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1與圖2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之追蹤系統1包括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追蹤裝置20可根據移動裝置10發出之訊號或資訊進行追蹤定位,以得知移動裝置10的相對位置或相對距離。
如圖1與圖2所示,移動裝置10包括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儲存單元12、方位角偵測單元13及第一處理單元14。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裝置10可為一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電子錶、電子手環、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安裝有電子元件之可攜式定位裝置。或者,移動裝置10亦可為本身可自行移動的電子裝置,例如自走車或其他自走機器。又或者,移動裝置10也可為由人為操控移動的電子裝置,例如無人機或汽車。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移動裝置10是以安裝有電子元件之可攜式定位裝置為例,以供使用者隨身攜帶(例如放置於口袋、背包或作為鑰匙圈使用)或供安裝於貨物、包裹或其他物品上。
如圖1與圖2所示,移動裝置10之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用以無線傳輸訊號或資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可為WIFI單元、3G/4G單元、無線射頻單元(Radio Frequency Unit)、低功率藍牙單元(Bluetooth Low Energy Unit)或其他支援低功率廣域網路(LPWAN)技術之無線通訊單元,且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結合或內建有天線,以發射或接收無線訊號或資訊。
如圖1與圖2所示,移動裝置10之方位角偵測單元13用以持續偵知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在一些實施例中,方位角偵測單元13可為重力感測器(g-sensor)或稱線性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
如圖1與圖2所示,移動裝置10之儲存單元12至少儲存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之多個場形強度值與方位角偵測單元13所持續偵知的方位角。在一些實施例中,儲存單元12可為揮發性記憶體(Volatile memory)或者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
上述多個場形強度值為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分別旋轉複數個不同方位角時所分別量測得之無線信號場形接收強度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舉例來說,如圖3所示,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生產後,可藉由場形量測設備進行無線信號接收強度的量測,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於量測過程中是在場形量測設備中旋轉至多個不同方位角,例如分別沿水平軸(例如圖3中之X軸或Y軸)旋轉以及沿垂直軸旋轉(例如圖3中之Z軸),也就是說,每個方位角可包括有一水平軸夾角ψ與一垂直軸夾角θ,場形量測設備於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在不同方位角時皆量測其無線信號接收強度值而取得上述多個場形強度值。
再如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場形量測設備量測完多個場形強度值後可產生一天線場形圖F,在此天線場形圖F呈3D球狀並顯示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在不同方位角時之無線信號接收強度值的強度分佈。另外,較佳地,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可安裝於移動裝置10上以一同在場形量測設備中進行旋轉量測,但此並不侷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也可單獨在場形量測設備中進行旋轉量測。
承上,上述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所旋轉的多個不同方位角、以及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於多個不同方位角所分別對應之多個場形強度值可分別儲存於移動裝置10之儲存單元12中。或者,多個不同方位角與多個場形強度值也可藉由表格的方式儲存於儲存單元12中,此請對照圖2與圖4所示,移動裝置10之儲存單元12儲存有一二維比對表T,二維比對表T中具有多個橫列A與多個直行S並分別依不同方位角排列,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多個橫列A的內容為多個不同方位角中的多個水平軸夾角ψ,且多個橫列A的內容是依0°~180°並由左至右依序排列,每個橫列A之間的角度差為15°。多個直行S的內容為多個不同方位角中的多個垂直軸夾角θ,且多個直行S的內容是依0°~345°並由上至下依序排列,每個直行S之間的角度差為15°,但此並不侷限,每個橫列A之間的角度差與每個直行S之間的角度差可視不同產品需求或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的量測結果而有所不同。
如圖4所示,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所量測之多個場形強度值儲存於二維比對表T中並分別對應於多個橫列A與多個直行S之多個不同方位角,也就是說,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於每個方位角會對應到一個場形強度值,例如在本實施例中,橫列A為15°與直行S為15°之方位角所對應到的場型強度值為-7.39dB,橫列A為45°與直行S為30°之方位角所對應到的場型強度值為-4.96dB,以此類推,在此則不多加贅述。
如圖1與圖2所示,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耦接於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儲存單元12及方位角偵測單元13,用以控制及協調各單元間的運作、負責資料的運算與邏輯判斷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處理單元14可為中央處理單元(CPU)、微處理單元(Micro processing unit, MCU) 、數位信號處理器 (DSP)、可程式化控制器、晶片、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或其它類似元件。
如圖1與圖2所示,追蹤裝置20包括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與第二處理單元22,第二處理單元22耦接於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在一些實施例中,追蹤裝置20可為一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如圖1所示)、個人電腦、工業電腦或監控裝置等。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處理單元22可為中央處理單元(CPU) 、微處理單元(Micro processing unit, MCU) 、數位信號處理器 (DSP)、可程式化控制器、晶片、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或其它類似元件。
如圖1與圖2所示,追蹤裝置20之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通訊連接於移動裝置10之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而能彼此無線傳輸訊號或資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可為WIFI單元、3G/4G單元、無線射頻單元(Radio Frequency Unit)、低功率藍牙單元(Bluetooth Low Energy Unit)或其他支援低功率廣域網路(LPWAN)技術之無線通訊單元,且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結合或內建有天線,以發射或接收無線訊號或資訊。
本發明實施例追蹤系統1之目的在於避免因移動裝置10改變方向所導致之RSSI值變化而造成後續位置或距離的誤判,為了方便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運作流程,以下將舉例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追蹤系統1之追蹤方法。如圖6所示,為本發明追蹤方法一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本實施例之追蹤方法包括步驟S01~步驟S04,並可搭配上述圖1與圖2實施例所揭示之硬體結構,但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
如圖6所示,在步驟S01中,以無線通訊單元偵知外部無線通訊信號而對應產生當前RSSI值。請對照圖1與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裝置10能以其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可接收外部無線通訊信號,例如追蹤裝置20可持續傳遞無線通訊信號至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使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能持續偵知產生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上述當前RSSI值為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在當前時點所偵知的無線信號接收強度值(Current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例如當前RSSI值可為-55dB~-70dB。
如圖6所示,在步驟S02中,以方位角偵測單元偵知當前方位角。請對照圖1與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裝置10能以其方位角偵測單元13持續偵知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而當前方位角為方位角偵測單元13於當前時點所偵知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在一些實施例中,方位角偵測單元13可每隔一固定時間(例如1秒、2秒或5秒)偵知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此外,上述步驟S01與步驟S02的順序可互相對調或同時進行,此並不侷限。
如圖6所示,在步驟S01與步驟S02後可進行步驟S03:以處理單元根據當前方位角、前次方位角與多個場形強度值以取得RSSI調整值。請參照圖2所示,如前所述,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於不同方位角所量測之多個場形強度值可儲存在移動裝置10之儲存單元12中(例如圖4所揭示之二維比對表T),所述前次方位角為方位角偵測單元13於前一時點所偵知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舉例來說,假設方位角偵測單元13每隔5秒偵知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前次方位角即為方位角偵測單元13於當前時點的5秒前所偵知的方位角,方位角偵測單元13在每個時點所偵知的方位角(例如上述前次方位角與當前方位角)皆儲存於儲存單元12中,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可讀取儲存單元12而取得當前方位角、前次方位角與多個場形強度值並據以取得RSSI調整值。此外,當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欲取得下一時點之RSSI調整值時,儲存於儲存單元12中之當前方位角即作為下一時點時的前次方位角,據以取得下一時點對應之RSSI調整值。
承上,一般而言,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所偵知的RSSI值會響應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的距離,也就是當RSSI值越強時,表示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的距離越近,當RSSI值越弱時,表示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的距離越遠。然而,請對照圖1、圖4及圖5所示,當移動裝置10旋轉於不同方位角而朝向不同方向時(例如圖5之箭號L所示,移動裝置10於原地旋轉),也會導致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偵測之RSSI值產生變化,但實際上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之間並無距離變化,因此,容易造成後續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之相對位置或相對距離的誤判。上述RSSI調整值即是用以補償移動裝置10因旋轉所導致之RSSI值變化,以避免上述誤判的情形發生,其中RSSI調整值之取得方式透過實施例說明如下。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移動裝置10之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與追蹤裝置20之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彼此建立連線而通訊連接時,方位角偵測單元13所偵知之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可作為初始方位角(初始方位角亦可為上述前次方位角),而後續方位角偵測單元13所偵知之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例如上述當前方位角)為初始方位角的相對角度,舉例來說,如圖4所示,初始方位角可對應於二維比對表T中橫列A為0°與直行S為0°之方位角,請對照圖1與圖5所示,若後續移動裝置10沿水平軸(例如圖5中之X軸或Y軸)旋轉、垂直軸(例如圖5中之Z軸)旋轉或其組合時,例如移動裝置10沿水平軸旋轉15°度以及沿垂直軸旋轉15°,此時方位角偵測單元13所偵知之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即對應於二維比對表T中橫列A為15°與直行S為15°之方位角,並且對應於其中一個場型強度值(-7.39dB),以此類推,在此則不多加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二維比對表T中所儲存之場形強度值包括當前方位角所對應之當前場形強度值、以及前次方位角所對應之前次場形強度值,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計算當前場形強度值與前次場形強度值的差值而取得RSSI調整值。舉例來說,方位角偵測單元13偵知移動裝置10於前一時點的前次方位角對應於二維比對表T中橫列A為30°與直行S為30°之方位角,從而對應於二維比對表T中的其中一個場型強度值(-8.38 dB,即上述前次場形強度值)。方位角偵測單元13偵知移動裝置10於當前時點的當前方位角對應於二維比對表T中橫列A為45°與直行S為45°之方位角,從而對應於二維比對表T中的另一個場型強度值(-2.59dB,即上述當前場形強度值),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可比對二維比對表T、前次方位角與當前方位角而取得上述前次場形強度值與當前場形強度值,並且第一處理單元14計算前次場形強度值與當前場形強度值的差值(即-8.38dB-(-2.59dB)=-5.79 dB)作為RSSI調整值。然而,本實施例並不限制,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計算完前次場形強度值與當前場形強度值的差值後亦可再次調整而取得RSSI調整值(例如將差值再乘以一權重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假設移動裝置10旋轉後的方位角未對應於二維比對表T中橫列A與直行S中所儲存之方位角,例如移動裝置10沿水平軸旋轉14°度以及沿垂直軸旋轉13°,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可藉由內插法、四捨五入法等方式計算取得RSSI調整值。
如圖6所示,在步驟S04中,處理單元根據RSSI調整值與當前RSSI值以取得RSSI校正值。請參照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可計算當前RSSI值加上RSSI調整值以取得RSSI校正值,以經由RSSI校正值進行後續追蹤定位。舉例來說,如圖1所示,假設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彼此建立連線時,移動裝置10之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所感測到的前次RSSI值為-65dB,如圖5所示,移動裝置10於原處旋轉後而使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感測到之當前RSSI值改變為-60dB時,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根據當前方位角、前次方位角與多個場形強度值所取得RSSI調整值可為-5dB或接近-5dB,並將當前RSSI值加上RSSI調整值而取得RSSI校正值,使RSSI校正值等於或趨近於前次RSSI值,使後續根據RSSI校正值進行追蹤定位時,能夠判定移動裝置10在相同位置。
藉此,本發明實施例透過方位角偵測單元13持續偵知移動裝置10的方位角,可透過比對前次方位角與當前方位角而得知移動裝置10的旋轉方向,以從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於多個不同方位角所分別對應之多個場形強度值中取得前次場形強度值與當前場形強度值,並據以計算一RSSI調整值以補償當前RSSI值因旋轉方向所造成之變化,避免後續計算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之相對位置或相對距離時發生誤判的情形。
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可根據RSSI校正值取得與追蹤裝置20之相對位置資訊(例如相對位置或相對距離),例如第一處理單元14根據RSSI校正值=10nlog10d+A 之計算式計算出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之相對距離(即相對位置資訊),上述計算式中的n為路徑損耗指數,d為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之相對距離,A為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之間距離1公尺的RSSI值。
承上,當相對位置資訊大於一閥值時(例如移動裝置10與追蹤裝置20之相對距離超過2公尺),第一處理單元14可對應產出警示信號,以驅動一警示裝置(圖未繪示)發出文字、聲、光、或振動警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警示裝置可為顯示螢幕、燈具、揚聲器或至少其中兩者之組合,且警示裝置可安裝於移動裝置10、追蹤裝置20或其他裝置中,此並不侷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在步驟S04後可執行步驟S05:處理單元控制無線通訊單元輸出RSSI校正值。如圖2所示,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計算取得RSSI校正值後,也可控制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輸出RSSI校正值至追蹤裝置20之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以由追蹤裝置20之第二處理單元22根據RSSI校正值取得與移動裝置10之相對位置資訊,當相對位置資訊大於一閥值時,第二處理單元22可對應產出警示信號,以驅動上述警示裝置發出文字、聲、光、或振動警示。或者,在一些實施例中,追蹤裝置20之第二處理單元22亦可控制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輸出相對位置資訊至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以由移動裝置10之第一處理單元14判斷相對位置資訊是否大於一閥值而決定是否輸出警示信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步驟S03與步驟S04亦可由追蹤裝置20執行,如圖2所示,移動裝置10之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所偵知的當前RSSI值、方位角偵測單元13偵知移動裝置10於不同時點的方位角、儲存單元12所儲存之多個場形強度值與方位角亦可經由第一無線通訊單元11傳送至追蹤裝置20的第二無線通訊單元21,以經由追蹤裝置20的第二處理單元22根據當前方位角、前次方位角與多個場形強度值以取得RSSI調整值(例如圖6之步驟S03)並且根據RSSI調整值與當前RSSI值以取得RSSI校正值(例如圖6之步驟S04),以大幅減少移動裝置10的運算負擔。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