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一具體介紹。
請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提供的光通訊裝置100包括透鏡元件10以及一個與所述透鏡元件10插拔配合的光纖連接件20。
所述透鏡元件10包括一個第一本體11以及兩個插接柱12。所述第一本體11大致呈方形,包括一個底面111、一個頂面112、一個朝向所述光纖連接件20的第一端面113以及一個光轉折面114,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底面111與所述頂面112大體平行,所述第一端面113分別與所述底面111以及所述頂面112大體垂直相連,所述光轉折面114與所述底面111以及所述第一端面113之間的夾角均大約為45度。所述底面111上開設有一個第一凹槽111a,所述第一凹槽111a的底部形成複數第一透鏡111b,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鏡111b沿一個直線方向排列,當熱,依據不同的需求,所述第一透鏡111b也可以排列呈其他形狀,例如矩陣式、圓形等。所述頂面112上開設有一個第二凹槽112a,所述第二凹槽112a在所述第一本體11內形成所述光轉折面。所述第一端面113開設有一個第三凹槽113a,所述第三凹槽113a的底部上形成有複數分別對應於所述第一透鏡111b的第二透鏡113b。應當注意,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111a以及所述第三凹槽113a也可以省略,而分別直接在底面111以及所述第一端面113上形成所述第一透鏡111以及所述第二透鏡113b。所述第一端面113上開設有兩個分別對應於所述插接柱12的固定孔113c,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孔113c分別位於所述第三凹槽113a的兩相對外側。所述第一本體11一般由塑膠材質製成,並採用射出成型方式一體成型。
所述插接柱12採用耐磨且高強度的金屬材料製成,例如,由鐵、銅等。每一個所述插接柱12具有固定端121以及一個插接端122。所述固定端121的尾部沿遠離所述插接端122的方向尺寸逐漸減小,形成一個具有錐度的錐形部121a。所述插接端122的端面為凸出的曲面。
所述光纖連接件20包括一個第二本體21以及兩個對應於所述插接柱12的襯套部22。所述第二本體21大致呈方形,所述第二本體21包括一個朝向所述透鏡元件10的第二端面211,所述第二端面211上開設有兩個對應於所述襯套部22的收容孔211a。所述第二本體21開設有複數對應於所述第二透鏡113b的光纖孔212,所述光纖孔212用於固定、定位光纖(圖未示)。所述第二本體21一般採用塑膠材質製成,並採用射出成型方式一體成型。
所述襯套部22採用耐磨且高強度的材料製成,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襯套部22的材料與所述插接柱12相同。每一個所述襯套部22具有一個對應於所述插接柱12的插接孔221。
請一併參閱圖3及圖4,在組裝時,所述插接柱12的固定端121插入並固定於所述第一本體11的對應固定孔113c內,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插接柱12與對應的固定孔113c採用過盈配合的方式相互連接。所述襯套部22固定收容於對應的所述收容孔211a內,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襯套部22與對應的收容孔211a採用過盈配合的方式相互連接。
在所述透鏡元件10以及所述光纖連接件20分別組裝完成後,所述插接柱12伸入插接孔221中,從而使得光纖連接件20與透鏡元件10定位,此時,所述第二透鏡113b的光軸與分別與對應的光纖孔212的中心重合,使得所述第二透鏡113b與對應的光纖孔212內的光纖(圖未示)光學耦合。
上述的方式中,所述插接柱12設置於所述透鏡元件10上,所述襯套部22設置於所述光纖連接件20上,可以理解,所述插接柱12也可以設置於所述光纖連接件20,同時將所述襯套部22設置於所述透鏡元件10上。
所述光通訊裝置採用分別與所述透鏡元件以及所述光纖連接件分別獨立城型的所述插接柱以及所述襯套部,因此所述插接柱以及所述襯套部可選擇高強度及耐磨的材料製成,由於所述插接柱以及所述襯套部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以及耐磨性,在所述光纖連接件和所述透鏡元件的插拔過程中,插接柱不易被折斷、傾斜,同時不易減少頻繁插拔造成所述插接柱與所述插接孔之間的磨損,保證所述光纖連接件與所述透鏡元件之間的連接精度。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爰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