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CN219440202U - 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40202U
CN219440202UCN202222620086.0UCN202222620086UCN219440202UCN 219440202 UCN219440202 UCN 219440202UCN 202222620086 UCN202222620086 UCN 202222620086UCN 219440202 UCN219440202 UCN 219440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filter
control element
circulation system
flow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008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丽萍
李�真
张�雄
冯浩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eik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anjian Weik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anjian Weikang Technology Co ltdfiledCriticalShenzhen Xianjian Weik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0086.0UpriorityCriticalpatent/CN219440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granted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40202UpublicationCriticalpatent/CN21944020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1977prioritypatent/WO2024067688A1/zh
Activelegal-statusCritical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legal-status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外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动脉鞘、流入管、手柄、流出管和静脉鞘;所述动脉鞘用于连接颈动脉,所述静脉鞘用于连接静脉;所述手柄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依次连通的流量控制器、血液过滤器和单向止回阀;其中,所述流量控制器包括主体元件和流量控制元件,所述主体元件内设置有连通的流通通道和移动通道,所述流量控制元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移动通道内,所述流量控制元件上设置有流通孔,所述流通孔用于连通所述流通通道。本实用新型的体外循环系统能够建立从颈动脉至股静脉的血液逆向流动,避免手术过程中脱落的血栓进入大脑,并能够实时对血流进行无级调速。

Description

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颈动脉疾病的发生一般是由于血栓、血块积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心脏向大脑提供血液流经的动脉)的侧壁,从而使动脉管道狭窄。这些积累物容易脱落形成随血液流动的血栓,血管随颈动脉的血液进入大脑会造成脑中风。
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案中,CEA(Carotid endarterectomy,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手术方案,具体过程为在患者的颈部开一个较大的手术切口,在颈动脉上待手术部位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夹住以阻挡血液流动,随后切开颈动脉移除积累物,移除完成后缝合颈动脉并恢复颈动脉的流通,这种手术方案的创伤大,易损伤颈动脉附近的颅神经,术后仍有不少卒中的概率。CAS(carotid artery stenting,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微创手术,具体过程为输送鞘经皮穿刺引入股动脉,并沿主动脉弓上行进入颈动脉,并在颈动脉释放自扩张支架,以恢复颈动脉的正常流通。但CAS术中输送鞘部署以及自扩张支架展开过程中容易使颈动脉内壁的积累物掉落,术后出现脑卒中的概率远高于CEA,临床使用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减小脑卒中风险、创伤较小的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医疗器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体外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动脉鞘、流入管、手柄、流出管和静脉鞘;
所述手柄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依次连通的流量控制器、血液过滤器和单向止回阀;所述流量控制器连接在所述流入管上远离动脉鞘的一端,所述单向止回阀连接在所述流出管上远离静脉鞘的一端;
其中,所述流量控制器包括主体元件和流量控制元件,所述主体元件内设置有连通的流通通道和移动通道,所述流量控制元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移动通道内,所述流量控制元件上设置有流通孔,所述流通孔用于连通所述流通通道。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外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当所述流量控制元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抵时,所述流量控制器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流量控制元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抵时,所述流量控制器处于最大流量状态。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流量控制元件与所述移动通道的底面相抵。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侧面设置有窗口,所述流量控制元件主要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流量控制元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窗口露出于所述外壳。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流量控制元件上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从所述窗口露出于所述外壳,当所述把手与所述窗口的两侧中的其中一侧相抵时,所述流量控制器处于关闭状态或最大流量状态。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包括滤芯和设置在所述滤芯内的滤网;所述滤芯包括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且所述滤网与所述滤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滤网包括一端开口的半封闭结构,且所述滤网的开口与所述流量控制器的流出端连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滤网最小横截面的周长至少是所述流通通道横截面的周长的两倍。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包括滤芯和至少一片设置在所述滤芯内的片状滤网;所述滤芯包括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片状滤网垂直于所述滤芯的中心轴线。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流入管和流出管由保温材料制成,或所述流入管和流出管外覆盖有保温层;或所述流出管或静脉鞘处设置有加热装置。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血液过滤器具有过滤出口通道,所述过滤出口通道与所述单向止回阀连接,所述过滤出口通道的内径为d,所述血液过滤器的内径为D,且d≤1/4D。
本实用新型的体外循环系统能够建立自颈动脉至股静脉的血液逆行通道,在对颈动脉狭窄部位放置支架之前,将本实用新型的动脉鞘置入颈总动脉内,将静脉鞘置入股静脉内,大脑的高压动脉血流与股静脉的低压静脉血流形成压力差,使颈动脉的血流经过所述体外循环系统逆向流动至股静脉。在建立逆向血液循环系统后,再对颈动脉狭窄部位进行预扩张、放置自扩张支架等操作,在手术中脱落的血栓随着逆向血流流经至所述过滤器时被拦截,避免血栓随血液进入人体,流量控制器便于医生实时对逆向血流的流量实现无级调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体外循环系统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的剖面图。
图3为其他实施例中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体外循环系统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体外循环系统的俯视图(流量控制器处于最大流量状态)。
图6为图5中的B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体外循环系统的结构,此处限定术语“远端”和“近端”,上述术语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惯用术语。具体而言,“远端”表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体外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动脉鞘1、流入管2、手柄3、流出管4和静脉鞘5;所述动脉鞘1用于连接颈动脉,所述静脉鞘5用于连接静脉;
所述手柄3包括外壳31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31内依次连通的流量控制器32、血液过滤器33和单向止回阀34;所述流量控制器32连接在所述流入管2上远离动脉鞘1的一端,所述单向止回阀34连接在所述流出管4上远离静脉鞘5的一端。
在对颈动脉狭窄部位放置支架之前,将本实用新型的动脉鞘1置入颈总动脉内,将静脉鞘5至于股静脉内,大脑的高压动脉血流与股静脉的低压静脉血流形成压力差,使颈动脉的血流经过所述体外循环系统逆向流动至股静脉。在建立逆向血液循环系统后,再对颈动脉狭窄部位进行预扩张、放置自扩张支架等操作,在手术中脱落的血栓随着逆向血流流经至所述过滤器时被拦截,避免血栓随血液进入人体,流量控制器32便于医生实时对逆向血流的流量大小进行无级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流量控制器32包括主体元件321和流量控制元件322,所述主体元件内设置有流通通道3211和移动通道3212,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移动通道3212内,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上设置有流通孔3221,所述流通孔3221用于连通所述流通通道3211。当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时,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上的流通孔3221的位置发生变化,流通孔3221与流通通道3211正对的面积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从而对通过所述流量控制器32的血流量进行无级调控,以避免血流量突然变化造成人体不适。
回看图1,所述外壳31外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11和第二限位件312;当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与所述第一限位件311相抵时,所述流量控制器32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与所述第二限位件312相抵时,所述流量控制器32处于最大流量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上具有径向延伸的把手3222,所述把手3222可与所述第一限位件311或第二限位件312相抵,阻挡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继续转动。从而使本实施例的流量控制元件322在朝相同方向转动时,仅能实现流量从小到大或流量从大到小的调节,便于医生操作。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可以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在所述流量控制元件上设置相应的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相抵的结构即可。
优选地,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与所述流通通道3211的底面相抵。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与所述流通通道3211的底面相抵,能够增加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与所述主体元件3212之间的摩擦力,增加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转动时的阻力,避免所述流量控制元件在322血流的冲刷下被动转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过滤器33包括滤芯331和设置在滤芯331内的滤网332,所述滤芯331包括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且所述滤网332与所述滤芯33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滤网332包括一端开口的半封闭结构,且所述滤网332的开口于所述流量控制器32的流出端连接。其中,所述滤网332由具有网孔的编织材料制成。当血流从所述流量控制器32流出进入所述滤网332之后,血栓被阻挡在所述滤网332内,过滤后的血液从滤网332流出。由于所述滤网包括一端开口的半封闭结构,血液可以从滤网332的各个方向流出,即使滤网332局部被血栓堵住,滤网332的其他部位仍然具备过滤功能,避免所述体外循环系统在手术过程中堵塞。
由于本实施例的体外循环系统用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均有可能掉落血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滤网332最小横截面的周长至少是所述流通通道3211的两倍,使所述滤网332具有较大的过滤面积,避免血栓完全堵塞所述滤网322。优选地,所述滤网332最小横截面的周长是所述流通通道3211的2.5倍,避免滤网332周长过大而造成滤网与滤芯331之间的间隙过小。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过滤器33包括滤芯331和至少一片设置在所述滤芯331内的片状滤网333所述滤芯331包括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片状滤网333垂直于所述滤芯的中心轴线。在具有多个片状滤网333的过滤器中,由所述过滤器33的流入方向至流出方向,所述多个片状滤网333的目数逐渐增大,对血液进行多层过滤,目数较小的片状滤网333能够将部分体积较大的血栓切分,避免出现大目数片状滤网直接过滤而导致容易堵塞的问题。
单向止回阀34可以是医用设备中使用的任何合适类型的止回阀,以允许流体仅沿一个方向流动。合适的单向止回阀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密封圈阀,保护器阀,球止回阀,隔膜止回阀,摆动止回阀,带止回阀,提升止回阀,鸭嘴阀等。
回看图2,所述血液过滤器具有过滤出口通道3311,所述过滤出口通道3311与所述单向止回阀34连接。所述过滤出口通道3311的内径为d,所述血液过滤器的内径为D,且d≤1/4D。在本实施例中,d=3/16D。所述血液流经所述血液过滤器33时,由于血液过滤器33的直径较大,血流速度大大减缓,而单向止回阀主要是靠血流的冲击力开启,设置内径较小的过滤出口通道3311能够增大血液的流动速度,进而使血液对单向止回阀产生较大的冲击力,顺利地通过单向止回阀。同时流速较高的血流能够进一步避免血液反流。
所述体外循环系统还具有保温功能,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流入管2和流出管4外均覆盖有隔热材料,如橡塑保温管、发泡保温管等。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流出管4、静脉鞘5处增加恒温加热装置以使血液保持恒定的温度。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手柄与实施例1的手柄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如图4所示,所述外壳31的侧面设置有窗口313,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主要设置在所述外壳31内,且流量控制元件322的一部分从所述窗口313露出于所述外壳。设置所述窗口313,使医生可以单手握住手柄3,并用大拇指直接拨动流量控制元件322外露于所述窗口313的部分,便于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快速、便捷地调整体外循环系统的血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上设置有把手3222,所述把手3222从所述窗口313露出于所述外壳31。为便于理解,图5中的虚线部分表示流量控制元件322在外壳31内的结构。当所述把手3222与所述窗口313的两侧中的其中一侧相抵时,所述流量控制器处于关闭状态或最大流量状态。所述把手3222不仅便于医生单手调节流量,所述把手3222本身还能作为限位结构,而不用另外设置限位结构,就可以实现朝同一方向拨动把手3222仅能将血流量从小流量调节至大流量或从大流量调节至小流量。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流量控制元件322的顶部可以被构造成与移动通道同轴的滚轮,且该滚轮部分露出于所述窗口31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CN202222620086.0U2022-09-292022-09-29一种体外循环系统ActiveCN219440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Priority DateFiling DateTitle
CN202222620086.0UCN219440202U (zh)2022-09-292022-09-29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PCT/CN2023/121977WO2024067688A1 (zh)2022-09-292023-09-27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Priority DateFiling DateTitle
CN202222620086.0UCN219440202U (zh)2022-09-292022-09-29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Publication Date
CN219440202Utrue CN219440202U (zh)2023-08-01

Family

ID=87381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TitlePriority DateFiling Date
CN202222620086.0UActiveCN219440202U (zh)2022-09-292022-09-29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Link
CN (1)CN21944020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Priority datePublication dateAssigneeTitle
WO2024067688A1 (zh)*2022-09-292024-04-04深圳市先健纬康科技有限公司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WO2024260117A1 (zh)*2023-06-212024-12-26深圳市纬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血流重建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Priority datePublication dateAssigneeTitle
WO2024067688A1 (zh)*2022-09-292024-04-04深圳市先健纬康科技有限公司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WO2024260117A1 (zh)*2023-06-212024-12-26深圳市纬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血流重建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Publication DateTitle
CN219440202U (zh)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US12296082B2 (en)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stablishing retrograde carotid arterial blood flow
JP7570320B2 (ja)生物学的構造の腔と管との間の接続およびシャント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技術
JP2024099840A (ja)血栓凝血塊の液圧変位および除去、ならびに液圧変位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カテーテル
US7588551B2 (en)Hemodialysis access with on-off functionality
US7004931B2 (en)Proximal catheter assembly having a self-limiting aspiration valve
US20140031682A1 (en)System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etrograde carotid arterial blood flow
US20140296769A1 (en)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stablishing Retrograde Carotid Arterial Blood Flow
US11547545B2 (en)Infusion filter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thrombolysis
US8968233B2 (en)Arteriovenous shunt having a moveable valve
WO2002047539A2 (en)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placing aortic valve
WO2000076390A3 (en)Methods and low profile apparatus for reducing embolization during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disease
WO2012166968A1 (en)Implantable and removable customizable body conduit
CN113840572B (zh)经腔静脉文丘里管
JP2019516459A (ja)フィルタ及びオクルーダシステム、並びに関連する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CN117815472A (zh)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CN112426616A (zh)一种肾移植专用输尿管支架
WO2024067688A1 (zh)一种体外循环系统
US8961557B2 (en)Intravenous filter with fluid or medication infusion capability
US20200155751A1 (en)Aspiration stenosis and method therefor
US12232946B2 (en)Infusion filter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thrombolysis
CN221950020U (zh)一种静脉支架
WO2024260117A1 (zh)血流重建系统
WO2024097173A2 (en)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WO2003082377A1 (en)Aspiration valve for catheter

Legal Events

DateCodeTitleDescription
GR01Patent grant
GR01Patent grant
TR01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20241025

Address after:1003, Xianjian Technology Building, No. 2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 12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63

Patentee after:Shenzhen Weik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China

Address before:518000, 1406, Xianjian Technology Building, No. 22 Keji South 12th Road, Gaoxin District,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Shenzhen Xianjian Weika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China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