鹵素燈HL之排列形成之平面均為水平面。
又,如圖7所示,於上段、下段,鹵素燈HL在與周緣部對向之區域之配設密度均較在與保持於保持部7之半導體晶圓W之中央部對向之區域之配設密度更高。即,於上下段,鹵素燈HL在周緣部之配設間距均較在燈排列之中央部之配設間距短。因此,能對藉由來自鹵素加熱部4之光照射進行加熱時溫度容易下降之半導體晶圓W之周緣部,進行更多光量之照射。
又,由上段鹵素燈HL構成之燈群與由下段鹵素燈HL構成之燈群呈格子狀交叉排列。即,以配置於上段之20根鹵素燈HL之長度方向與配置於下段之20根鹵素燈HL之長度方向相互正交之方式,配設有共計40根鹵素燈HL。
鹵素燈HL係藉由對配設於玻璃管內部之燈絲通電,使燈絲白熾化而發光之燈絲方式之光源。玻璃管之內部封入有向氮或氬等惰性氣體導入微量鹵族元素(碘、溴等)所得之氣體。藉由導入鹵族元素,能抑制燈絲之折損,且將燈絲之溫度設定成高溫。因此,鹵素燈HL具有如下特性:與普通白熾燈泡相比,壽命較長,且能連續照射強光。即,鹵素燈HL係至少1秒以上連續發光之連續點亮燈。又,由於鹵素燈HL為棒狀燈,故而壽命較長,藉由使鹵素燈HL沿水平方向配置,對上方之半導體晶圓W之輻射效率優異。
又,鹵素加熱部4之殼體41內,亦於2段鹵素燈HL之下側設置有反射器43(圖1)。反射器43將自複數個鹵素燈HL出射之光向熱處理空間65之側反射。
控制部3控制設置於熱處理裝置1之上述各種動作機構。作為控制部3之硬體之構成與普通電腦相同。即,控制部3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其係進行各種運算處理之電路;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其係記憶基本程式之讀出專用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其係記憶各種資訊之自由讀寫記憶體;及磁碟,其記憶控制用軟體或資料等。藉由控制部3之CPU執行特定之處理程式,熱處理裝置1中之處理得以進行。
除了上述構成以外,熱處理裝置1進而具備各種冷卻用構造,以防半導體晶圓W之熱處理時自鹵素燈HL及閃光燈FL產生之熱能導致鹵素加熱部4、閃光加熱部5及腔室6之溫度過度上升。例如,於腔室6之壁體設置有水冷管(圖示省略)。又,鹵素加熱部4及閃光加熱部5形成為於內部形成氣流而進行排熱之空冷構造。又,向上側腔室窗63與燈光輻射窗53之間隙亦供給空氣,將閃光加熱部5及上側腔室窗63冷卻。
其次,對熱處理裝置1中之處理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對以半導體晶圓W作為處理對象之熱處理之順序進行說明。此處,作為處理對象之半導體晶圓W係藉由離子植入法添加有雜質(離子)之半導體基板。該雜質之活性化係藉由利用熱處理裝置1實施之閃光照射加熱處理(退火)而執行。以下所說明之半導體晶圓W之處理順序係藉由控制部3控制熱處理裝置1之各動作機構而進行。
首先,將供氣用之閥84打開,並且將排氣用之閥89、192打開,開始對腔室6內供氣及排氣。將閥84打開後,氮氣自氣體供給孔81向熱處理空間65供給。又,將閥89打開後,腔室6內之氣體自氣體排出孔86排出。藉此,自腔室6內之熱處理空間65之上部供給之氮氣流向下方,自熱處理空間65之下部排出。
又,藉由將閥192打開,腔室6內之氣體亦自搬送開口部66排出。進而,藉由圖示省略之排氣機構,移載機構10之驅動部周邊之環境氣體亦被排出。再者,於熱處理裝置1中對半導體晶圓W實施熱處理時,氮氣持續向熱處理空間65供給,其供給量根據處理步驟而適當變更。
然後,打開閘閥185而將搬送開口部66打開,藉由裝置外部之搬送機器人經由搬送開口部66將作為處理對象之半導體晶圓W搬入至腔室6內之熱處理空間65。此時,有隨著半導體晶圓W之搬入而捲入裝置外部之環境氣體之虞,但因腔室6中不斷有氮氣供給,故氮氣會自搬送開口部66流出,從而能將此種外部環境氣體之捲入控制於最小限度。
藉由搬送機器人搬入之半導體晶圓W進出至保持部7之正上方位置並停止於此。然後,移載機構10之一對移載臂11自退避位置水平移動至移載動作位置並上升,藉此頂起銷12通過貫通孔79自基座74之保持板75之上表面突出而接收半導體晶圓W。此時,頂起銷12上升至較基板支持銷77之上端更靠上方。
將半導體晶圓W載置於頂起銷12後,搬送機器人自熱處理空間65退出,搬送開口部66藉由閘閥185而閉鎖。然後,一對移載臂11下降,藉此半導體晶圓W被自移載機構10移交至保持部7之基座74,並被以水平姿勢自下方保持。半導體晶圓W藉由豎立設置於保持板75上之複數個基板支持銷77得到支持,並保持於基座74。又,半導體晶圓W被以形成有圖案且植入有雜質之正面作為上表面而保持於保持部7。於藉由複數個基板支持銷77支持之半導體晶圓W之背面(與正面為相反側之主面)與保持板75之保持面75a之間,形成有特定間隔。下降至基座74下方之一對移載臂11藉由水平移動機構13退避至退避位置即凹部62之內側。
藉由以石英形成之保持部7之基座74將半導體晶圓W以水平姿勢自下方保持後,鹵素加熱部4之40根鹵素燈HL一齊點亮,而開始預加熱(輔助加熱)。自鹵素燈HL出射之鹵素光透過由石英形成之下側腔室窗64及基座74照射至半導體晶圓W之下表面。藉由接受來自鹵素燈HL之光照射,半導體晶圓W得到預加熱,從而溫度上升。再者,由於移載機構10之移載臂11已退避至凹部62之內側,故而不會妨礙鹵素燈HL進行加熱。
藉由鹵素燈HL進行預加熱時,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由輻射溫度計120測定。即,自保持於基座74之半導體晶圓W之下表面經由開口部78輻射之紅外光由輻射溫度計120接收而測定正在升溫之晶圓溫度。測得之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被傳送至控制部3。控制部3一面監視藉由來自鹵素燈HL之光照射而升溫之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是否達到特定之預加熱溫度T1,一面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即,控制部3基於輻射溫度計120測得之測定值,以使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成為預加熱溫度T1之方式反饋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預加熱溫度T1為無半導體晶圓W中添加之雜質藉由熱而擴散之虞之200℃至800℃左右,較佳為350℃至600℃左右(於本實施形態中,為600℃)。
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達到預加熱溫度T1後,控制部3將半導體晶圓W暫時維持為該預加熱溫度T1。具體而言,於藉由輻射溫度計120測得之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達到預加熱溫度T1之時間點,控制部3調整鹵素燈HL之輸出,將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大致維持為預加熱溫度T1。
於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達到預加熱溫度T1且經過特定時間後之時間點,閃光加熱部5之閃光燈FL對保持於基座74之半導體晶圓W之正面進行閃光照射。此時,自閃光燈FL輻射之閃光之一部分直接朝向腔室6內,其他部分暫時先被反射器52反射,然後再朝向腔室6內,藉由該等閃光之照射,進行半導體晶圓W之閃光加熱。
閃光加熱係藉由來自閃光燈FL之閃光(Flash Light)照射而進行,因此能使半導體晶圓W之正面溫度於短時間內上升。即,自閃光燈FL照射之閃光係由預先儲存於電容器中之靜電能轉換成極短光脈衝且照射時間極短至0.1毫秒以上100毫秒以下程度之強閃光。而且,藉由來自閃光燈FL之閃光照射被閃光加熱之半導體晶圓W之正面溫度瞬間上升至1000℃以上之處理溫度T2,植入至半導體晶圓W之雜質活化後,正面溫度急速下降。如此,於熱處理裝置1中,能使半導體晶圓W之正面溫度於極短時間內升降,因此能一面抑制植入至半導體晶圓W之雜質藉由熱而擴散,一面進行雜質之活化。再者,雜質之活化所需之時間與其熱擴散所需之時間相比極短,因此活化於0.1毫秒至100毫秒左右之尚未發生擴散之短時間內即可完成。
閃光加熱處理結束後且經過特定時間後,鹵素燈HL熄滅。藉此,半導體晶圓W自預加熱溫度T1急速降溫。正在降溫之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由輻射溫度計120測定,且其測定結果被傳送至控制部3。控制部3根據輻射溫度計120之測定其結果,監視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是否降溫至特定溫度。然後,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降溫至特定溫度以下後,移載機構10之一對移載臂11再次自退避位置水平移動至移載動作位置並上升,藉此頂起銷12自基座74之上表面突出,而自基座74接收熱處理後之半導體晶圓W。然後,將藉由閘閥185而閉鎖之搬送開口部66打開,藉由裝置外部之搬送機器人搬出載置於頂起銷12上之半導體晶圓W,至此熱處理裝置1中之半導體晶圓W之加熱處理完成。
但較典型為以批次為單位進行半導體晶圓W之處理。所謂批次,係指作為於相同條件下進行相同內容處理之對象之1組半導體晶圓W。於本實施形態之熱處理裝置1中,亦為將構成批次之複數片(例如,25片)半導體晶圓W逐片地依序搬入至腔室6而進行加熱處理。
此處,於一段時間未進行處理之熱處理裝置1中開始批次處理之情形時,將批次最初之半導體晶圓W搬入至大致室溫之腔室6而進行閃光加熱處理。此種情形例如為:實施維護後啟動熱處理裝置1,然後再處理最初批次之情形;或處理上一個批次後經過了較長時間之情形等。加熱處理時,會自升溫後之半導體晶圓W向基座74等腔室內結構物發生熱傳導,因此初期為室溫之基座74會隨著半導體晶圓W之處理片數增加徐徐地藉由蓄熱而升溫。又,自鹵素燈HL出射之紅外光之一部分會被下側腔室窗64吸收,因此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亦會隨著半導體晶圓W之處理片數增加而徐徐地升溫。
而且,進行約10片半導體晶圓W之加熱處理時基座74及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達到固定之穩定溫度。於達到穩定溫度之基座74中,自半導體晶圓W向基座74傳導之熱量與自基座74散發之熱量均衡。於基座74之溫度達到穩定溫度之前,自半導體晶圓W傳導之熱量多於自基座74散發之熱量,因此基座74之溫度隨著半導體晶圓W之處理片數增加徐徐地藉由蓄熱而上升。與此相對地,基座74之溫度達到穩定溫度後,自半導體晶圓W傳導之熱量與自基座74散發之熱量均衡,因此基座74之溫度維持為固定之穩定溫度。又,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達到穩定溫度後,下側腔室窗64自鹵素燈HL之照射光吸收之熱量與自下側腔室窗64釋放之熱量均衡,因此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亦維持為固定之穩定溫度。
若如此地於室溫之腔室6中開始處理,則存在如下問題:於批次初期之半導體晶圓W與中途往後之半導體晶圓W中,由於腔室6之結構物之溫度不同,故而溫度歷程不均勻。又,關於初期之半導體晶圓W,係將其支持於低溫之基座74而進行閃光加熱處理,因此會有發生晶圓翹曲之情況。故而,於先前,開始批次處理前,會實施如下虛設運行:將非處理對象之虛設晶圓搬入至腔室6內而進行與處理對象之半導體晶圓W相同之預加熱及閃光加熱處理,而將基座74及下側腔室窗64等腔室內結構物升溫至穩定溫度。此種虛設運行不僅會消耗與處理無關之虛設晶圓,而且需要耗用與對10片左右虛設晶圓進行閃光加熱處理相當之時間,因此有礙熱處理裝置1之高效運用。
因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將批次最初之半導體晶圓W搬入至腔室6前,進行基座74等腔室6內之結構物之預熱。圖8係表示基座74之預熱順序之流程圖。圖9係模式性表示基座74之預熱之圖。
首先,將虛設晶圓DW搬入至腔室6內,並將其載置於基座74(步驟S1)。虛設晶圓DW係與作為處理對象之半導體晶圓W相同之圓板形狀之矽晶圓,具有與半導體晶圓W相同之尺寸及形狀。但對虛設晶圓DW未進行圖案形成及離子植入。將虛設晶圓DW向腔室6搬入之順序與上述半導體晶圓W之搬入順序相同。即,藉由裝置外部之搬送機器人將虛設晶圓DW搬入至腔室6內,並由移載機構10之頂起銷12接收虛設晶圓DW。然後,使頂起銷12下降,藉此將虛設晶圓DW載置並保持於基座74。
將虛設晶圓DW保持於基座74後,鹵素加熱部4之鹵素燈HL點亮(步驟S2)。自鹵素燈HL出射之光之一部分被石英製之下側腔室窗64及基座74吸收,但大部分被虛設晶圓DW吸收。因此,藉由來自鹵素燈HL之光照射,虛設晶圓DW較基座74先升溫。然後,藉由來自虛設晶圓DW之熱傳導,基座74被預熱。若不存在虛設晶圓DW,則僅藉由自鹵素燈HL照射之光之吸收,來加熱石英製之基座74,因此升溫速度明顯降低。即,藉由在將虛設晶圓DW保持於基座74之狀態下自鹵素燈HL進行光照射,能藉由來自先升溫之虛設晶圓DW之熱傳導,效率良好且迅速地將石英製之基座74預熱。
進行保持有虛設晶圓DW之基座74之預熱時,藉由輻射溫度計120測定虛設晶圓DW之溫度。又,藉由輻射溫度計130測定基座74之溫度,並且藉由輻射溫度計140測定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
於鹵素燈HL點亮後不久,即基座74之預熱之初期階段,控制部3基於虛設晶圓DW之測定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步驟S3)。在步驟S3中輻射溫度計120接收自保持於基座74之虛設晶圓DW之下表面經由開口部78輻射之紅外光而測定虛設晶圓DW之溫度。測得之虛設晶圓DW之溫度被傳送至控制部3。控制部3一面監視虛設晶圓DW之溫度是否達到特定之設定溫度,一面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即,控制部3基於藉由輻射溫度計120測得之虛設晶圓DW之溫度反饋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
虛設晶圓DW之溫度達到特定之設定溫度後,控制部3基於基座74之測定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步驟S4)。在步驟S4中輻射溫度計130接收自正在預熱之基座74輻射之紅外光而測定基座74之溫度。輻射溫度計130接收波長較4 μm長之紅外光而測定基座74之溫度。具體而言,例如,只要將遮擋波長為4 μm以下之光之濾光器設置於輻射溫度計130即可。或者,亦可使輻射溫度計130具備檢測波長區域較4 μm長之檢測元件。
石英具有如下性質:於4 μm以下之波長區域具有較高之透過率,另一方面於較4 μm長之波長區域透過率顯著降低。即,石英於4 μm以下之波長區域透明,但於較4 μm長之波長區域不透明。因此,若於4 μm以下之波長區域進行石英製之基座74之溫度測定,則輻射溫度計除了自基座74輻射之紅外光以外亦接收自虛設晶圓DW輻射且透過基座74之紅外光,從而無法正確地測定基座74之溫度。於第1實施形態中,輻射溫度計130接收波長較4 μm長之紅外光而測定基座74之溫度。石英於波長較4 μm長之波長區域不透明,因此自虛設晶圓DW輻射之波長較4 μm長之紅外光被基座74遮擋。其結果,輻射溫度計130能僅接收自基座74輻射之紅外光,從而正確地測定基座74之溫度。
藉由輻射溫度計130測得之基座74之溫度被傳送至控制部3。控制部3一面監視基座74之溫度是否達到穩定溫度,一面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即,控制部3基於藉由輻射溫度計130取得之基座74之測定溫度,以基座74之溫度成為穩定溫度之方式反饋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所謂穩定溫度,係指不對基座74進行預熱而於腔室6內對批次之複數個半導體晶圓W連續地進行光照射加熱,藉此基座74之溫度上升並最終固定時該基座74之溫度。
基座74達到穩定溫度後,自腔室6搬出虛設晶圓DW,並將作為批次最初之處理對象之半導體晶圓W搬入至腔室6而執行上述熱處理。將作為批次最初之處理對象之半導體晶圓W搬入至腔室6內時,基座74等已被加熱至穩定溫度,因此能遍及構成批次之所有半導體晶圓W地使溫度歷程均勻。又,關於批次初期之半導體晶圓W,由已升溫至穩定溫度之基座74加以保持,因此能防止基座74與半導體晶圓W之溫差所導致之晶圓翹曲。
於第1實施形態中,輻射溫度計130接收波長較4 μm長之紅外光而測定石英製之基座74之溫度。於較4 μm長之波長區域石英不透明,因此無論基座74上是否保持有晶圓,輻射溫度計130均能僅接收自基座74輻射之紅外光,而正確地測定基座74之溫度。
又,於第1實施形態中,控制部3基於在基座74之預熱之初期階段由輻射溫度計120測得之虛設晶圓DW之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其後基於輻射溫度計130測得之基座74之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於預熱之初期階段,虛設晶圓DW先升溫,基座74幾乎不升溫,因此若控制部3基於基座74之測定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則有該輸出過度變強之虞。因此,於基座74之預熱之初期階段,較佳為控制部3基於虛設晶圓DW之測定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
另一方面,若僅為控制部3基於虛設晶圓DW之測定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則難以將基座74正確地升溫至穩定溫度。因此,較佳為藉由來自先行升溫之虛設晶圓DW之熱傳導而基座74之溫度某種程度地升溫後,控制部3基於基座74之測定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即,藉由如第1實施形態般設定,能恰當地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
<第2實施形態>其次,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熱處理裝置1之構成及半導體晶圓W之處理順序與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於第1實施形態中,為了控制預熱時之鹵素燈HL之輸出而藉由輻射溫度計130測定基座74之溫度。又,為了控制半導體晶圓W之熱處理時之鹵素燈HL之輸出而藉由輻射溫度計120測定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進而,亦藉由輻射溫度計140測定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
輻射溫度計120、130、140分別接收自半導體晶圓W、基座74及下側腔室窗64輻射之紅外光,而根據其強度測定測定對象物之溫度。但半導體晶圓W之主面及石英構件之表面係鏡面,因此會反射自周邊輻射之紅外光,該反射光將到達輻射溫度計120、130、140。即,輻射溫度計120、130、140除了自測定對象物輻射之紅外光以外,亦接收經測定對象物反射之反射光,因此會產生測定誤差。例如,輻射溫度計130除了自基座74輻射之紅外光以外,亦接收自腔室6之內壁面等輻射且經基座74之表面反射之紅外光,因此會妨礙到基座74之正確之溫度測定。
因此,於第2實施形態中,按照以下所述利用輻射溫度計進行溫度測定。圖10係模式性表示利用輻射溫度計130測定基座74之溫度之圖。輻射溫度計130設置於石英製之基座74之斜下方。更正確而言,輻射溫度計130設置於沿著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基座74之表面之光之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位置。布魯斯特角θB係於折射率不同之物質之界面處p偏光之反射率成為0之入射角。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因此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之光之反射角亦成為布魯斯特角θB。換而言之,以使輻射溫度計130之光軸與基座74之法線所成之角度成為布魯斯特角θB之方式設置輻射溫度計130。
又,於基座74與輻射溫度計130之間設置有偏光元件135。偏光元件135係僅讓向特定方向偏光之光通過之元件。作為偏光元件135,例如可使用將複數根鋁線平行排列而成之線柵偏光元件。偏光元件135僅選擇性地透過p偏光之光,而反射s偏光之光。再者,p偏光係電場於入射面內振動之偏光,s偏光係電場與入射面垂直地振動之偏光。
進而,設置有角度調整機構137,該角度調整機構137對偏光元件135相對於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基座74之表面且朝向輻射溫度計130之反射光之光軸的旋轉角度進行調整。圖11係表示利用角度調整機構137調整偏光元件135之角度之圖。於圖11中,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基座74之表面之光之反射光之光軸與紙面垂直。熱處理裝置1之操作員使用角度調整機構137向圖11之箭頭AR11所示之方向調整偏光元件135之旋轉角度。此種偏光元件135之角度調整係按用以修正機差之微調之方式進行。
返回至圖10,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基座74之表面之光之反射光(於圖10中,為自基座74朝向輻射溫度計130之以直線表示之光)中不含p偏光。另一方面,自基座74本身輻射之紅外光(於圖10中,為以波線表示之光)可視為p偏光與s偏光之合成光。即,自基座74輻射之紅外光中混合存在p偏光與s偏光。
於基座74與輻射溫度計130之間,設置有僅選擇性地讓p偏光通過之偏光元件135。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基座74之表面之光之反射光、及自基座74本身輻射之紅外光均向偏光元件135入射。此時,由於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基座74之表面之光之反射光中不含p偏光,故而該反射光無法通過僅讓p偏光通過之偏光元件135。即,來自基座74之反射光被偏光元件135遮擋。另一方面,由於自基座74本身輻射之紅外光中混合存在p偏光與s偏光,故而該p偏光能通過偏光元件135到達輻射溫度計130。即,輻射溫度計130能接收自基座74本身輻射且通過偏光元件135之紅外光。
如此,藉由於沿著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基座74之表面之光之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位置設置輻射溫度計130,並且於基座74與輻射溫度計130之間設置僅讓p偏光通過之偏光元件135,能阻擋該反射光而使輻射溫度計130僅接收自基座74本身輻射之紅外光。其結果,輻射溫度計130能排除反射光之影響而更加正確地測定測定對象物即基座74之溫度。
以上係關於利用輻射溫度計130測定基座74之溫度之說明,利用輻射溫度計120、140測定溫度亦同樣如此。即,藉由於沿著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保持於基座74之半導體晶圓W之主面之光之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位置設置輻射溫度計120,並且於半導體晶圓W與輻射溫度計120之間設置僅讓p偏光通過之偏光元件,能阻擋該反射光而使輻射溫度計120僅接收自半導體晶圓W本身輻射之紅外光。藉此,輻射溫度計120能排除反射光之影響而正確地測定測定對象物即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
又,藉由於沿著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作為石英窗之下側腔室窗64之表面之光之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位置設置輻射溫度計140,並且於下側腔室窗64與輻射溫度計140之間設置僅讓p偏光通過之偏光元件,能阻擋該反射光而使輻射溫度計140僅接收自下側腔室窗64本身輻射之紅外光。藉此,輻射溫度計140能排除反射光之影響而正確地測定測定對象物即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
<變化例>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在上述內容以外進行各種變更。例如,於第1實施形態中,控制部3亦可在基於虛設晶圓DW之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後,基於輻射溫度計140測得之下側腔室窗64之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進而其後,控制部3亦可基於輻射溫度計130測得之基座74之溫度控制鹵素燈HL之輸出。
又,亦可藉由輻射溫度計測定上側腔室窗63等基座74及下側腔室窗64以外之設置於腔室6之結構物之溫度,控制部3基於該測定結果控制基座74之預熱時之鹵素燈HL之輸出。於該情形時,同樣地,藉由於沿著以布魯斯特角θB入射至作為石英窗之上側腔室窗63之表面之光之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位置設置輻射溫度計,並且於上側腔室窗63與輻射溫度計之間設置僅讓p偏光通過之偏光元件,能阻擋該反射光而使輻射溫度計僅接收自上側腔室窗63本身輻射之紅外光。藉此,輻射溫度計能排除反射光之影響而正確地測定測定對象物之溫度。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閃光加熱部5具備30根閃光燈FL,但並不限定於此,閃光燈FL之根數可為任意數量。又,閃光燈FL並不限定於疝氣閃光燈,亦可為氪氣閃光燈。又,鹵素加熱部4所具備之鹵素燈HL之根數亦並不限定於40根,而可為任意數量。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使用燈絲方式之鹵素燈HL作為1秒以上連續發光之連續點亮燈,進行半導體晶圓W之預加熱,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使用放電型之電弧燈(例如,疝弧燈)代替鹵素燈HL作為連續點亮燈,進行預加熱。於該情形時,藉由來自電弧燈之光照射對基座74進行預熱。
又,被熱處理裝置1作為處理對象之基板並不限定於半導體晶圓,亦可為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等平板顯示器之玻璃基板或太陽電池用之基板。於該情形時,亦可使用本發明之技術藉由輻射溫度計測定玻璃基板等之溫度。又,於熱處理裝置1中,亦可進行高介電常數閘極絕緣膜(High-k膜)之熱處理、金屬與矽之接合、或多晶矽之結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